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第2课时说课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第2课时说课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3-29 21: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4.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第2课时)
人教A版2019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说教材
说目标
说教学
公式的应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灵活应用
实际应用
综合运用
内容解析
1.内容的本质
运算方法是本单元内容的一条认知主线
2.知识的上下位关系
承上启下是本单元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
3.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思想方法是本单元内容的又一认知主线
4.内容的育人价值
文化育人是本单元内容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认知基础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其认知基础是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
认知困难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特别是在具有数学史料和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下,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相应的问题.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生灵活选择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能较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建模素养.
3.通过具体情境活动,体会化归与转化、分类与整合和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综合与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流程:本课时按照三个教学环节展开,即“巩固公式,灵活运用——理解公式,实际运用——掌握公式,综合运用”。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一、巩固公式,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三种形式求和公式的适用范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变化,认识变化的本质,让学生能在后续应用中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恰当的公式,实现举一反三.
引导语: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有哪几种形式?你能说出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三种形式:
再让学生说出在什么条件选用哪个公式更合适.
一、巩固公式,灵活运用
例1:设 是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
若 ,求 的值;
师生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再让学生分组展示交流.
对于该问,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解题思路,如基本量法、待定系数法、性质应用法等,灵活选用前 项和公式的不同形式进行分析、求解和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加深学生对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理解,提升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
二、理解公式,实际运用
例2(教科书第23页例8):某校新建一个报告厅,要求容纳800个座位,报告厅共有20排座位,从第2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问第1排应安排多少个座位.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即该报告厅从第1排到第20排的座位数依次构成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从而由 ,即可求得该等差数列的首项 ,也就是第1排的座位数.
二、理解公式,实际运用
变式探究1:《张丘建算经》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女善织,日益攻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织九匹三丈,问日益几何?”其意思为:“有个女子织布,每天比前一天多织相同量的布.第一天织五尺,一个月(按30天计)共织390尺,问:每天多织多少布?”.已知1匹=4丈,1丈=10尺,计算该女子每天多织的布为多少尺?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该数学史问题转化成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即该女子每天织布的数量从第1天起依次构成一个首项为5的等差数列 ,从而利用前30项的和 ,即可求出该数列的公差,也就是该女子每天多织的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解决现实世界和数学史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理解公式,实际运用
追问:从例2及变式探究中,你能总结一下建立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建立数列模型的基本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发展数学建模素养.
是否符合实际
解决数学问题
化归与转化
抽象概括推广
现实问题情境
求解数列模型
建立数列模型
检验数列模型
三、掌握公式,综合运用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独立选用两种方法解题,并进行展示交流.
例3(教科书第23页例9):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若 ,公差 ,则 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 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时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1:利用数列的单调性.由 可知 是递减数列,且存在正整数 ,使得当 时, , 递减;这样就把求 的最大值转化为求 的所有正数项的和.
思路2:利用数列与二次函数的关系.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可写成
所以当 时, 可以看成二次函数 当 时的函数值.
三、掌握公式,综合运用
追问:当 时, 有最大值吗?你能利用函数思想,研究一下更一般的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大(小)值问题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两种解法拓展到一般情形,并归纳出如下结论:
(1) 是否存在最大值,可利用公式(3),结合数列的图象得出结论;
(2)如果 有最大值,对应的项数 是一个还是两个值,关键要看数列 中是否有一项为0.若有,则使得 取得最大值的 有两个值;否则, 只有一个值.
利用同样的思想方法,可以研究当公差 时,等差数列 的最小值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运用求和公式和函数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探讨等差数列单调性与其最值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与一元二次函数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列与函数的共性与差异的认识.
三、掌握公式,综合运用
变式探究2:数列 的前 项和为 ,其中 为常数,且 任取若干组 ,在电子表格中计算 的值,观察数列 的特点,研究它是怎样的一个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师生活动:教师让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动手操作实验.
第1组:选择 的情形,如: ,
第2组:选择 的情形,
利用电子表格计算出
A B C D
1 1 3 3
2 2 8 5
3 0 15 7
4 24 9
5 35 11
追问1: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得到的数列分别是什么数列?
三、掌握公式,综合运用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就不同的 的值,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形成猜想,得出结论:
(1)当 时,数列 是以 为公差, 为首项的等差数列;
(2)当 时,数列 是从第2项起后续各项组成一个等差数列.
追问2:通过上述探究,你能得出更一般的结论吗?
三、掌握公式,综合运用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电子表格,通过分组实验,得到如下结论:
(1)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前 项和是关于 的缺少常数项的二次式
,且 ;
(2)如果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是关于 的常数项不为0的二次式
那么这个数列从第2项起后续各项组成一个等差数列,且
设计意图:设计用电子表格进行探究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能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函数特征,加深理解求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二是为信息技术工具在数列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方法.
教科书第24页练习1-5题.
四、课堂练习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师生互动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是如何探讨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应用的?
(2)你能归纳一下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吗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完善.
六、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1、必做练习:教科书习题4.2第1、3、6、7、8、9、11题.
2、选做练习:设 为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已知
(1)若 ,求 的通项公式;
(2)若 ,求使得 的 的取值范围.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