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小石潭记》
一、课内阅读
(2022·天津河东·统考二模)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尤:格外
B.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
D.悄怆幽邃 悄怆:凄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A.如鸣珮环,心乐之。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小石潭,重点写石之奇异,“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多、石怪,成为小石潭的特色,潭因此而得名。
B.本文写游鱼,重点写水之清,且通过鱼、日光、鱼影的描绘,运用直接描写突出了水的清澈。
C.作者以严谨、自然、简洁的笔墨,描绘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人之情。
D.作者不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且在写景过程中巧妙含蓄地暗寓了自己心情的内在变化。
(2022·天津河北·统考二模)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隔篁竹 篁竹:竹林 B.水尤清冽 冽:清澈
C.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一样 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5.下列语句中,表现潭水清澈特点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同游者。
B.全文笼罩着寂寞清幽的气氛,貌似写景,重在写心。
C.“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两句表明了本文感情的主调——兴奋、愉快。
D.“斗折蛇形,明灭可见”一句采用比喻的方法描写小石潭的远景,十分形象逼真。
(2022·山东聊城·统考三模)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
(2)悄怆幽邃
8.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2·天津河西·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小石潭记》的内容,回答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西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穿透
D.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11.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深冷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B.文章内容情景交融,而景中传情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C.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特写镜头写游鱼,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潭水的澄澈透明。
D.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实难相容,明显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失误。
二、对比阅读
(2022·山东聊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日光下澈( ) ②以其境过清( )
14.翻译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5.下面链接材料也写到了水,试与本文对水的描写作比较,二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链接材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2022·陕西安康·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②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①踄:行步。②睥睨:城上短墙。③栏楯:栏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日光下澈
(2)悄怆幽邃
(3)自汲井中
(4)余不能悉记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潭西南而望 一怒而诸侯惧
B.乃记之而去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以身为瓮 念无与为乐者
D.下承以黄趺 扶苏以数谏故
1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19.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析加以概括。
(2022·广东江门·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①。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柳宗元《石涧记》)
注:①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间,内室,闺门。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可久居( )(2)斗折蛇行( )(3)影布石上( )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石渠之事既穷/欲穷其林 B.心乐之/醉能同其乐
C.皆若空游无所依/若限阃奥 D.若陈筵席/推陈出新
22.把【甲】【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23.用三条“/”线给选文【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达 于 两 涯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侧重表现小石潭环境清幽、潭水清澈的特点,【乙】文则突出石渠宽大、流急浪猛的特点。
B.两文描写景物,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甲】文的“其岸势犬牙差互”,【乙】文的“若床若堂”。
C.两文都突出了水流声音的悦耳动听。【甲】文把水声比作珮环撞击声,【乙】文把流水声比作琴音。
D.两文最大的特色在于景由情生,常人看来极普通的石潭石涧,因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都成了奇妙之景。
25.简要分析【乙】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2022·广东云浮·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2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伐竹取道 取:____________(2)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____________
(3)悄怆幽邃 邃:____________(4)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__
2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
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①。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③,犹蟹两鳌④,时一动摇,行者兀兀⑤不可入。转缘南山趾⑥稍北,回视如树圭⑦。又折而入东崦⑧,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恒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⑨,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别相顾大笑。先生曰:“壮战!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节选自李幸光《大龙湫记》,有删改)
【注】①楹:厅堂的前柱。②股:大腿。②谽谺(hān xiā):山谷空旷的样子。①两鳌:指蟹的第一对胸肢,末端开合如钳。此处比喻巨石。⑤兀兀:心情紧张而小心翼翼的样子。⑥山趾:山脚下。⑦树:立。圭:同“珪”,古玉器名。⑧东崦(yān):东山坡。⑨诺讵(jù)那庵:罗汉寺。
2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大风起西北/日光下澈 B.行过二百步/性行淑均
C.转缘南山趾稍北/北山愚公者 D.人相持语/如有所语
2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湫 水 方 大 入 谷 未 到 五 里 余 闻 大 声 转 出 谷 中 从 者 心 掉
3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有哪些相同点?
(2)通过感官来描写景物是游记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甲】【乙】两文都是这样做的,请分别举出一例分析其感觉或感受。
(2022·湖北孝感·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①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
②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②,触崖岩,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③,触喉吻④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⑤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⑥,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有删改)
【注】邓牧:元代道家学者、思想家,南宋灭亡后隐居于余杭大涤山中。①雪窦:即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县。②练:白绢。③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④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吻,嘴唇。⑤坐:因为。⑥羡衍:延伸,扩展。
3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尤清洌(清洌:清凉) B.往来翕忽(翕忽:快乐的样子)
C.深不可计(计:估计) D.山林所环(环:环绕,包围)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潭西南而望 佳木秀而繁阴
C.怅然久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往观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目眩心悸。
3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
35.观赏山水美景,乃赏心乐事,但【甲】文是“凄神寒骨”,抒发了作者①___________之情;【乙】文作者“怅然久之”,是因为“②___________”。
(2022·辽宁朝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修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
(2)水尤清冽 尤:
(3)北堕小潭 堕:
(4)民桥其上 桥: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然 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 其真无马邪
C.然卒入于渴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
3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 折 西 行 旁 陷 岩 石 下 北 堕 小 潭。
3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2)其长可十许步。
4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甲文:
乙文:
(2022·广东中山·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4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心乐之 (2)卷石底以出 (3)日光下澈 (4)以其境过清
4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乙】
①余性好山水,而吾桐①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②堰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③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②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而高。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龙,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一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戴名世《数峰亭记》,有改动)
【注】①吾桐:指桐城。②陂(bēi):池塘。③浮岚(lán):山里浮动的雾气。
4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尽处土隆然而高/处江湖之远
C.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可计日而待也 D.姑预名之/名之者谁
4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盖 屋 面 西 南 而 此 地 面 西 北 于 是 西 北 诸 峰 尽 效 于 襟 袖 之 间
4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乙】文提到“吾桐山水奇秀”,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山“奇秀”在何处。
(2)两文均是写景之作,请简要谈谈两位作者由景物所触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2·广西河池·统考二模)【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③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不以物伤性 B.不可知其源/其势益张
C.出淤泥而不染/隶而从者 D.心乐之/以天下之所顺
4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斗:北斗星) B.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字)
C.以其境过清(清:清澈) D.穷耳目之胜(胜:胜景、美景)
48.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的文体都是“记”,都是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抒情议论,结构清晰严谨。
B.【甲】【乙】两文段都写水,【甲】文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乙】文段正面描写江水的浩荡壮阔。
C.【甲】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逢”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D.【乙】文第一段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再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这样写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49.把【甲】【乙】两文段的画线句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50.柳宗元和苏辙都是被贬谪后而分别写出【甲】文和【乙】文,但两文所表达的情怀不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更欣赏哪种情怀呢?请结合【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怀,谈谈你的看法。
(2022·江苏淮安·统考三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①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②之郡,与知退③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④,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⑥,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⑦,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讫,矧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余序而记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⑨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白居易《三游洞序》)
[注]①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②祗(zhī)命:遵命。③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④芟(shān)芜:割倒杂草。刈翳:清除障碍。⑤梯危缒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⑥自未讫戌:从未时到戌时。⑦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⑧矧(shěn):况且。⑨廞(xīn):淤塞,这里指衔接。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5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仍 命 余 序 而 记 之
5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因舍棹进
②不能名状
③诚哉是
④水尤清冽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4.阅读【甲】文,请赏析文中画线句。
55.【甲】文“寂寥委置”和【乙】文“寂寥无人”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分析。
(2022·甘肃天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甲]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观第五泄⑥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5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1)卷石底以出( ) (2)以其境过清( )
(3)悄怆幽邃( ) (4)而犹不忍去( )
5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康肃笑而遣之
C.山行之极观也 则汉室之隆
D.此瀑声也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5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59.[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__________。
60.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①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6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悄怆幽邃
(3)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4)遂往求疗
6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俱为一体(《出师表》)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一怒而诸侯惧(《富贵不能淫》)
C.疾愈 色愈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日剧饮而归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3.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 纸 画 字 书 不 数 字 辄 深 了 人 意
6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65.请分析【甲】【乙】两文中作者心情的异同之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不是“可以”。
故选C。
2.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中的“犬牙”,是名词做状语。
A.“如鸣珮环,心乐之”中的“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寒”是使动用法;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澈”是形容词用如动词;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是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一样”;
故选D。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运用的是衬托的写法,突出了水的清澈。运用的是侧面描写,而不是“直接描写”。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4.B 5.C 6.C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水尤清冽”的意思是:潭水格外清凉。冽:凉,不是“清澈”。故选B。
5.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作者听到水声后的喜悦心情;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叙写小潭的全貌;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水的清澈;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小溪的源流曲折;
故选C。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只是作者发现小石潭和看到美好景致时的一时快乐,但被贬后的孤独、忧伤、凄苦之情是其感情的主基调。故选项C中“本文感情的主调——兴奋、愉快”说法是错误的。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7.(1)穿透 (2)深 8.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柳宗元遭贬,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②句意:凄凉幽深。邃:深。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9.不同考场对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理解。结合创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小石潭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据此提炼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凉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0.A 11.C 12.D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不是“西面”的意思;
故选A。
11.A.句意为:(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省略主语“我们”;
B.句意为:(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省略主语“小溪”;
D.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我)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省略主语“我”;
故选C。
12.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和分析。
D.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可见作者寄情山水,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后面又写“悄怆幽邃”,是把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因此“一‘乐’一‘忧’实难相容,明显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失误”是错误的;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我)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13. 穿透 凄清 14.(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5.相同:两者都写了水的清澈。不同:《小石潭记》中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写水的清澈;链接材料中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水的迅猛。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加点字的意思。
①句意:阳光直射穿透潭底。澈:穿透。
②句意:由于这地方过于凄清。清:凄清。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本题时应注意如下句式以及重点字词的意思:
“斗折蛇行”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溪水”。斗:像北斗星一样。折:曲折。蛇:像蛇一样。行:前行。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小石潭记》描写水的句子“全石以为底”可知,能清楚看见小潭以全石为底,侧面体现了水的清澈;根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通过写游鱼的活动,也侧面体现了水的清澈;根据“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通过写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侧面烘托水的清澈;根据“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知,小石潭是活水,再次侧面体现了水的清澈;
根据链接材料《与朱元思书》片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可知,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这是从正面直接点明水清澈的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则是通过写水中的游鱼一览无余,侧面突出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的是这里的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出的是水流的急速迅猛,因而此处写水的清澈主要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综合以上可知,两者写水相同点:都是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不同点:《小石潭记》侧重于侧面描写;链接材料《与朱元思书》则采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水的清澈,同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水流的急速迅猛。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链接材料】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16.(1)穿透。(2)深。(3)取水。(4)全部。 17.B 18.(1)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2)(游人)正在感叹这座山峰的奇丽,其他的山峰又跳了出来。 19.【甲】文通过写景,表达了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通过写景。表达了对上方山景物的赞叹、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太阳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
(3)句意:从井中取水。汲:取水。
(4)句意:我不能全部都记下来。悉:全部。
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B.副词,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C.动词,作为/动词,做;
D.连词,表修饰,可不译/介词,因为;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源,源头。
(2)方,正;叹,感叹;跃,跳。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作者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认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久留。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可知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再美的风景也难掩抑郁的心情,更何况这凄清的环境呢,因此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结合【乙】文“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屡歇,抵欢喜台”“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脾睨栏楯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等句可知,作者通过描写一座又一座的山峰各具姿态的美让人目不暇接,来赞叹上方山的山峰的奇丽,表达的是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与游历山水的闲适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三步一弯,五步一折,抬头看太阳,一会在东边一会在西边。脚跟一会高一会低,才感叹这座山峰的奇异,另一座又跳了出来。走一会歇一会,到达了欢喜台。回头看看,好像螃蟹在谭底爬行,从井中汲水,以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它的山峰变幻多姿,有的像城楼,高低城墙栏杆都具备。有的像洁白的莲花,下面承接黄色的基座。我不能一一详细记录。
20. 停留 像蛇那样 分布、散布,映照 21.C 22.(1)小石潭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呢? 23.其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一/ 亘石为底 /达于两 涯 24.A 25.乙文作者情感从欣喜到自得再到伤感(感慨)文章描写石涧中的石头千姿百态、水流声音悦耳、树木青葱翠绿,流露出作者欣喜之情;想到古时还无人能到这里欣赏这样的美景,流露出自得之情;最后又因无人知晓石涧之美而心生慨叹暗含伤感。
【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1)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
(2)句意: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像蛇那样。
(3)句意:(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布:分布、散布,映照。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束、完毕/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B.以……为乐/快乐;
C.都解释为“像”;
D.陈列,摆满/旧的,时间久的;
故选C。
2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
(1)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2)追:追随。践履:足迹。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它的水量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
根据意思划分为:其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一/ 亘石为底 /达于两涯。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乙文则突出流急浪猛”有误。乙文“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意思是: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所以水面是平静的,选项中“流急浪猛”与原文不符。
故选A。
25.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乙文与甲文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文字,一开始描写石头形态各异“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描写流水的声音悦耳“响若操琴”,描写树木青葱翠绿“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表达了作者欣喜之情。然后用“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的反问句,想到古时候还没有人能到这里欣赏这样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自得之意。最后又因无人知晓石涧之美而心生感叹“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暗含量伤感之意。所以作者的情感是从欣喜到自得再到感慨。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石涧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平铺在石上,流动之时,像纺织物的花纹,流水的声音像是弹琴声,掀起裤腿赤脚而往,折下竹子扫除陈旧的叶子,除掉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列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石床之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
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呢?
26. 开辟 依靠,依傍 深 凄清 27.(1)(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8.D 29.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30.(1)都概括了所写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所写景物的整体感觉;都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2)示例:【甲】文“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通过视觉描写,表现出水清心静的感受【乙】文“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出游人胆战心惊的感受。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取,开辟;
(2)句意为: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依,依靠;
(3)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邃,深;
(4)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2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似,好像;
(2)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源,源头。
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日:天/太阳;
B.行:行走/品行;
C.北:向北/北方;
D.语:说话/说话;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湫水”做主语,“入”意思是“进入”,“谷”是名词,做宾语;“闻”动词,听到,做谓语;“从者”意思是跟随的人,做主语;故停顿节奏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饱幽邃”写出了作者身处潭中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苦忧伤之情;“壮战!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写出了瀑布给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两文都概括了所写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所写景物的整体感觉;都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2)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比较多,结合其中一处分析即可。注意点明是通过什么感官来写。如:甲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出高兴快乐的感受;乙文“山风横射,水飞著人”通过视觉描写,让人感受到风大水急。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接着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竖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我们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而后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31.B 32.C 33.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目眩心悸。 34.(1)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2)然而侧着往山下的村庄看,(山峰与村庄)相距有数百丈。 35. 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 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解释有误。“往来翕忽”句意为: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而非“快乐的样子”。故选B。
3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以:介词,因为/介词,把;
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C.之:都是助词,补音节,不译;
D.焉:代词,指雪窦山/代词,哪里,怎么;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目眩心悸”句意为:临近悬崖边,伸手攀树向下看,头晕目眩,心惊肉跳。“临崖端”动宾结构,应在“端”后停顿;“引手援树下顾”连动短语,应在“顾”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目眩心悸。
3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其:它的。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源:源头。
(2)重点词语:然:然而。侧出:侧着往山下看。去:距离。
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结合作者被贬经历可知,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2)根据题干“怅然久之”的提示,找到“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可知,原因是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癸已年的晚春,我游过甬东后,听说雪窦山的美景是众山中最突出的,我于是到此地游览。
……
出了寺向右侧攀登千丈岩,飞瀑从锦镜池流出,倾泻而下落在绝壁下边的潭水中,幽深地无法计算。临近悬崖边,伸手攀树向下看,头晕目眩,心惊肉跳。飞瀑开始像一块极大的白绢,水流遇到悬崖的岩石,就像大雪一样喷涌而下,所以上面有一座亭子叫“飞雪亭”。在亭上休息,有时被风景陶醉,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话到了嘴边刚要启口,环硕四周,可是没有值得上共谈的人;因想到这辈子的朋友,心里久久地感到不痛快。寺前秧田延伸,扩展,秧田虽在山林围绕的高处,却与平地没有不同。然而侧着往山下的村庄看,村庄与山峰的相距数百丈,抬头看山上连绵的山峰,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
36.(1)以……为乐。(2)格外。(3)落入。(4)搭桥,(或:架桥,建桥)。 37.C 38.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39.(1)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浮。
(2)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40.甲:潭水清冽,水声悦耳。乙: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解析】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以此为乐。乐:以……为乐。
(2)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3)句意:向北落入小潭。堕:落入。
(4)句意:百姓在渠上建有一座便桥。桥:搭桥,(或:架桥,建桥)。
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然:……的样子/连词,表转折,却;
B.其:代词,它的/副词,难道;
C.于:介词,到/介词,到;
D.自:介词,从/连词,表假设,如果;
故选C。
3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西行”指往西流。“旁”指在岩石旁。很明显“西行”与“旁”指的不是同一个意思,应在之间断开。“旁陷岩石下”的意思是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意思已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本句句意: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向北流入小潭。故断句为: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3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蒙络,遮掩缠绕;参差,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2)其,代指水渠;长,长度;许,大约。
4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
结合甲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可知,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从正面写出了水声悦耳的特点;结合乙文“有泉幽幽然”“清深多倏鱼”“其鸣乍大乍细”等语句能看出,作者运用正面描写,表现泉水清澈幽深,水声悦耳,鸣声多变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乙】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渠上建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向北流入小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41.①以……为乐;②翻卷;③穿透;④凄清。 42.①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3.B 44.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 45.①独无大山,亦无大流,但是有逶迤的平岗,环绕的远山,浮岚飞翠,叠立云表。
②甲文作者先乐后忧;乙文作者热爱家乡山水,并以欣赏此景为乐。
【解析】4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2)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翻卷。
(3)日光下澈 :阳光照到水底。澈:穿透。
(4)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4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遮盖;络:连接,缠绕;披拂:随风飘拂。
(2)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4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曾经/曾经;
B.处所/处在;
C.计算/计算;
D.命名/命名;
故选B。
44.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意思是:大概因为我的房屋面向西南,但是此地却面向西北,所以西北方的各个山峰都侍奉在我的襟袖之间。
据此断句为: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
4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情感。
(1)由【乙】文第①段“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可知,作者“卜居”的南山,“独无大山”,“亦无大流”,但是幸有“逶迤”的平岗,“环绕”的远山,能弥补自然环境的不足。作者以浓墨重彩写出“看远山”的佳趣:“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远山”山水画卷,足见“吾桐山水”之“奇秀”。
(2)【甲】文作者因被贬到永州,借游玩山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由第①段“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听到山中潺潺的流水声,看到鱼儿欢快游玩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快乐。由第④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作者的心情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内心的伤感又涌上心头,于是觉得“悄怆幽邃”,故作者由景物所触发的情感是:先乐后忧;
【乙】文作者感慨家乡山水奇秀,作者接受大自然的抚慰,感情和大自然和谐融合。由第①段“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可知,作者从内心深处肯定了“看远山”的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山水,并以欣赏此景为乐的情感。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为之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文:我天性爱好山水,而我们桐城县的山水特别秀丽,优于其他县。我选择在南山居住,离县城二十多里,前后左右都是平缓的丘冈,绵延曲折,层叠不尽,而惟独没有大山;水则只有池塘和人工修建的小水塘而已,也没有大江大河。至于环绕四周的远山,有的在十里以外,有的在二三十里以外,浮动着雾气,一片碧绿,层层叠叠,立于云外。我曾经认为观赏远山意趣更好,所以这里虽然没有大山,也未尝不令人愉悦。
出了大门,沿着院墙向东,有平缓的土丘,土丘的尽头土堆突然升高。大概因为我盖的房屋面向西南,但是此地却面向西北,所以西北方的各个山峰都侍奉在我的襟袖之间。山上有古松数十株,株株都像盘屈的龙蛇,也有很多其他的杂树。而且有块空地,比较低洼,我打算在这里凿掘一个水池养鱼种荷花,再在池边上种植数十株垂柳。水池的东北方,也有一块空地,可以种植上千株茅竹。古松的下面再建一个亭子,远处的青山就像屏风一样,陈列在亭子的前面,因此给亭子命名为“数峰”,意思是这个亭子原本为西北那几座山峰而建。估计凿水池、建小亭、种竹的费用,不下几十两银子,可是我的经济能力是达不到的,姑且预先取好名字,等待来日。
46.B 47.D 48.A 49.(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愉快吗? 50.示例:【甲】文表达作者遭贬后的孤寂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作者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坦荡乐观情怀。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情怀,因为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我们应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4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作为/连词,因为;B.代词,它/代词,代指长江;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D.代词,代指竹林外的水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B。
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A.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弯曲。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活用为状语;B.句意: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名:取名,命名,名词活用为动词;C.句意: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清:冷清;故选D。
4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甲文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并无议论之语。故选A。
4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甲】处:势,形状;犬牙,像狗的牙齿;差互,交错不齐;源,源头。【乙】处:使,假如、如果;以,因为;性,性情、情绪;快,快乐、愉快。
50.本题考查文章情感主旨及谈看法。【甲】文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乙】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前面重在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后面重在议论,以推理的笔法证明“快哉”的确切无误;或含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结合情感主旨来谈看法即可。示例:【甲】文借景抒怀,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情怀,人的一生总有挫折坎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用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愣在那里)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窜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犹如在同游人相互逗乐。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弯曲,时隐时现。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空虚地没有其他人,(那幽深悲凉的氛围)令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也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便离开了。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51.仍 命 余 / 序 而 记 之 52.①于是 ②说出 ③的确、确实 ④格外 53.①这样的境界美妙极了,天地间能有几处呢?
②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4.比喻将石头比作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泉水比作悬挂的白绢、绵延不断的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形状怪异多变,泉水绵延不断。表达了三人对景色的喜爱与欣赏之情,因此不愿离开。 55.①甲文写三游洞景色胜绝,世间罕有,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美景的喜爱,也寄托了三人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感慨。②乙文写了小石潭寂静没有旁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凄苦孤寂之情。
【解析】5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并请我写一篇序以加以记叙。
“序而记之”为“命余”的具体内容,应在“命余”后断一处;
故断为:仍命余/序而记之。
5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于是下船上岸。因:于是;
(2)句意:无法用语言去形容(说出来)。名:说出;
(3)句意:确实是这样!诚:的确、确实;
(4)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5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斯:这;胜绝:美妙极了;乎:语气词,可译为“呢”;
(2)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意思是:一开始就见到一块石头,如叠如削,奇怪的地方在于像张开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帜。然后看到了泉水,如泻如洒,奇特犹如悬挂的白绢,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本句将将石头比作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泉水比作悬挂的白绢、绵延不断的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石头的形状怪异且富有变化,泉水如泻如洒,绵延不断;寓情于景,表达了赏景的的三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与欣赏,同时体现了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
5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首段交代在夷陵相遇的原因:白居易从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元微之从通州司马改任虢州长史,白居易与弟弟白知退同行。第二段用优美的语言细致描绘所见的美丽景致;第三段“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⑦,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等语句可知,三人因眼前景致绝美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及美景鲜为人知的惋惜;借此表达他们有雄心壮志,满腹才华却不得朝廷重用的感慨。
《小石潭记》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被贬此地,内心悲楚,即便因“隔篁竹,闻水声”而“乐”,因鱼儿欢快的游动而“乐”,但“乐”终究是短暂的 ,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作者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孤寂、凄凉、忧伤。
【点睛】【甲】参考译文:
平定淮西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元微之从通州司马改任虢州长史。到了第二年春天,各自奉命到达任所,与弟弟白知退同行。三月十日,三个人相会于夷陵。第二日,微之调转船头送我至下牢关。
到了第二天,想到将要分别依依不舍,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了很久。正喝得尽兴时,听到石间有泉水声,于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一开始就见到一块石头,如叠如削,奇怪的地方在于像张开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帜。然后看到了泉水,如泻如洒,奇特犹如悬挂的白绢,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于是我们一起把小船拴于岩石下,带着仆夫割倒杂草,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连休息带攀爬了四五次。上下察看,绝无人迹,只有水石相激,水清石明,跳珠溅玉,惊动耳目。我们从未时直到戌时,流连忘返。再过了一会儿峡山昏黑,云破月出,月华忽明忽暗,互相交替。晶莹奇幻,各种美妙的景象于此地展现。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就这样,我们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既怜惜于奇景又感伤于即将别离,边惊叹边说着话。知退说道:“这样的境界美妙极了,天地间能有几处呢?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元微之说:“确实是这样!说完,况且我们难得相逢,如此地方也不易遇到。现在两件事凑在一起,岂能不记述一番?就请各自赋古体诗二十韵,写在石壁上。”并请我写一篇序以加以记叙。又因为是我们三人首先到此游玩,所以把题目取为“三游洞”。洞在峡州往北二十里北峰之下,两崖相衔接的地方。我们希望将来有人知道这个地方,所以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游玩。
【乙】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6. 翻卷 凄清 深 离开 57.C 58.(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从山门向右转,发现一条石头辅的路。 59. 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60.【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孤独、寂莫、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5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石头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翻卷。
②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③句意:凄凉幽深。邃:深。
④句意:还留恋不想回去。去:古今异义词,离开。
57.本题考查多义词的辨析。
A.动词,成为/介词,对、向;
B.表顺承,就,然后/连词,表修饰(方式或状态);
C.都是结构助词,的;
D.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末,表示判断语气/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句子语气有所停顿或舒缓,不译;
故选C。
5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①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
②右,向右;得,发现。
59.第一问:考查内容提炼。甲文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句子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小石潭水的特点是“清”;乙文“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所目既奇”都是直接描写水的特点。写出水的气势非常雄伟的特点,可提炼“伟”或概括为“奇”。
第二问:考查写法。甲文写于柳宗元被贬后,通过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由乐转悲的情感变化。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寄情于山水。采用的写法是借景抒情。
在行文中,“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由这些短语可知,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写下来。
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通过写景,写出了游人“悸”“不忍去”等表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借写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在行文中,由“从山门右折”“疾趋,度石罅,瀑见”“坐欹岩下望”“暮归”这些短语可知,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通过自己位置、视角的变换来描写眼前的景物。
60.本题考查情感。
甲文:本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小石潭的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作者写第五泄瀑布的景观雄奇,“犹不忍去”“暮归,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