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08 15:5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难点:①对比手法。 ②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文章思路清晰,自学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诵读全文,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1教育网
【资料链接】
1.介绍作者(自读课文注释①。)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21cnjy.com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第一课时
本课任务:正确辨析第一段课文字、词、句的意义,理解并翻译。
一 课前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媵人持汤沃灌( )21·cn·jy·com
4、走送之( ) 5、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尝趋百里( ) 6、或遇其叱咄( ) 7卒获有所闻 ( ) 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9、腰白玉之环 ( )2·1·c·n·j·y
二 、学习课文第1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1.生词注音及释义:
(1 ( http: / / www.21cnjy.com )) 嗜 : (2)趋: (3)援: 质: (4)逾 : (5) 再: (6) 食: (7)俟 : (8) 衾 : (9)烨 : (10)叱咄 : (11)容臭 : 臭, (12)负 箧 曳 屣 : 2.重点词句翻译www.21-cn-jy.com
(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无从致书以观。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弗之怠。
(7)假诸人而后见也。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第二课时
本课任务:正确辨析第二、三段课文字、词、句的意义,理解并翻译。
一、 课前检测 (抽背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步骤同第一段
1.字词
(1)日: (2)廪稍之供: (3)裘: (4)葛: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遗 : (6) 馁: (7)诸:
2.句子
①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 、学习课文第3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步骤同上
1.字词
(1)流辈: ( 2) 称: (3) 谒: (4 ) 撰: (5)贽: 21·世纪*教育网
( 6) 辨: (7) 夷:
2、小结“以”字句:
(1) 以衾拥覆( )
(2) 生以乡人子谒余( )
(3)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
(4) 以中有足乐者( )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6) 计日以还 ( )
3、句子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三课时
本课任务: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
1. 课前检查
二、小组合作,研读探究
1.概括每段大意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3.作者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4.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样?
 
5.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有的原话回答)
6.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三、质疑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