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跟踪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哪一次改革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A.商鞅变法 B.吴起变法 C.庆历新政 D.隆庆新政
2.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文化名人与其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屈原--《离骚》 B.司马相如--《二京赋》
C.杜甫一《望庐山瀑布》 D.罗贯中一《红楼梦》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现在先秦诸子中的
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4.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
5.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 )
A.仁者爱人 B.君主法治
C.礼乐规范 D.三省吾身
6.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以下主张能反映“礼”的思想的是
A.苛政猛于虎 B.敬鬼神而远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7.春秋晚期,提出“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8.秦惠文王在位时,不少墨家学派人士来到秦国,荀子也曾造访秦国。在秦国主持朝政者如商鞅、李斯均为法家代表人物,墨家、兵家、纵横家在秦国的活动也十分频繁。这反映了
A.秦国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中心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秦国文化开放与包容的特点 D.儒法思想对秦国的影响深远
9.如表是考古出土的部分地区战国时期物品统计表(部分)。此表反映出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件) 生产工具数(件) 铁农具数(件)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77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31 21
河北兴隆古洞沟 87 85 52
河南辉县園围村 93 69 58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170 91
A.铁农具运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 D.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
10.《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奉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铁器已大量应用于生产 B.战国时期冶铁业发达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发展 D.齐国称霸诸侯的原因
1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12.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
13.《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 )
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 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
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 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
14.韩非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历史上所谓“圣人”都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的。他意在说明
A.法术势相互结合的必要 B.社会进步根源是变法
C.孔子被奉为圣人的原因 D.儒家恢复周礼为倒退
15.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天人合一的观念 B.主张义利并重
C.对人与物的关爱 D.民本思想倾向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措,并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17.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雅典的梭伦改革都是发生在国家建立早期的社会变革运动,都对此后没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脱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 “在古希腊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不断加剧,阶级关系极度紧张,下层平民甚至到处酝酿起义,而促发了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工商业经济政策方面也同样如此。……如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
——摘编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概述雅典梭伦改革的政治目的和主要做法。
(3)简要分析古代东西方这两次社会变革运动对当时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吴起在楚国变法,北宋时期范仲淹进行庆历新政,隆庆新政是明穆宗朱载坖统治时期明朝出现的承平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A正确;《二京赋》是张衡所作,排除B;《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排除C;《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排除D。
3.C
【详解】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A排除;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B排除;韩非子思想闪烁着变革精神,D排除。故选C。
4.D
【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君“使”其群臣,明君一定要驾驭群臣,使群臣完全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对此解读正确的就是“服务君主专制统治”。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韩非子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5.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礼的学说,可知内部的自律指的是伦理道德,外部的他律指的是礼乐制度,故C项正确;A、D项属于内部的自律,排除;B项属于法家思想,排除。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孔子
6.D
【详解】孔子的“礼”强调的是等级尊卑秩序,D项符合题意;A反映的是对赋税的看法,排除;B体现的是孔子的鬼神观,排除;C项属于孔子“仁”的思想,排除。故选D。
7.C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无为而治”是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故选C;孔子主张德政,孟子主张仁政,庄子主张逍遥和齐物,排除ABD。
8.C
【详解】从材料中“墨家学派人士来到秦国,荀子也曾造访秦国”、“主持朝政者如商鞅、李斯均为法家代表人物,墨家、兵家、纵横家在秦国的活动也十分频繁”等信息可以看出,众多学派的思想家可以在秦国频繁活动,体现了秦国开放包容的文化特点,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秦国,不能得出“秦国是文化中心”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儒法思想对秦国的影响,D项排除。故选C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计表反映了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器大多属于生产工具,而生产工具中铁农具又占据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当时铁农具被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A项正确;统计表没有涉及牛耕,而且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刚刚出现,而且铁器数量无法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情况,排除C项;铁器数量无法体现政府对生产工具革新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应用于耕织等生产生活活动中,说明铁器已大量应用于生产,A项正确;《管子》属于春秋时期的著作,不属于战国时期,排除B项;战国时期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才逐步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是描述了铁器的使用,而齐国称霸诸侯是各方面综合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由商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办和百家争鸣(包括了士人、小土地私有者,小手工业和农民等多阶级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表),可知平民阶级逐渐觉醒并争取发声,A项正确;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官方教育占主流,C项错误;思想上百家争鸣不能证明新的政治秩序构建已经完成,D项错误。
13.B
【详解】根据材料“楚人引《诗》”、“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楚国贵族所用文献”可知,楚国对华夏文化思考与接受的史实,说明当时楚人在文化上逐渐与华夏文化接近,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楚国学习华夏文化,材料中无法体现争夺霸权,排除A项;尊重周朝的政治秩序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楚王问鼎”的史实,排除C项;儒学确立为主流意识在汉代,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韩非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政策。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主张恢复周礼,这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B排除;材料强调因时而变,C排除。
15.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墨子主张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特点是民本思想倾向,D项正确;天人合一是庄子提出的,排除A项;义利并重是墨子的观点,排除B项;对人与物的关爱符合孟子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详解】(1)根据材料“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结合战国政治形势及秦国自身落后状况进行分析阐述。
(2)一问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农耕的措施上为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政策;在军功的措施上为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在法治的措施上为严刑峻法、推行法治;在集权的措施上为分封、行县制;二问结合顺应历史潮流及改革举措上的坚持创新、取信于民进行阐述即可。
17.(1)内容: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目的:富国强兵。
(2)目的:主要是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做法:实行财产等级制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设立四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鼓励发展工商业。
(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脱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体现了实行连坐法;根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体现了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材料“缪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体现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根据材料“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体现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体现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材料“平斗桶、权衡、丈尺”,体现了统一度量衡。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2)目的:根据材料“在古希腊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不断加剧,阶级关系极度紧张,下层平民甚至到处酝酿起义,而促发了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梭伦改革的政治目是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维护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做法:根据材料“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可知,实行财产等级制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根据材料“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可知,设立四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
根据材料“工商业经济政策方面也同样如此。……如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可知,鼓励发展工商业。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当时各自社会发展长生了重要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