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面是1156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授予罗瑞斯城市的特许状摘要。这表明当时法国( )
无论是谁,都要为他在罗瑞斯的房子或是每英亩土地付六便士的税,此后他们只需每年缴纳定额的金钱,即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并自由支配的土地
A.王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B.庄园农奴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权利
C.市民人身自由权利受到合法保护 D.工业社会发展依赖于王权的扩张
2.7-11 世纪,日耳曼地区农民发明的新式重犁,不仅能够翻耕覆盖北欧大部分地区的黏土,也能使用于沼泽潮湿地和低洼的森林地区,从而在西欧得到迅速推广。这种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 )
A.导致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利于工商业走向复兴和繁荣
C.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落 D.巩固了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
3.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其中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的土地称( )
A.自留地 B.公用地 C.自营地 D.份地
4.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据材料可知( )
A.工商业发展推动意大利的城市自治 B.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地位突出
C.封建庄园制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D.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
5.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人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6.从13世纪起,西欧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封建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甚至把庄园内的自营地几乎全部出租。这表明当时西欧( )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B.封建庄园制度强化
C.价格革命影响扩大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中世纪时期,教皇支持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地方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另一方面利用大学在宗教上的影响力去反对宗教异端;对于国王来说,大学培养的诸多人才,可以充当国王的官吏;对于城市来说,大学的存在为城市带来好名声和商业繁荣。这一现象( )
A.缓和了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 B.保证了大学持久健康发展
C.集中体现了中世纪的社会特征 D.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
8.11-13世纪欧洲城市市民体育兴起,市民组织成立了诸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定期组织与本职业相关的身体练习和比赛。市民体育得到了王权的鼓励和保护,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市民试图通过体育活动获得城市的自治权
B.城市自治开启了中古时期欧洲各地的体育运动
C.城市的体育运动加强了国王与市民之间的联系
D.城市体育运动中国王贵族与市民是比赛的双方
9.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城市尽毁,货币全无,社会已整个解体。欧洲教会运用神权去制裁帝王公侯,提倡和平人道,并设立种种慈善机构,如医院、旅社、养老院、救济院等,才使西欧人能从废墟上慢慢建立起一种新秩序。这反映了欧洲教会( )
A.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B.确立了高于王权的地位
C.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秩序 D.倡导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10.“13世纪以前,他们支付很少的货币地租,经常支付实物地租。他们每周几日在领主自营地上做各种各样的农活。他们的各种义务受习惯法的约束,不是由领主任意征纳的。”材料中的“他们”是( )
A.封建领主 B.城市市民 C.庄园农奴 D.神职人员
11.在入侵及人口削减所引发的崩溃之后,中古时期前期西欧人重建了政治秩序。他们将多数的公共权威交付给地方的或地区性的统治者。这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欧的政治秩序( )
A.复制了罗马的遗产 B.肇始于“封土”制度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具有导致混乱的潜能
12.封建采邑契约制度不仅出现乡村农庄,城镇里也同样存在封建制度。通常大多数城镇属于某一位国王、公爵、伯爵或主教,城镇即是他们的领地,封臣们要向领主供应士兵打仗,还要缴纳大量钱财以求获得领主的庇护。另外,城镇也可以成为宗主,在他的管辖之下,有一些依附于城镇的农庄和乡村。据此可知,封建采邑契约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平等 B.上下相邻依次互为主从
C.封臣理论上拥有土地所有权 D.剥夺了农奴的人身自由
13.据记载,“罗斯受洗”即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后,为建立教堂发展了教堂艺术,出现了砖石结构的教堂、修道院和圆弧顶的教堂,圣像画成为绘画的重要体裁;为编写祈祷文而引进文字,使得古罗斯书面文学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说明基督教的传入( )
A.导致俄罗斯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促使宗教成为俄罗斯君主专制的工具
C.改变了俄罗斯兼有的东西方特征 D.利于促进拜占庭文化向俄罗斯的渗透
14.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15.奥斯曼帝国认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只要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府,就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可以管理原来的领地。在奥斯曼征服其他地区的过程中,无论是军事精英还是宗教精英,通常都会不带歧视地被纳入奥斯曼人的管理体制中。这反映出奥斯曼帝国( )
A.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 B.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政治体制极具包容性 D.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西欧在公元10世纪以后的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进而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再加上西欧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的繁荣下,城市的兴起也就成为必然。城市的兴起是经济活动催化出来的结果,这必将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经济繁荣将推进政治制度的完善,从而不断促使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前进。城市的人口不再是属于某一个封建领主管辖的农奴了,所有的人按照当时的惯例,只要在城市里居住了一年零一天以上,这个人就可以获得自由民的身份。所以许多农奴为了改变身份,纷纷入城,这就必然导致西欧农奴制的瓦解。西欧封建城市还孕育了新的社会阶层——城市中产阶级。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表现出来的世界观也和以前的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的人不一样,因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世界观。
——摘编自刘娟《浅谈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兴起》
材料二 12世纪以后,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批新兴城市不断崛起,商业贸易日益兴盛,在对抗地方封建主的斗争中,国王和市民阶层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他们互有需求,携手合作。国王利用城市的经济实力,反对封建贵族的地方离心倾向;市民为了与封建领主相抗衡,寻求国王的中央集权庇护,以营造经济活动所必需的和平环境。1265年,英王召集的议会和1302年法王召开的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西欧逐渐走出君主制割据的政治生态,取而代之的则是以议会或三级会议为核心的等级君主制。以等级代表会议形式出现的等级君主制,是西欧王权借以维护统治秩序、贵族维持既得利益和市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国家治理新模式。尤为重要的是,市民阶层在与王权的合作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开始受到重视,从而第一次成为国家事务管理的参与者和统治权力的分享者。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君主制的阶段性特征》
(1)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
(2)简述中世纪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商王国在其“联邦”范围内,依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大抵都是对别的邦国的“承认”,满足于“臣属”就可以了....因其松散,没有监督制约的机制,也就成为后来商王国众叛亲离、“孤立而亡”的一个关键。 ....许宗彦先生即说:“武王克商封国七十有一,所可限于封土之制者唯此,而其封,取之所灭国与隙地。”且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有监临督察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远较殷商统治厉害的一手,属于周的创造。但必须看到,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引自王家范《封建时代》
材料二
——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封君封臣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对“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远较殷商统治厉害的一手,属于周的创造。”作一历史解释,并分析“周的创造”带来怎样的积极效果。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分封制相比,中古时期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显著不同。两者有什么共同的隐患。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古时期的欧洲传统文学(特指西欧文学,下同)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文学已经“开始思索自身”,这一情形下作者个体的作用就得到凸显:珍视艺术技巧,作家们渐次进入一种竞赛的环境中——谁比谁写得更好,或者谁可以成为文学典范。有学者提出,同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还远未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特征。它不属于独立的文化现象范畴,也不彰显自己的独立特征。这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很难被视为文艺作品,美学功能还不独立,主要是服膺于一种实用、教化或者是权威性写作。这一切与东正教传播之初强调个人对于宗教意识的绝对服从有关联。天主教关于个人通过行动来完成自我拯救的教义,对于人的个性具有更多意义,为其提供更多可能性。相对于西欧中世纪或者是拜占庭文学,古罗斯文学的作者缺乏自我投射性,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虽然拜占庭文学有自己的特征,但是所有从拜占庭文化进入到“俄罗斯心灵”(近代俄罗斯文学特有的精神内核)的文化因素恰好都是反个性化与反世俗生活的,其他斯拉夫国家比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文学在这一点上和古罗斯文学趋同。
——摘编自兰钦、田洪敏《古罗斯文学的品性》
(1)根据材料,概括中古时期西欧文学与古罗斯文学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罗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反映出中古时期法国城市在国王特许状下,市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利于推动法国封建城市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深受王权的影响,国王借助封建城市以扩大自身权力,而封建城市经济也借此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材料论及了封建城市特许状,而非封建庄园,排除B项;市民获得土地自由权利而非人身自由,排除C项;中古时期的法国仍是农业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据材料可知,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使西欧大片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西欧农业的发展,因而为工商业经济的复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的产物,A 项中“导致”说法错误,排除;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项;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
3.C
【详解】由所学可知,西欧庄园土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其中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封建主派管家监督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C项正确;自留地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社员长期使用的少量土地,排除A项;公用地即公共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都不归个人所有,排除B项;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可知,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封建庄园制对城市经济的阻碍,排除C项;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领导,具有世俗性;教学内容上强调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世俗知识,体现了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教育世俗化趋势明显,没有体现教育的精英化发展方向,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表明王权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排除B项;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不属于近代科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甚至把庄园内的自营地几乎全部出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地租逐渐成为主要地租,封建主为此将自营地出租,冲击了自然经济,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封建庄园制度的弱化,排除B项;价格革命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教皇支持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地方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另一方面利用大学在宗教上的影响力去反对宗教异端;对于国王来说,大学培养的诸多人才,可以充当国王的官吏;对于城市来说,大学的存在为城市带来好名声和商业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教皇想要利用大学的影响力,国王为了人才以及城市的繁荣带来的好名声,都支持的大学的发展,这些现象集中体现了中世纪教会势力较深、王权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发展等社会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直接推动与史实不符,大学的发展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依据材料“市民体育得到了王权的鼓励和保护,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可以看出城市的体育运动加强了国王与市民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欧洲市民体育得到了王权的鼓励和保护,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因此欧洲城市市民体育的目的不是城市的自治权,排除A项;“开启了”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不能就此得出城市体育运动中国王贵族与市民是比赛的双方,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使西欧人能从废墟上慢慢建立起一种新秩序”,这说明教会在欧洲重建和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教会确立了高于王权的地位和倡导自由平等的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欧洲教会的措施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建立,但并非直接“构建”,排除C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庄园中领主自营地由农奴耕种,农奴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因此材料中的“他们”是庄园农奴,C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城市市民有一定的自主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D项涉及的是宗教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材料显示,西欧人将多数的公共权威交付给地方的或地区性的统治者,这是一种分权体制,封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独立王国,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这种政治秩序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受到了罗马遗产的影响,但不是复制了罗马帝国的遗产,排除A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一开始是通过请封臣回家中宴请,或者赏赐封臣实物来表现,随着战争的扩大,以赐予人们相应的土地使其获得生存这一手段来维系双方之间关系,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以权利与义务关系来维持统治秩序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城镇是国王、公爵、伯爵或主教的领地,他们将土地封给封臣,封臣又将他的“封土”封给依附于城镇的农庄和乡村。这样就形成了层层分封,上下相邻互为权利义务关系,不能越级从属,B项符合题意要求,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是不平等的,排除A项;封君理论上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封臣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排除C项;农奴与奴隶不同,他们有人身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据材料“‘罗斯受洗’即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后,为建立教堂发展了教堂艺术,出现了砖石结构的教堂、修道院和圆弧顶的教堂,圣像画成为绘画的重要体裁;为编写祈祷文而引进文字,使得古罗斯书面文学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可知,基辅罗斯接受(拜占庭帝国的思想统治工具东正教)基督教后,为建立教堂发展了教堂艺术,为编写祈祷文而引进文字,使得古罗斯书面文学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这些利于促进拜占庭文化向俄罗斯的渗透,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俄罗斯“接受基督教”后“教堂艺术及教育的变化”,未涉及“俄罗斯的民族危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俄罗斯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俄罗斯“接受基督教”后“教堂艺术及教育的变化”,未涉及“改变了俄罗斯兼有的东方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西欧城市内的市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身份,为市民阶层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这为西欧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而非封君封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城市而非庄园,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王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奥斯曼帝国政府的这种统治策略体现出其政治体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所以能够在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地区维持如此长时间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政教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奥斯曼人的文化并未强加到被征服地区,也没有说明被征服地区被同化,无从体现文化极强的生命力,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原因∶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特殊的地理环境;工商业经济活动的繁荣。
(2)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引起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为自治城市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加强王权,推动了民族国家兴起;加速了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推动了欧洲政治治理模式的转型(等级君主制的出现)。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进而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知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再加上西欧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的繁荣下,城市的兴起也就成为必然。城市的兴起是经济活动催化出来的结果”可知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工商业经济活动的繁荣推动了修封建城市的兴起。
(2)影响:根据材料二“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批新兴城市不断崛起,商业贸易日益兴盛”可知城市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以等级代表会议形式出现的等级君主制,是西欧王权借以维护统治秩序、贵族维持既得利益和市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国家治理新模式。尤为重要的是,市民阶层在与王权的合作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可知城市兴起推动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王权加强,推动了欧洲政治治理模式的转型,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根据“第一次成为国家事务管理的参与者和统治权力的分享者”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兴起为自治城市出现提供了条件;除此之西欧城市兴起还加速了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17.(1)历史解释:“鉴于殷商孤立而亡”,西周实行了分封。周王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而非诸侯之长。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更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周的创造”的积极效果: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以上仅需答到三点即可得本题满分)
(2)不同:先秦的分封,受封者效忠于上级和上级的上级,直至天子:西欧:各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效忠的关系(层层效忠,各为其主);先秦的分封是依据血缘亲疏为纽带,西欧的封君与封臣之间无绝对的血缘关系。共同的隐患:构成了地方实体,孕育着分裂动荡因子。
【详解】(1)历史解释:根据材料一“……‘武王克商封国七十有一,所可限于封土之制者唯此,而其封,取之所灭国与隙地。’且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有监临督察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远较殷商统治厉害的一手,属于周的创造……”,并结合所学可知,“鉴于殷商孤立而亡”,西周实行了分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使周王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而非诸侯之长。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更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
“周的创造”的积极效果: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周的创造”带来的积极效果。
(2)不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分封制,受封者效忠于上级和上级的上级,直至天子;根据材料二“封君封臣制”示意图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各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效忠的关系(层层效忠,各为其主);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分封制,是依据血缘亲疏为纽带;根据材料二“封君封臣制”示意图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的封君与封臣之间无绝对的血缘关系。
共同的隐患:根据材料一“……但必须看到,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分封制与中古时期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存在共同的隐患:构成了地方实体,孕育着分裂动荡因子。
18.(1)不同:西欧文学更多体现作者的个性,古罗斯文学则注重权威性;西欧文学推崇文艺技巧的使用,古罗斯文学更重视思想性和教化性;西欧文学已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文化现象)古罗斯文学仍以实用性为主(美学功能尚未独立)。(答出三点即可)
(2)因素:基辅罗斯等国家的建立及封建化;东正教的教义;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古代斯拉夫人的文化传统。(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不同:根据“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文学已经‘开始思索自身’”可得出西欧文学更多体现作者的个性,根据“主要是服膺于一种实用、教化或者是权威性写作”得出古罗斯文学则注重权威性;根据“珍视艺术技巧,作家们渐次进入一种竞赛的环境中”得出西欧文学推崇文艺技巧的使用,根据“主要是服膺于一种实用、教化或者是权威性写作”得出古罗斯文学更重视思想性和教化性;根据“中古时期的欧洲传统文学(特指西欧文学,下同)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得出西欧文学已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根据“这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很难被视为文艺作品,美学功能还不独立,主要是服膺于一种实用、教化或者是权威性写作。”得出古罗斯文学仍以实用性为主。
(2)因素:根据所学可得出基辅罗斯等国家的建立及封建化;根据“这一切与东正教传播之初强调个人对于宗教意识的绝对服从有关联。”得出东正教的教义;根据“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虽然拜占庭文学有自己的特征,……的文化因素恰好都是反个性化与反世俗生活的”得出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根据“其他斯拉夫国家比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文学在这一点上和古罗斯文学趋同。”得出古代斯拉夫人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