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踔厉骏发难置辩
非此即彼,举类迩而见义远
——《鱼,我所欲也》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九年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册第五单元“精神家园”的一篇文章,是“鉴赏 评论”里的选文,彰显了一种精神境界与追求,同时也代表性地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与文风,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与思想的理解,体味孟子散文的雄辩说理特点和比喻、类比的说理手法。用时两课时,分四“读”环节来完成,即
诵读——因声求其气
精读——循章摘其句
审读——曲径通其幽
析读——得鱼收其筌
【相关课程标准】
“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孟子散文的雄辩气势
2、参照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掌握文言词句
3、理解文章作的观点态度
4、分析说理方法,把握说理技巧
评价标准
1、断句准确,读出气势
2、能够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3、准确表达文中观点,阐述作证明观点的过程
4、举例说明比喻、类比、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知人论其志
(一)读其文,想见其为人
现在面临中考,大家的压力大不大?(大)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累不累?(累)累怎么办?(学生说自己释放的办法)累是正常的,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学生齐背)
是啊,这是谁的话?(孟子)
那么谁再来为我们介绍一下孟子吧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二)知其人,略识其本心
孟子是一个很大气,很有大丈夫气节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认为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生一起背出)的人。那么不能让他迷惑,不能让他改变,不能让他屈服的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同样是显示他“大丈夫”的追求的思想的文章——《鱼,我所欲也》。
【设计意图】要领会本文的主题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一定要知道孟子的精神追求,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孟子的文章,学生对孟子和以上两句话都很熟悉,这里再重温一次,即有助于复习,更是通过对孟子和他的思想的回顾,为本课的理解打下基础。
二、诵读——因声求其气
(三)初感知,通读知其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学习指导: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独立自主、用最大的声音,激情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同位进行交流,存在异议的请举手提出来,共同解决。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存在异议的问题,教师指导、共同解决。)
2、读准字音(一体机投影,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i)
②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③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bì)
⑤一箪食,一豆羹(dān)(gēng)
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ù)(xiè)
(四)断句读,玩味通其气
1、请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指出读得不准的断句
2、教师指导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提学生读,其他学生及时纠错,然后齐读,读出不容置辩的气势。
3、诵读指导: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需要结合文章感情基调。读得慢些,语气舒缓些。感受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遇到叹词,朗读时应读出叹息语气。
4、学生朗读展示,其他同学评价。(评价朗读时引导同学们从“字音,句读,音量,语调,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点拨:动情、动容,才能感受作者批判为追逐名利而丧失的羞恶之心的人。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把陌生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体会出作者的情感与语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精读——循章摘其句
(五)明大意,逐句训其词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再读课文,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释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用“﹏﹏”标注出来,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举手提出来共同解决。
1、学生自主学习,不明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方可以在同位和前后位之间讨论、相互交流,补充、总结。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举手提出,共同解决,教师引导,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适时讲解。
2、学习检测(一体机投影)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学生展示:“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⑵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呼尔而与之 所欲有甚于生者
学生展示:是:这种。 为:宁愿;而:表修饰,不译。于:比。
(六)通其意,循章切其句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试着口译,5分钟后,请同学讲解句意,比一比谁翻译得最准确。
1、学生译课文,逐句讲译,采取抢答的方式,小组竞赛,译的又多又准确的加分,对于不主动的,要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重点词语讲解
(1)所欲:想要的
(2)得兼:兼得,同时拥有
(3)有甚于:比……更……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学生展示:
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再读课文,测试自己能否当堂完成背诵。
(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词句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绕不开的坎,对文意的把握必须建立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所以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透课文。
第二课时
四、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我看欲也》,解决了这篇课文作为文言文的字句问题,那么这篇文章,孟子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五、审读——曲径通其幽
(七)看取舍,慕其丈夫气
问题探讨1: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是怎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
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能改变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点拨:要做到这些,内心必须得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可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展示:
“义”,为了义可以放弃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为了义可以不惧死忘,“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问题探讨2:孟子这里所说的“义”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学知讨论回答)
点拨:
材料链接: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智也。仁义礼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 告子上》
引导明确:这里很明确地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义”具体指的就是羞恶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羞耻心。一句话知“耻”守“义”。这才是大丈夫的行径。
(八)明得失,懂其贤者心
问题探讨3: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有羞耻心呢?请大家说一说,并在课文中找到你观点的依据。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明确: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又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行道之人”与“乞人”的例子。说明即使是毫无地位的人,也有羞耻心,就更不必说“贤者”了。从而证明了在“义”与“生死”面前应该有所取舍,一些让自己感到羞耻或厌恶的事,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屑于去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了两个活动:一是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和“义”的基本内涵,二是理解孟子对“义”的态度。
六、析读——得鱼收其筌
(九)举类迩,其意难置辩
1、理解类比、举例的说理技巧
高明的理论家总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本文是不是也具有这个特点?如果有,请大家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推先代表阐述答案。
明确:有。(1)开篇就进行类比,用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关于“吃”这一最平常的现象来阐明对“生”与“义”的选择,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放弃相对不重要的,选择更重要的。使人更容易接受。(2)举“行道之人”与“乞人”的例子,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把“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2、理解“非此即彼”的对比说理手段
问题探讨1:为了把道理说的更明白,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为他称颂的内容找一个对比项,一起列举出来,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他要称颂的对象的重要,请大家快速再读课文,看看有几组对举的内容,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学生抢答
“鱼”与“熊掌”:舍鱼而取熊掌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一箪食,一豆羹”与“尊重”: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
“万钟”与“礼义”:万钟于我何加焉
点拨:其实这些本来不一定处在对立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但是作者却有意把它们放在一起,组成一对矛盾,让读者在它们的对比之中只能选其一,正像对“鱼”与“熊掌”的选择一样,每个人都会选择更好的,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而然地强化了说理的力度,给人不容置辩之感,只能顺着他的思路不由自主地接受他的论断。
问题探讨2:作者善用对比,不仅体现在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还体现在句子上,本文作者在句式上,也大量使用对比,增语言的逻辑性,请大家试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学生举例分析。
示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点拨:这些句子,在逻辑上形成双重对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结构美,使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就会接受作者的观点,使说理更具感性色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点。
(十)三致志,其言见本心
问题探讨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句话如果概括成一个简洁的句子怎么说?
学生展示: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问题探讨:那么孟子为什么要把话说的这么麻烦呢?
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
分成三句,构成排比,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有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追问:像这样比较“啰嗦”的句子文中还有吗?如果有,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可以改写第一段,使之语言更简洁。
示例
“鱼与熊掌皆我所欲,不可得兼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熊掌。生与义皆我所欲,不可得兼则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故舍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不避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皆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皆可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比较。发现孟子的语言重复“啰嗦”,却使得文章更有气势,逻辑更强。更能强烈地体现他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问题探讨2:第一节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正确性,作者的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阐述的?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三个层次说理。
第一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说理,义比生更珍贵。)
第二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反面说理,义比生更珍贵。)
第三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举事实证明,义比生更珍贵。)
小结:作者如此反复,再三申述,层层推进,增强了说理的效果,使“义”的观念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孟子散文类比、对比和反复回环的说理技巧。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后反思
这篇文章学生普遍反映背起来比较难,主要是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来比较绕口,而这正是孟子这篇文章的优势所在,所以抓住这一点有理于引导学生理解孟子说理语文的雄辩特点,可以加深学生的印像,可以说绕清楚了,也就读明白了。不足之处在于文言知识方面的内容设计有些多,这篇文章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认识一种精神追求,文言知识讲得过多,有喧宾夺主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