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09:4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作者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3、激发学生表达、创作的激情,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经典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通过朗诵,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知道吗?它就是清代诗人高鼎写过的一首清新明丽的诗《村居》。
1、课件出示诗句。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让学生轻声诵读古诗。
3、教师问:诗中哪一个字最能突出作者身处乡村的感受?
4、学生答:醉
教师板书:醉
5、教师问:作者被什么醉了?
6、学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7、教师小结: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过渡:如此美景不光高鼎醉了,我也醉了,我醉在二月的春风里。宋朝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他在江西信州闲居时饱览了那里的美景,他也醉在其中。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看看那个醉了的辛弃疾。
8、板书:清平乐·村居。
9、课件出示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诵读词,悟意境
1.根据要求读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词四遍,前两遍要求把字读准。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2)后两遍争取读顺,注意此句内部的结构。注意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来读。
2.课件出示这首词中要注意的字词。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学生读《清平乐·村居》。
5.指出这首词中的读音字“发”“剥”。
6.师生齐读,学生齐读。
7.谁再来读一读《清平乐·村居》,注意听在词的中间他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有板有眼的。指名学生读。
8.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最喜小儿无赖。
9.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0.教师小结,读古代的诗词,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它的感觉和味道来。
11.指明学生在读。(提示:注意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教师评价:好一个“醉里吴音相媚好”。
12.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指名读。
13.真好,词读这儿,你的脑海中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说。
(1)教师问,学生答。
(2)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吗?(学生回答)
14.词中的“醉”“喜”给大部分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醉 喜)
15.再读全词,把作者的这种感觉读进去。
16.教师发表感慨:《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身居乡村,心感其乐,陶醉其间,其乐融融。
17.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读读书上的注释。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要求学生默读这首词。
18.学生默读。
19.说一说作者为谁而醉?(学生各抒己见)
20.师小结,引导。
作者为茅屋的简洁清新而醉。
作者为溪水清清醉。
作者为小草青青而醉。
作者为翁媪的逗趣而醉。
作者还为什么而醉?作者为山水之美醉,作者为人间之谐而醉。醉汉因酒而醉,王翰在《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权贵王者因享乐而醉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寄情山水者因山水之美而醉,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子暮,沉醉不知归路。”辛弃疾在《清平月·村居》中吟道“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课件出示以上词句)
醉…… 醉…… 醉,读到这里,醉的仅仅只有辛弃疫吗?不,我,你,你们都醉啦!
21.指导学生读课件中的词句。
22.读到这里,这首词已读懂了一半,我提第二个问题,辛弃疾喜的是什么呢?
23.学生齐读。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顽皮,可爱。
24.作者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喜在眉梢,醉在其中。在辛弃疾的眼里,小儿子的顽皮、天真最可爱,他吟道——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5.课件出示以下诗句:
杨万里眼里可爱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袁枚眼里的可爱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白居易眼里的可爱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胡令能眼里的可爱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高鼎眼里的可爱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6.读以上的诗句。
27.我们带着辛弃疾的醉和喜,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28.谁再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29.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30.配乐,学生齐读。
三、感情升华,学生创编意境
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随着辛弃疾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听老师的朗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教师深情诵读。
2.学生说画面。
孩子们,睁开你的眼睛,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
3.教师引导:你走进了 你看到了 你听到了
4. 教师小结:你们看到了茅檐低小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溪水轻轻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小草青青的画面,你们看到逗趣的温媪。你们看到了清新亮丽的农家,你们也看到了作者的洒脱与闲适。但是在辛弃疾的眼中又是怎样的画面呢?把你看到的写下来:
那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原野上……也可能是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漫步踏青,信步来到翁媪门外……
5.配轻音乐,学生写。(3——5分钟)
6.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辛弃疾闲居的郊外,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7.交流学生所写。
8.教师总结:在这里有茅屋;在这里有 ; ;在 ; ; ; ; 小儿子。
在这里有虫鸣,有蛙鸣唱,在这里还有闲适的辛弃疾,还有辛弃疾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四、熟读成诵
孩子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带着情感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