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16个题,每个题3分,共48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
A. 以人为本 B. 天人合一 C. 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
2.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 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B. 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 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D. 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在下图的“?”应填入( )
A.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 火药传入欧洲C. 制瓷工艺影响欧洲D. 儒学影响东亚
4.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
A.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B. 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 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D. 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夜读“悬诗”
5.埃及人对滋养他们的尼罗河与太阳有极大的敬畏感,他们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长短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埃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B. 生态环境影响政治理念
C. 宗教观念贯穿埃及人生活D.埃及人把健康放在首位
6.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而体现出来的,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统治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人口多少设置政区下各级官员B. 对犹太教等异教徒实行歧视政策
C. 对先进民族文化高度重视的政策 D. 苏丹任命穆斯林来担任行省总督
7.《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要求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目的是即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欺诈、胁迫、也防止法官徇私偏袒。这表明罗马法( )
A.强调保护贵族利益B. 重视人文精神
C. 政治理想化的追求D.注重形式主义
8.公元800年,查理把教皇利奥三世送回罗马,将反对教皇的贵族处以重刑。作为回报,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冕,并高声祝贺说:“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这说明( )
A.基督教会的权力和权威从此衰弱B.查理大帝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
C. 世俗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D. 世俗王权和教会权力的并立合作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
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B.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 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10.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③④
11.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导致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迁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B. 西方殖民扩张方式发生转变
C. 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2.表2反映出( )
A. 欧洲移民流向中南美洲B. 欧洲殖民扩张导致土著锐减
C. 人口迁徙促使族群变化D. 新航路开辟引起人口大迁徙
13.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方向图。根据所学,推断它发生在()
A. 16-19世纪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 工业革命期间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4.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 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 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D. 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15.图2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
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 美国内战后南北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6.有学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 ②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③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 ④希腊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头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臣自钦取来京,至今二十四载,昼夜竭力,以全备理推之法,详察穷理之书,从西字已经翻译而未刻者,皆校对而增修之,墨集之;其未经翻译者则接续而翻译,以如朴之,鞣集成铁,庶几能各理推之要法矣。……益历法有属法之数,有立法之理,设惟有其法之数而无其法之理,即如人惟有形体而无灵性,亦如诸星惟有定所而无运动之照临焉。夫历理为诸星恒动定规之所由,如泉源为水流之所自也。……孔孟之学万世不磨,理推之学亦然。
——摘编自【比】南怀仁集述:《穷理学存(外一种)》(1683年)
材料二
“西学东浙”以西学的发展为前提,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相对发达的西学,使之有资格“东渐"。"西学东渐"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面对东方大国而采取的一种咯区别于殖民扩张的交往形式。最早传播西学的是明未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材料三
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阁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西学东渐的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价值。(6分)
(2)简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发展的原因。(6分)
(3)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4分)
18.(24分)人口迁移为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国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 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国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累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3——6世纪的中国为例,论证“既有游牧民族的迁徙,也存在着农耕民族因多种原因进行的迁徙”,并回答亚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举两例“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文字方面的成就,并回答人口迁移对美国文化产生的影响。(10分)
(3)认真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正确。(6分)
三、论述题
19.【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阅读下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