【新课标】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第3课时《牧歌》《大漠之夜》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第3课时《牧歌》《大漠之夜》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3-29 17:48:13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牧 歌
大漠之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乐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由听唱法引人视唱法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牧歌》,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不同种类,感知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和形式特征。
新知导入
说一说图片上是哪个少数民族?
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牧 歌
新知讲解
《牧歌》的原型,是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是蒙古族经典的民歌之一,也是蒙古族长调代表曲目,它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
新知讲解
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大体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
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主要流传于牧区。
与长调民歌相对而言“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旋律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新知讲解
1954年,翟希贤以蒙古民歌《牧歌》为主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将其改变为一首无伴奏合唱曲,着意于木,牧民对故乡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创作背景
新知讲解
瞿希贤(1919~2008)
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 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有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电影音乐《青春之歌》,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飞来的花瓣》、无伴奏合唱《牧歌》等
新知讲解
歌曲描写了什么场景?
描绘了游牧人民在草原茫茫无际放牧的场景。
新知讲解
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速度缓慢、节奏自由 、旋律舒展、曲调悠扬
新知讲解
换气符号“V”
呼吸: 缓呼缓吸
新知讲解
歌曲的曲式是几段体?
一段体
新知讲解
歌词里描绘了哪些景色?
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新知讲解
跟着伴奏音频完整演唱歌曲。
新知讲解
听歌曲,说一说他们的音乐特点,并完成以下表格。
特 点 长调民歌 短调民歌
节 奏
旋 律
速 度
自由而悠长
明 快
起伏较大
起伏较小
稍 慢
稍 快
新知讲解
想一想 :无伴奏合唱和独唱的《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 同 不 同
1、主旋律基本相同
2、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差不多
1、演唱形式不同
2、歌词也不完全相同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大漠之夜》描绘了一幅“月色徇胧、星光闪烁”的寂静而辽阔的西部大沙漠里,驼队缓缓行进、驼铃叮咚作响的画面。借助大漠中不畏艰难,执着行进的骆驼形象,以此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
新知讲解
●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混声合唱
混声合唱
混声合唱是合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
具体一般说来是由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四个基本声部组成的;每个基本声部又可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分声部(甚至更多)其中第一女高音为谱面上的最高声部,第二男低音为谱面上的最低声部。
新知讲解
邵永强
邵永强是甘肃省最高音乐奖“黄钟奖”(音乐文学创作奖)获得者。1956年始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等作品。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歌词数量居多,经作曲家谱曲的歌词,40多首在全国性歌曲评选中获得大奖。
新知讲解
尚德义
尚德义,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2年生于沈阳,5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1998年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长期从事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工作至今,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作曲人才。除创作有部分器乐、钢琴作品外,主要致力于艺术歌曲、花腔艺术歌曲及合唱歌曲创作等。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这首歌曲速度怎样,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
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运用了“行板”的音乐速度,显得情绪缓慢而优雅。
引子
模仿了什么声音?描绘了什么画面?
新知讲解
由远至近,若隐若现仿佛驼铃的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合唱部分由女声哼鸣开始,描写夜色、星光、沙漠,勾画出一幅自然风光的画面,音乐中隐藏着悲壮的情感基调。
呈示部A
●乐队的伴奏织体有什么变化?
●声部的安排是怎样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样的?描绘了什么画面?
●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新知讲解
呈示部:可分为上下两句,上句呈示歌曲主题,由男声演唱,声区处在其非常富于表现力的音域,舒展的旋律,黯淡的小调式色彩,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手法,把骆驼坚韧执着的本质引申至赞美人的内在品质。
新知讲解
展开部B
声部的安排是怎样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样的?描绘了什么画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新知讲解
展开部B:
连接句琶音伴奏织体推动了音乐的进行,也让人们感觉骆驼队的走近,声部交错对骆驼发出的赞叹加强了声音上的艺术效果。声部的次第加入也使力度逐渐加强,为过渡到展开部做很好的铺垫。展开部力度加强,速度稍快,使全曲形成了第一个小高潮。
新知讲解
随音乐哼唱主题,感受主题所描绘的意境。
新知讲解
再现部A′
●这段音乐与陈述部A是完全重复还是变化重复?
●演唱的力度是怎样的?
再现部不断强化主题,与前面的织体相比更具有流动性,旋律在三度叠置及悠扬的起伏间,带有大调因素,使音乐更加明朗,透明度有所增加,再现部用较长的篇幅抒情,动机音型穿呼应。而后两小节速度则要放慢,为后面的再现做铺垫。
  
新知讲解
《大漠之夜》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千百万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高贵品格,以高大的艺术形象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人生哲理。该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此。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说一说这些画面是通过什么音乐表现手段来描绘的?
速度、音色、力度等
课堂练习
分析《牧歌》的音乐特点:
节奏——( )
1、自由而悠长 2、明快
旋律——( )
1、起伏较大 2、起伏较小
速度——( )
1、稍快 2、稍慢
自由而悠长
起伏较大
稍 慢
课堂总结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把这些优秀的资源传承发展下去。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牧歌》《大漠之夜》教学设计
课题 《牧歌》《大漠之夜》 单元 4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两句一段,共四句,形象淳朴且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悠扬飘逸的旋律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许多作曲家为其动人的旋律所倾倒,痣希贤曾把它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大漠之夜》描绘了一幅“月色徇庞、星光闪烁”的寂静而辽阔的西部大沙漠里,驼队缓缓行进、驼铃叮咚作响的画面。
学习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乐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2、由听唱法引人视唱法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聆听具有不同地域音乐特色的乐曲、歌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3、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歌曲《牧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不同种类,并能感知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民族调式、大跳音程、悠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特点。通过欣赏与学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艺术表现:以歌曲为切入点,从演唱、欣赏入手,通过演唱、对比欣赏、讨论、分析判断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牧歌”的起源,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创意实践:引导学生开扩艺术视野,感受多种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文化理解:学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特点,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 了解中国“牧歌”和无伴奏合唱的小知识。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难点 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开扩艺术视野,感受多种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蒙古族民族风情图片。 说一说图片上是哪个少数民族?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1、牧歌: 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2、《牧歌》的原型,是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是蒙古族经典的民歌之一,也是蒙古族长调代表曲目,它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3、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大体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主要流传于牧区。 与长调民歌相对而言“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曲调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旋律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4、创作背景:1954年,翟希贤以蒙古民歌《牧歌》为主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将其改变为一首无伴奏合唱曲,着意于木,牧民对故乡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5、作者介绍:瞿希贤(1919~2008) 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 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有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电影音乐《青春之歌》,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飞来的花瓣》、无伴奏合唱《牧歌》等。6、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描绘了游牧人民在草原茫茫无际放牧的场景。7、教师范唱:教师跟着伴奏音乐频唱歌曲并讲解——速度缓慢、节奏自由 、旋律舒展、曲调悠扬。8、旋律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视唱旋律。讲解换气符号“V”呼吸要求:缓呼缓吸9、歌词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唱词,并讲解歌曲是一段体结构。 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播放伴奏音频,指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总结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对比欣赏:教师播放两种形式的《牧歌》并指导学生填表。 学生听老师介绍“牧歌”这种音乐体裁。学生听老师介绍歌曲《牧歌》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根基和流行地区。你知道蒙古族民歌可以分成几种旋律形态吗?学生听老师介绍长调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内容和流传地区。学生听老师介绍短调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学生听老师讲授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学生听老师介绍作者,了解作者生平简历和代表作品。学生欣赏歌曲视频并回答:歌曲描写了什么场景?学生听老师范唱歌曲并回答: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视唱旋律。学生跟着伴奏,自己填词练唱并说一说歌曲的结构怎样的?11、学生跟着伴奏音频带着合理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12、试着总结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填好下面表格。13、学生对比欣赏并想一想:无伴奏合唱和独唱的《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积累音乐体裁相关知识。对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积累蒙古族民歌的两种旋律形态“长调”和“短调”的节奏旋律特点、内容和流传地区。进一步了解歌曲,对学唱好歌曲做好铺垫。积累我国著名作曲家相关知识。初次欣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再次欣赏,加深主题旋律印象。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11、检验学唱成果。12、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13、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新课讲授《大漠之夜》 1、作品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大漠之夜》描绘了一幅“月色徇胧、星光闪烁”的寂静而辽阔的西部大沙漠里,驼队缓缓行进、驼铃叮咚作响的画面。借助大漠中不畏艰难,执着行进的骆驼形象,以此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2、复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讲解——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混声合唱。3、知识积累:混声合唱是合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4、作者介绍:教师介绍词曲作者邵永强和尚德义。5、教师播放乐曲音频让学生边哼唱边感受乐曲的速度和情绪: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运用了“行板”的音乐速度,显得情绪缓慢而优雅。6、分段赏析:(1)引子:由远至近,若隐若现仿佛驼铃的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合唱部分由女声哼鸣开始,描写夜色、星光、沙漠,勾画出一幅自然风光的画面,音乐中隐藏着悲壮的情感基调。(2)呈示部A:可分为上下两句,上句呈示歌曲主题,由男声演唱,声区处在其非常富于表现力的音域,舒展的旋律,黯淡的小调式色彩,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手法,把骆驼坚韧执着的本质引申至赞美人的内在品质。(3)展开部:连接句琶音伴奏织体推动了音乐的进行,也让人们感觉骆驼队的走近,声部交错对骆驼发出的赞叹加强了声音上的艺术效果。声部的次第加入也使力度逐渐加强,为过渡到展开部做很好的铺垫。展开部力度加强,速度稍快,使全曲形成了第一个小高潮。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哼唱展开部旋律。再现部A′:再现部不断强化主题,与前面的织体相比更具有流动性,旋律在三度叠置及悠扬的起伏间,带有大调因素,使音乐更加明朗,透明度有所增加,再现部用较长的篇幅抒情,动机音型穿呼应。而后两小节速度则要放慢,为后面的再现做铺垫。主题思想:《大漠之夜》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千百万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高贵品格,以高大的艺术形象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人生哲理。该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此。教师总结画面是通过速度、音色和力度来描绘的。 学生欣赏歌曲视频并听老师对作品进行介绍。2、学生欣赏歌曲音频并回答: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3、学生了解什么是混声合唱,四个基本声部组成的。学生听老师对作者进行介绍。学生边跟着音乐哼唱边思考:这首歌曲速度怎样,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学生边欣赏边分析(1)模仿了什么声音?描绘了什么画面?(2)学生欣赏呈示部并回答:乐队的伴奏织体有什么变化?声部的安排是怎样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样的?描绘了什么画面?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声部的安排是怎样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样的?描绘了什么画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学生跟着伴奏唱一唱展开部的旋律。这段音乐与陈述部A是完全重复还是变化重复?演唱的力度是怎样的?7、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8、说一说这些画面是通过什么音乐表现手段来描绘的? 对歌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次欣赏,加深印象。积累混声合唱知识。积累音乐家相关知识。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通过分段赏析可以更细致的分析歌曲。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熟悉主题旋律。7、挖掘歌曲更深一步的内容。8、概括速度、音色和力度的作用。
课堂练习 教师指导选择填空。节奏——( )自由而悠长 2、明快 旋律——( )1、起伏较大 2、起伏较小速度——( )1、稍快 2、稍慢 学生分析《牧歌》的音乐特点: 检验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把这些优秀的资源传承发展下去。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