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9 22:16:31

文档简介

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5DABBC 6-10 BCCCA 11-15 ADCAB 16-C
1.D
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典文献中记载,先秦时期的统治者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团结民众、“保民”“有功于民”等,反映出早期的民本思想已萌发,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先秦统治者提倡仁政思想,排除A项;材料与神学政治影响力减弱无关,排除B项;华夏观念得到了一定认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A
依据材料“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出现了“敬天保民”思想,这种思想是对统治者的一种约束,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A项正确;“敬天保民"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排除B项;“敬天保民”思想要求统治者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民众的约束,排除C项;血缘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纽带,排除D项。故选A项。
3. B
由材料“人际间的“友谊”“信任”“忠诚'和个人“智慧勇敢'等”“个人美德实践的语境,多是战场···.··学园、政治辩论等”可知,古希腊将体现个人心性的美德延伸到公民美德层次,使其美德价值观具有社会价值观的精神气质,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人的个性解放,排除A项;材料表明古希腊注重公民道德的建设,并不注重个人心性美德的培养,C、D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排除。
B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关的普遍性,……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可知,审美教育的整个过程需要比较、综合,最后才能达到美的教育,这个过程充满理性精神,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审美教育的方法,排除C项;此时雅典城邦统治的弊端日益凸显,排除D项。故选B项。
C
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选项正确;材料只有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选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选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
B
材料“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体现了丝绸之路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都没间断,体现了东西交往强大的生命力,故B正确。从材料中看出河西走廊并不是东西交流的必经之路,A错误。CD表述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品在欧洲掀起了“中国风”,说明商品经济交流带动文化传播,体现了商品的文化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学西渐,而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与全球贸易网无关,排除B项;当时中国并未受到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C
根据“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可得出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C项正确;中国社会并没有转型,排除A项;文化交流不是淡化民族意识的手段,排除B项;当时没有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C
从材料可得出,欧洲世俗君主掌握世俗王权,教会掌握教权,这是一种二元政治格局,C项正确;政教合一趋势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A项;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分权制衡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A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欧洲启蒙运动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二者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故A正确;
A
根据题干信息“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可知,罗马法注重证据,讲究公正,故A项符合;B项说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根据题干信息“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 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可知,成文法地位高于习惯法,故C项排除;罗马法律只适用于公民或自由民,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不可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项排除。
D
A、明清之际思想家反对封建制度,因此该项直接排除;
B、该项的叙述属于无中生有的选项,故错误;
C、李贽之所以赞美郡县制、李斯只是从特定的角度对政治制度进行评价,他的思想从整体上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故错误;
D、李贽的这一观点是站在特定的角度,对特定的历史事实做出的评价,因此该项正确;
C
由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认为真正的民主宪政应沿着“唯民主义'的思路进行,由人民自己'实行自动的人民自治'”可知,早期陈独秀主张实行西方的资产阶级宪政制度;由材料中“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可知,此时陈独秀已经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表明陈独秀完成了阶级立场的蜕变,故选C项。强烈的民族意识是陈独秀一直具有的,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反对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陈独秀阶级立场的转变,体现不出其维护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排除D项。
A
【详解】由于欧洲人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宗教弥补了精神上的空虚,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A项正确;材料解释的是中世纪宗教盛行的原因,并非揭示西欧基督教占有特殊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中世纪宗教盛行的原因,并非宗教信仰的盲目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古欧洲发展停滞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B
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在新航路开辟前,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或接触,反映出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的发展相对独立和封闭,B项正确;材料并未比较印第安文明与亚洲大陆文明的优劣,排除A项;印第安文明呈多元一体格局与秘鲁和中美洲在古代没有密切联系不符,排除C项;印第安文明“摈弃”了外界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C
据漫画中的“保护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遭到保护主义的挑战,故C正确。A向表述与漫画内容相反,排除。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B项中“全面失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并不是所有国家发对经济全球化,排除D。
17.(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根本目的:维护专制统治。(2分)(2)思想体系:理学。(2分)基本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2分)
18. (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2分)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2分)
【小问1详解】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一“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等方面分析作答。
(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4分)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4分)
【小问2详解】关于表现,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促进民主革命转折等方面概括表现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19.(1)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宏伟的城市建筑和辉煌的古典文化。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负盛名的建筑,建筑艺术和雕刻装饰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6分)
详解根据“雅典的民主高度繁荣,社会经济也获得巨大发展”、“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显得异常宏伟,外观优美得难以模拟”、“雅典也成为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得出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宏伟的城市建筑和辉煌的古典文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伯里克利时代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神庙建筑是帕特农神庙,它是雅典卫城最负盛名的建筑,建筑艺术和雕刻装饰堪称人类艺术的瑰宝。
万神殿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是建筑史上首次出现最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成为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大斗兽场拱门和柱式设计体现帝国的强大和罗马公民的自豪感;大斗兽场主要用于角斗表演,满足奴隶主贵族和公民的娱乐需要。(6分)
详解: 古罗马建筑“引领古典时期建筑走向最高峰”需要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古罗马建筑中,万神殿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是建筑史上首次出现最大跨度、大空间建筑,成为罗马最宏伟的神庙建筑。大斗兽场拱门和柱式设计体现帝国的强大和罗马公民的自豪感;大斗兽场之所以开始变得世俗化,主要是因为这座建筑是用于角斗表演,满足奴隶主贵族和公民的娱乐需要。
图拉真广场层次分明,功能丰富,除了宣言皇权思想,图书馆和市场还体现了为市民服务思想,体现了“实用”原则;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逐渐发展到万民法。(8分)
详解:根据“罗马建筑不追求 外表的华美壮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完全从坚固和实用考虑,美观尚在其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拉真广场层次分明,功能丰富,除了宣扬皇权思想,图书馆和市场还体现了为市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实用”原则;在法律方面,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逐渐发展到万民法。
20.示例
论题:中华文化在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中不断丰富其文明内涵。(2分)
阐述: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并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运用于中国现实社会。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大交流时期,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并与西域诸国取得联系。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造纸术、政治制度等均对西域诸国产生了影响,同时古希腊、罗马的诸多优秀文化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中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昭示了唐朝开放和平的文化交往者的形象。这种开放包容的交往观和世界观进一步丰富了“和合”理念的内涵,也为唐朝日后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分)
总之,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先进成就,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2分)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3.15
选择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下面是关于先秦时期的一些记载。据此可知( )
记载 来源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尚书·康诰》
毋(诸侯)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史记·殷本纪》
A.先秦统治者提倡仁政思想 B.神学的政治影响力减弱
C.华夏观念得到了一定认同 D.早期的民本思想已萌发
2、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 )
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 B.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
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 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
3、在古希腊中后期,古希腊人更多地是关注诸如人际间的“友谊”“信任”“忠诚”和个人“智慧”“勇敢”等美德价值的实现,其个人美德实践的语境,多是战场、运动会或其他形式的集会、学园、政治辩论等。据此可知,古希腊的美德价值观( )
A.更注重对人的个性解放 B.与社会价值观具有一致性
C.注重个人心性美德培养 D.忽视了对公民道德的建设
4、柏拉图强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他意在强调( )
A.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 B.审美教育的理性精神
C.审美教育的步骤方法 D.城邦制度的发展完善
5、“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6、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7、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8、利玛窦被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百名人物之一,天主教会评价他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且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将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下列对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认识中准确的是( )
A. 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B. 成为淡化中国民族意识的手段
C. 丰富了中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 D. 推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9、 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 出现了政教合一趋势 B. 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C.存在着二元政治格局 D. 分权制衡制度确立
10、学者张岱年认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共性的。以下能够体现二者相同点的是(  )
A.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 B.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C.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D.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11、《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提到:“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该材料反映罗马法(  )
A.注重证据,讲究公正 B.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
C.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 D.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李贽赞同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李贽可能是李斯的后代
C.李贽思想中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内容
D.李贽从特定角度肯定传统社会中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家
13、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认为真正的民主宪政应沿着“唯民主义”的思路进行,由人民自己“实行自动的人民自治”。1920年,陈独秀指出:“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
A.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C.阶级立场的自觉蜕变 D.维护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14、有学者说:“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这段论述( )
A.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B.揭示了西欧基督教占有特殊地位
C.旨在说明宗教信仰的盲目性 D.反映了中古欧洲发展停滞的原因
15、据《全球通史》所汇总的史料,从公元前1000年起到西班牙人来到美洲的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确切的相互影响或接触。这反映出,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的发展( )
A. 落后于亚洲大陆 B. 相对独立和封闭 C. 呈多元一体格局 D. 摈弃了外界影响
16、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时代特点。如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表明,经济全球化(  )
A.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B.面临全面失败的危险
C.遭遇保护主义的挑战 D.受到各国普遍的反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8分、18题12分、19题20分、20题12分,共5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高度繁荣,社会经济也获得巨大发展,城市建设 也随之而起。“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显得异常宏伟,外观优美得难以模拟,因为每个匠人都想用自己的精巧手艺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比计划更好,建筑的速度更是惊人。”雅典也成为希腊世界重要的文化中心,培养出了许多方面的人才,著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卫城的设计师菲迪亚斯等都是涌现在这一时期。雅典成为了“全希腊的学校”。
——据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整理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何被誉为“全希腊的学校”?说出一处完成于伯里克利时代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神庙建筑,并指出其地位。(6分)
材料二 古希腊确立了一些建筑物的形制,形成了稳定的柱式,发展了建筑和建筑群设计 的艺术原则。古罗马建筑得以继承,并开辟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形 制、艺术和技术等方面的广泛成就引领古典时期建筑走向最高峰。……从古希腊到古罗马 建筑功能的发展来看,建筑功能由崇拜神开始转向为服务于人。建筑开始变得世俗化、多 样化。可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与建筑的功能起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康楠《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对比研究》
以万神殿为例,说明古罗马建筑“引领古典时期建筑走向最高峰”。以大斗兽场为例说明罗马建筑功能如何“开始变得世俗化”?(6分)
材料三 建筑方面,著名建筑家维特鲁威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设计理论, 将坚固和实用置于重要地位。罗马人很好地遵循了这个原则。从总体看,罗马建筑不追求 外表的华美壮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完全从坚固和实用考虑,美观尚在其次。 早期罗马建筑上还不能称为艺术,仅仅是“适应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艺术无关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是实用。
——杨俊明《古罗马民族的求真务实精神》
(3)请根据材料三并以图拉真广场为例,说明罗马建筑很好地遵循了“实用”的原则。古罗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禁使人想起罗马法,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纵观中华文明成长历程,不难看出,中华文明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先后融摄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中华文明秉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宽容心态,善待外来文化,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一切有益养分,在求同存异中尊重差异性、讲求和谐共生,使中华文明始终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摘编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围绕中华文明的成长历程,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