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09:42:24

文档简介

兰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ADCBD CBCCD BCDCC ABDCA ABABC
26.(1)不同:
中国:群体差异明显;社会流动性强(包括地域和阶层)。(4分)
法国:全民共享,统治者积极参与;具有地方自治功能(具有文化和社会构建功能);宗教文化色彩浓厚。(任答两点4分)
(2)中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土地兼并加剧;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专制集权强化,政治黑暗;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传统的进步思想。(任答3点6分)
法国:基督教神权统治影响巨大;工商业发展,城市复兴,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世俗王权加强;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任答3点6分)
(1)特点:积极入世;强调道德和个体修养;重视社会教化;强调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以血亲之爱和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任答4点8分)
(2)内涵:兴民权是爱国的前提;构造国民思想,服务社会变革;保留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爱国与加强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相结合。(任答3点6分)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励了近代国人为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任答2点4分)
28.示例一:角度一:设计构想不同
美国在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战后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想通过马歇尔计划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箱目的做好铺垫。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
角度二:本质目标不同
美国选择在二战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我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
示例二:角度一:时代背景不同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我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
角度二:辐射国家成分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构成国是美国及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且都属于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一带一路”的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看清需要论述的观点“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其次要选好角度找准两个不同点:最后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角度一:设计构想不同美国在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战后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想通过马歇尔计划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箱目的做好铺垫。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角度二:本质目标不同美国选择在二战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我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示例二:角度一:时代背景不同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我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角度二:辐射国家成分不同马歇尔计划的构成国是美国及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且都属于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一带一路”的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兰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1.西周将商人集中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春秋战国时,商人自由经商,四处游走,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这一变化表明( )
A.抑商政策出现上下背离 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追逐利润导致农业衰退 D.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2.《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史记》中民族传记的书写( )
A.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B.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开始出现 D.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秦从统一到灭亡仅仅14年,但他完成了长城、灵渠、阿房宫等古代重大工程和修建了绵延几千里的驰道。这些举世闻名工程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
A.秦朝严苛的法律 B.统治者对战争的重视程度较高
C.秦朝统一后人民积极性提高 D.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建立
4.在中国古代,货币的流通量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十六国和北魏前期,史书多记载“遂不用钱”“钱不同钱”“钱终不行”“钱货无所周流”等。但北魏太和以后不到百年时间,北朝官方铸币共9次,与同时期南朝差不多。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货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北方商品经济恢复发展
C.市场管理逐步的规范化 D.北魏实现了对北方统一
5.唐德宗年间,宰相杨炎因与京兆尹严郢有隙,暗中指使御史弹劾严郢,致使严郢被降职。卢杞任宰相后,将严郢提为御史大夫,共谋治杨炎。为构成杨炎罪状,严郢无故逮捕了河中观察使赵惠伯,以刑逼供,导致杨炎被流放至崖州。该现象说明( )
A.相权膨胀导致监察效果不佳 B.唐代君主专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C.封建监察制度无法发挥作用 D.朋党之争导致监察权力的异化
6.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C.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 D.强化了中央集权
7.对于宋朝的行政体制改革,宋仁宗时期的文臣司马光曾说:“节度使之权归于州,镇将之权归于县。又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以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节度使成为地方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 B.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C.转运使主要负责对地方精锐部队的管理 D.路州县体制设立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8.明人王世贞(1526—1590)认为: “高皇帝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即狼戾如(王)振、(刘)瑾者,一颦而忧,再颦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这说明,明代( )
A.初期制度设计缺乏对宦官的制约 B.内阁行政高效有力地牵制了宦官
C.宦官政治势力依附和借助于君权 D.灭亡教训催生出反专制进步思想
9.光绪二十四年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中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B.劝导人们放弃天朝观念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法阻力 D.鼓励人们学习西方制度
10.1946年初,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党派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B.民主党派坚持走第三条道路
C.民主党派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D.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方针
11.1990年,农业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首次超过国营企业的246亿元:前者的销售利润率为5.6%,相当于后者的两倍多。这说明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B.国营企业必须深化改革
C.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
12.我国通过的一部法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这部法律是( )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
C.《反分裂国家法》 D.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3.13世纪的意大利,城市教堂的建造一般由市政府领导,建造资金则由大行会募捐,教会人士也参与其中。教堂被教会称为永恒的耶路撒冷的象征,在市民的眼里则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标志,成为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改革导致教会地位降低 B.文艺复兴推动人文思想传播
C.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
14.1 537年,丹麦颁布《教会法令》,规定丹麦为新教国家,国王不只掌管教会组织,也决定信仰的内容;实行“教产世俗化”,修道院虽可举行天主教仪式,为儿童办学校,但要用丹麦文进行《主祷文》和《使徒信条》的教学。这表明丹麦( )
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宗教信条
C.构建了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 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15.有学者说:“英国在十七八世纪,相继在多层保护财产合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纪,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因素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 )
A.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B.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
C.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D.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
16.1918年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当时,“大流感”被冠以许多名称:“法国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战争瘟疫”“佛兰德斯感冒”“德国瘟疫”“布尔什维克病”等。这一现象说明( )
A.意识形态对峙影响疫情防控 B.敌对情绪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传
C.战争局面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D.国际社会对病毒缺乏科学的认知
17.在苏俄(联)党内,还有相当一批人患有“怀旧病”,他们认为在那个“英雄年代”里,所面临的环境是艰难的,但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美好的。只要战争一结束,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本不需要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就可以到达真正的共产主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得民心 B.苏共党内对发展道路未达成共识
C.新经济政策实施具有盲目性 D.人民群众对工业化建设充满期待
1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19.1903年,美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水久使用、占领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的权利。1977 年,美国和巴拿马签订了新《巴拿马运河条约》,废除1903年的《美巴条约》,美国将把运河区领土的大部分归还给巴拿马。关于新《巴拿马运河条约》签订的原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冷战背景下,美国加强与苏联对第三世界争夺
B.越战造成道德危机,美国外交亟须道德制高点
C.世界殖民体系已瓦解,民族自决原则得以实现
D.拉美国家要求摆脱对美依附地位运动不断高涨
20.《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这表明,周公( )
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 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
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 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
21.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
A.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B.工商业阶层壮大
C.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天主教会的衰落
22.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 )
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东方智慧受到认可
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 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23.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著《史通》,指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这反映出( )
A.主张变革的历史观 B.当时儒家天命观盛行
C.作者反对是古非今 D.作者以成败论英雄
24.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 )
A.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B.人文思想深入发展
C.雕塑技艺持续改进 D.商品经济影响深远
25.18世纪,狂飙突进运动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在德国却正聚集起一股新的反叛力量。它反对启蒙运动过分强调理性的倾向,认为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理性化规则是法国文化霸权的体现。这一思想在当时( )
A.意在彻底否定启蒙运动 B.瓦解了理性主义原则
C.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D.摈弃了人文主义思想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明朝中后期和中世纪中晚期的法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狂欢”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庶民“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止许用绸、绢、 素纱……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然而明中叶以后,“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按照明制,官民使用金银器是违法的。故明初民间器用多为陶瓦器。但到明代中后期,民间器用多改为翠白瓷器及金银器。类似现象在饮食、舆马、居舍等方面也广泛存在。
——摘编自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等
明初,政府对人口的流动严密控制,禁止游惰。中期以后,大众化的旅游遂成一时风尚。下表为晚明游逸之风概况。
类别 情况
官绅 往往以官事为苦,沉湎曲糵(代指酒)和游历山水。
士人 喜游历,形成职业的“游客”和“山人”群体。明代以前,“山人”多指与世无争的隐士高人,而明代的“山人”往往依附于达官显贵以求荣华富贵,故深为时人鄙视。
农民 农村人口逐渐分化,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者、官宦之家的仆人、官衙的仆从等,从而成为城市平民的一部分,从而有了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而留在乡村的农民,可以借助民间的节日,外出或在附近旅游。
工商 业者 为求利往往遍游四方,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妇女 往往不讲内职,即便是市井贫贱家庭的妇女,亦是“百事不为,群集讲话,衣服是尚,口腹为恣”,好游玩耍成风。
——摘编自陈宝良《狂欢时代:生活在明朝》等
材料二 中世纪中晚期,狂欢文化及相关仪式、活动为法国所有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所共享。上层贵族十分钟爱并支持各种狂欢游戏,也不惮于公开参与大众的狂欢。法国宫廷历来有举行和参加各种狂欢游戏的传统。1393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和若干高级贵族在一场宫廷婚礼中举行了一场吵闹游戏:他们化装成浑身是毛的野蛮人,一边不知所云地嚎叫,一边挥舞着狼牙棒,“像魔鬼一样”疯狂地舞蹈。在基督教大斋节来临之前的狂欢节期间,人们大快朵颐、佩戴面具、身着奇装异服,暂时抛弃世俗身份和等级地位差异与各种繁琐严厉的束缚,尽情欢乐,享受禁欲生活主导下的短暂快乐。在许多地方,狂欢游行是属于驱逐群体恐惧和寻求神灵保护的宗教仪式,也是处理某些特定群体事务尤其是违反群体利益事务的手段,因此具有地方自治和加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意义。
——摘编自唐运冠《法国中世纪晚期的狂欢文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后期与中世纪中晚期法国社会“狂欢”现象的不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法两国“狂欢”现象出现的原因。(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10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统称“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许多国家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和参加“一带一路”建设。但也受到了许多争议,有人把“一带一路”被看作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和美国一样想要争霸世界。这实际上是对“一带一路”的误读,不论是从出发点还是秉承的理念、实施方式看,“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合适角度论述“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要求角度合适,论述符合事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