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基础训练(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08:4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基础训练
1.从耒耜、耧车、曲辕犁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可以
A.解决饥饿问题 B.改善饮食结构
C.丰富食品供应 D.保障食品供给
2.据下图可知,现代中国( )
A.粮食总产量一直上升 B.粮食流通成本不断下降
C.粮食进口渠道多元化 D.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3.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肉类、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积极建设发展全国各地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冷链物流体系。这一规划有助于
A.增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B.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
C.提高全国各地物流运输水平 D.增强我国粮食储备能力
4.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5.河姆渡村落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家畜饲养,这极大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同时,河姆渡人很重视保存和储藏食物。河姆渡人用来储存食物的器具主要是
A.陶器 B.青铜器 C.铁器 D.瓷器
6.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主要说明了中国
A.成为最大的粮食生产国 B.农业的现代化技术得到较大提高
C.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 D.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7.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
C.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 D.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
8.1966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召开后,支援穷队(生产大队)投资改称“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从主要帮助穷队发展生产转变为发展农业机械化。这表明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优势
B.中央在反思农业发展的方向
C.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失衡
D.人民公社的模式发生了变迁
9.在国家的支持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农机学校并兴建农机制造厂,六七十年代又从欧洲、日本引进化肥生产设备。四川地区使用农机、化肥的土地面积明显增多,粮食产量也有较大的提升。这反映出四川省
A.农民个人收入显著提高 B.工作重心是农业生产
C.农业技术完全依赖国外 D.重视农业现代化并有所成就
10.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千克。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988.1千克,创世界纪录。这说明20世纪以来
A.发展中国家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器得以广泛使用
C.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突破 D.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
11.1961年4月,中国与加拿大签订了第一个小麦贸易协议;从1961年6月至1963年12月底中国共从加拿大购买了600万吨(价值约合3.62亿美元)的小麦。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 B.缓解严重的粮食危机
C.保障工业化建设速度 D.实现贸易的迅速增长
12.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13.下图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和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制造的以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彩绘瓷器。该主题反映出两国
A.推动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B.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迫切愿望
C.注重提高瓷器制造技术 D.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方针
14.美国联邦政府通过CCC(ADM、邦吉、嘉吉三大粮商)从农场经营者手中直接购买粮食进行储备。从1980年开始,美国开始对农业的给予巨额补贴。美国坚定补贴农业的原因是
A.提高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B.打击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
C.调节市场共给稳定价格 D.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全
15.国家统计局《2020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辽宁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67.8亿斤,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中国碗,辽宁粮”表明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下列属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
①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②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③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④全球人口的大增长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因此历代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是荒政思想,《周礼》中的“荒政十二书”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对荒政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活用度。中国古代重本轻末的思想往往忽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正常开展国际的贸易活动。因此,要解决国内粮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甚至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中国古代贫富之间面临的饥荒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安全的水平也由此而大大降低。研究表明,至宋元时期南方稻谷的亩产量已达343市斤之多,粮食需求和供应从量上看已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与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
——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概况,并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特点及意义。
参考答案:
1.D2.D3.A4.B5.A6.D7.B8.B9.D10.C11.B12.B13.B14.D15.D
16.(1)基本内容:历代统治者都倡行以农为本的思想和政策;在粮食仓储方面加强有关制度和实践建设;粮食安全观与荒政思想紧密联系;政府强化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将粮食市场、粮食贸易与国家粮食安全相联系。
(2)特点:粮食仓储制度化;确立三级管理制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仓主体多样化;农仓功能多样化;业务范围较大。
17.(1)概况:粮食进口量比较大,且增长迅速;集中于通商口岸;进口粮食以米面为主。
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无法溝足社会对粮食
的需要;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粮食需求增加;西方列强拥有关税特权,扩大粮食倾销。
(2)特点:人民政府的重视与主导;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力量;注重多样化发展;成效显著。
意义: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