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虽有佳肴》(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虽有佳肴》(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22: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虽有佳肴》
一、课内阅读
(2021·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学习是生命中永恒的话题。阅读文言语段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请就如何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链接材料一】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①,无履立者②,自兹堕慢③,便为凡人。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链接材料二】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④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紫业:清素之业,即士族所从事的儒业。②履立:操行。③堕慢:散漫。④凌:侵犯,欺侮。
二、对比阅读
(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①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②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③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①累丸②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B吾处身也,若厥③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④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佝偻者承蜩⑤》)
【注】①五六月:练习五六个月。②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③既:登。④株拘:枯树根。⑤承蜩:粘蝉,把蝉黏住。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 (2)学学半 学:__________
(3)有道邪 道:__________ (4)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__________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7.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甲】【乙】两文画双横线的A、B两句在文中的作用。
8.联系实际,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022·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①。”其此之谓乎!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典于学:宾语前置句,“典”是“经籍﹑经典”的意思。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 旨:味道。 B.能自反也 反:返回。
C.教学相长 长:推动。 D.学学半 学:教导。
10.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1.语段(一)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中心论点的?
12.语段(一)和(二。)都是关于“教”与“学”展开的论述,语段(二)提出了哪两种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2·安徽滁州·统考二模)【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节选自《论语》)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丙】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诗》)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人不堪其忧 堪:
(3)不知其旨也 旨:
(4)教然后知困 困: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5.【甲】文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乙】文揭示教与学关系的句子是___;【丙】诗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16.习总书记提出要打造“学习型”社会,结合以上文和诗,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2022·贵州黔西·统考模拟预测)【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4)传不习乎( )
18.翻译下列句子。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9.比较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0.两文都谈到了“学会反思”的个人修养,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2022·广东汕头·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教学相长也 (4)学学半
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⑤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千条,勒⑥为若千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劝学》)
【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论。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惩艾:惩戒。④数终:多遍,多次。⑤孙搴答邢:北齐的大将。⑥勒:编。
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负此自放/负势竞上 B.必寻绎数终/寻病终
C.心善其说 / 陈康肃公善射 D.得若干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败吾业”的“二物”指的是什么?
(2)从写作意图上分析两选文的异同。
(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①子,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③。”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有删减)
【注】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进:学习新曲子。③数:方法(技巧)。④为人:作曲的人。⑤羊:同“洋”远方。⑥《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26.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 (2)学学半 学:_________________
(3)未得其数也 得:_________________ (4)可以益矣 益:_________________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师襄子辟席再拜。
28.【甲】文“教学相长”“学学半”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那么两者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9.【乙】文中的故事印证了【甲】文哪个观点?请结合【乙】文说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2022·山东东营·模拟预测)(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3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也 旨: (2)学学半 学:
(3)负笈不远险阻 负: (4)题其衣裳 题:
31.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32.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在求学上给你哪些启示?
(2022·安徽·模拟预测)【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3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3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35.【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
36.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37.(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乙】
孔子学琴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②,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③。”有间,有所穆然④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③为人:作曲的人。④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甲】文选自《_____》,该书为 _____家论著的汇编。
(2)解释【乙】文中加点字。
①可以益矣
②丘未得其志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对【乙】文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愉悦地登高远眺,志意深远。
B.(孔子)轻快地仰视远眺,意志深远。
C.(孔子)轻快地登高远眺,志意深远。
D.(孔子)愉悦地仰视远眺,意志深远。
(5)【甲】【乙】两文的话题都是关于 _____的。【甲】文主要谈了 _____的观点。【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 _____、掌握技法、_____、理解作者的过程。
(6)“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甲】文中所言的道理,最适切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B.学然后知不足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
(2022·辽宁阜新·模拟预测)阅读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①,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②,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③,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④,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⑤,自成一家。惜乎老至耄⑥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⑦于终身不窥堂奥者。
(选自清 赵翼⑧《<瓯北诗话>小引》)
[注释]①息心凝虑:静心思考。②展玩:展读,赏玩。③寻绎:探求推理。④相上下:相比较。⑤挫笼参会:吸收、综合和比较。⑥耄:八九十岁。⑦差胜:略微超过。⑧赵翼:清代文学家,常州人,乾隆进士。《瓯北诗话》是赵翼的诗论专著,选文是这本书的自序。
3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教然后知困
②学学半
③究极本领
④再三展玩
⑤因窃自愧悔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
40.请简要分析乙文的写作目的。
4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嘉肴”“大概”“参会”“终身”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
B.《论语》中的“温故知新”与甲文中的“教学相长”提示我们: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C.赵翼曾经评论说很多人读经典是“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从乙文的“愧悔”来看,他自己也犯过相同的错误。
D.赵翼虽能“知不足”,但是不能“自反”,忘记了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警告,晚年落得个“意与日去”“悲守穷庐”的结局。
(2021·山东德州·统考二模)【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①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①典:常。
4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故”与甲文中加点“故”的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温故而知新
C.既克,公问其故 D.送儿还故乡
43.根据内容,完善表格。
核心观点(原文) 讨论角度
甲文 ① ②
乙文 ③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021·河南许昌·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
(2)《兑命》曰“学学半” 学:________
46.把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7.文中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文章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48.为了论证“教学相长”的观点,本文用“佳肴”类比“至道”的方法切入话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分析两则材料中类比论证的运用特点。
材料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①,虽不琢以为,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②,不学,则舍③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取材于欧阳修的《诲学说》)
材料二
善学者,师逸④而功倍,又从而庸⑤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⑥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⑦目⑧,及其久也,相说⑨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⑩,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
注:①常德:特性。②迁:改变。③舍:放弃。④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⑤庸:功劳。⑥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⑦节:树的枝于交接处。⑧目:纹理不顺处。⑨说:同“悦。⑩从容:同“春容”,即撞钟。
(2021·云南红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49.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
(3)学学半 学:__________
(4)负笈不远险阻 负:__________
5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51.“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文已经道明,文章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是否多余?
52.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2021·辽宁抚顺·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④然而长,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⑥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师襄子:卫国乐师。②进:进展,此指换新曲。③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④几:通“颀”,颀长。⑤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⑥《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5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知其旨也 已习其数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其此之谓乎?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D.学学半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54.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师襄子辟席再拜。
5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有 间 有 所 穆 然 深 思 焉 有 所 怡 然 高 望 而 远 志 焉。
56.【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习方法或态度?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概括回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味美 困惑 2.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兑命》中的话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①在教的过程中增长学识;②学习必须勤奋刻苦;③学习不可自大轻慢。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重点词的翻译。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在论证方法里,凡是引用的内容都属于道理论证,引用别人的话或作品,来增强说服力,所以道理论证的作用关键词就是增强说明力。
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选文的意思,“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学习;链接材料一中“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意思是要从小努力,并有志于学习,才可有所成就;链接材料二中“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意思是学习之后不可自大、轻慢凌侮他人。
【点睛】参考译文:
《虽有嘉肴》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一:
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尚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遍百姓呢!现在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那学得多的,已学了《礼经》、《左传》。那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气的,就能经受磨炼,以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懒散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
链接材料二
学习是用以求得增长知识的。我看到有人读了数十本书,便自高自大,凌驾长者之上,轻视同事;对于这种人,人们会如对待仇敌一样恨它,像对待恶鸟一样厌恶它。如此因学习而自我损害,还不如不学习。
5. 味美 同“敩”,教导 办法,窍门 看(或:回头看) 6.(1)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而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7.A句设喻类比,把嘉肴与至道作类比,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B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老人站立时的身体比作枯树根,举竿的手臂比作树枝,形象地写出了老人捕蝉时的专注形态。 8.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互动,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②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③无论学什么,都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有门道吗?道:办法,窍门。
(4)句意为: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顾:看(或:回头看)。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自反,反省自己;然后,这样以后;强,勉励。
(2)虽,即使;唯,只;翼,翅膀。
7.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这个句子设喻类比,把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关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意思是: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把老人站立时的身体比作枯树根,举竿的手臂比作树枝,写出了老人捕蝉时的专注,显得生动形象。
8.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乙】结合孔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9.B 10.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11.作者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佳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12.①教学为先。②教者必知学者四失并长善救失。
【解析】9.考查词语释义。
B.句意: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反省。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是故:所以。困:困惑。
11.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文章开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论证,举出佳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面对“知困与知不足”的两种情况,有“自反”的做法,是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然后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再次印证观点。
12.考查赏析文本主旨。
根据语段二第一段中的“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得:教学为先。
根据第二段中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可得:教者必知学者四失并长善救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 说命》中说:“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的人过失是因为贪多,有的人过失是知识面偏窄,有的人过失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人过失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13.(1)同“悦”,愉快。 (2)能忍受。 (3)味美。 (4)困惑。 14.(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过它的好处。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相长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16.①学习是一项快乐的活动。②学习与思考要结合。③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④学习要勤奋。(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
(1)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3)句意: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4)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困:困惑。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愠,怨恨,生气;亦,也。
(2)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
15.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
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乙文“教学相长”一句揭示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系。
丙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意思是: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
16.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打造“学习型”社会,显然要重视“学习”的重要性。甲、乙、丙三篇文章阐述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围绕“学习”两字概述,语言通顺,表述合理即可。
根据甲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可见学习是一项快乐的活动。
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根据乙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分析,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根据丙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分析,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
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乙】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丙】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17. 味美 同“敩”,教导 喜爱,爱好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1)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和朋友交往是不是不诚信呢? 19.示例一:甲文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文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示例二:甲文画线句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文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20.示例:我们要有学会反思的精神。常常反思自己在学业上的不足,有利于释疑解难;常常反思自己的处世之道,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好:喜爱,爱好。
(4)句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故,所以;曰,说;相长,互相促进。
(2)与,和;交,交往;信,诚信。
1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梳理语段内容,根据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结合上文“弗学……”可知,这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可知,这是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两文都谈到了反思,甲文说“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在反思中来促进学习;乙文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加强个人修养;因此谈启发时围绕这两个方面即可。
示例:我们要善于反思。在学习上,不能自满知足,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要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 兑命》里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对于学问和学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
21.(1)味美;(2)反思;(3)推动,促进;(4)同“敩”,教导。 22.(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3.A 24.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5.(1)年轻时不勤奋、成年后善忘
(2)同:两篇选文都是劝说人们要学习。异:【甲】文告诉人们要教学相长,【乙】文告诉人们少年要勤奋学习。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思。
(3)句意: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长:推动,促进。
(4)句意: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
(2)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
23.A.都译为“凭借”;
B.探究、研究/不久;
C.喜欢/善于;
D.摘录/同“德”,感激;
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根据句意断为: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1)【乙】文首段先写作者年少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因为常与“滑稽饮者游”,首段结尾“废于不勤”点明荒废学业的原因;第二段写数年之后作者发奋读书,读过书却常忘记书中内容,第二段结尾“废于善忘”点明荒废学业的原因;引出第三段“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的内容;可见“二物”指年轻时不勤奋、成年后善忘。
(2)【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将品尝食物的甘美类比成通过学习从而懂得最好的道理,接下来论述学习后得知自己的不足、困惑,然后反省、自我勉励,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意在劝导人们学习。
【乙】文,先写作者年少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因为常与“滑稽饮者游”,因为不勤奋荒废学业;再写数年之后作者发奋读书,读过书却常忘记书中内容,因为“善忘”荒废学业;结尾“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意在强调少年时就要勤奋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探究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26. 最好的道理 同“敩”,教导 掌握 增加(指增加新内容) 27.(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恭敬地拜了两拜。 28.“教学相长”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学学半”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二者关系:“教学相长”是全文的论点,“学学半”是论据,二者是主从关系。 29.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应该精益求精,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深刻的领会。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大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2)大意:教导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学:同“敩”,教导。
(3)大意:还没有掌握方法。得:掌握。
(4)大意: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益:增加(指增加新内容)。
2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知:知道;然后:这样以后;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自强:勉励自己。
(2)辟:同“避”,这里是“离开”的意思;再拜:拜了两拜。
28.本题考查文本理解。
根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因此说“教学相长”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这是正面直接的结论。“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的一半”,这只是站在教师从教的角度来说明,认为老师的教授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学习的一教人是学的一半部分,将学的部分暗含在教的过程之中。综合全文来看,“教”与“学”二者最根本的关系是“教学相长”,而“学学半”只是论证了“教是学的一半”,这只是论据,与“教学相长”这一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主从关系。
29.本题考查文本理解。
乙文讲述的是孔子学琴的故事。通过师襄子让孔子增加学习内容,然而孔子以“未得其数也”“未得其志也”“未得其为人也”加以拒绝,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钻研,由此印证了甲文“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孔子学习,尚且如此精益求精,不断发现自身问题并且努力改正。我们学习中也应该精益求精,不断地发现自身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不断自我反省,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点睛】甲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参考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30.(1)味美(2)同“敩”,教导(3)背(4)写,题写 31.示例一:(表达方式上)甲文以议论为主,通过类比、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理服人;乙文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通过讲述任末勤奋学习的故事,阐述了要勤于求学的道理。
示例二:(体式功用方面)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其中包括诸多议论体裁的文章,本篇就是其中一篇论述教学关系的议论文,文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并注意采用多种手法进行说理。乙文选自《拾遗记》,以小说传奇为主,多折射现实生活。选文讲述任末求学过程,叙事委曲,描写生动,辞采可观,文末阐述劝人勤奋学习的道理。 32.①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②学习中,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或从学习方法角度,“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负:背。
(4)句意:写在自己的衣服上。题:写,题写。
31.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可从表达方式、体裁、句式等角度思考。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类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观点,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因此,【甲】文以议论为主,通过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理服人;【乙】文讲述任末勤奋学习的故事,运用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任末的勤奋(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告诉人们要学习在于勤奋的道理。因此,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
从句式上看:【甲】文多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节奏鲜明,韵律感强。文章共五句话,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则多用短句,多用动词(如“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枝为墨”中的“依、编、削、刻”等),形象地写出任末求学的刻苦。
从体式功用方面看:【甲】文选自《礼记·学记》。《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中包括诸多议论体裁的文章,本篇就是其中一篇论述教学关系的议论文。【乙】文选自《拾遗记》。《拾遗记》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以小说传奇为主,多折射现实生活。选文讲述任末求学过程,是一个劝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
32.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自己在求学上得到的启示。
示例:【甲】文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改正,这样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学识才能不断提高。
【乙】文中,任末“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意思是: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自己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启示我们,当我们读书有心得体会或遇到不解问题时的时候,一定要动笔记录,记录是积累知识的最好的方法,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自己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33.(1)最好的道理;(2)同“敩”,教导;(3)弥补;(4)只。 34.(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 35. 重要 目的 36.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2)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弥补。
(4)句意:只能说说罢了。但:只。
3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重点词: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强,勉励。
(2)句重点词:犹,犹如。华,花朵。其,它的。实,果实。
3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甲】文结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乙】文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可知,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
3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
结合“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
结合“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十分推崇古人的学习目的。其实,学习就应该像古人那样。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37.(1) 《礼记》 儒
(2)①增加;②领会。
(3)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4)D
(5) 学习; 教学相长; 熟悉曲子; 领会志向。
(6)B
【解析】(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益:增加;
②句意: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得:领会。
(3)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知:知道。困:困难。
(4)
本题考查对画线句的理解。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句中重点词语有:怡然,欣喜;高望,高瞻远望;远志,意志深远。句子的意思是“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深远”。
故选D。
(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结合甲文的“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和乙文中的“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可以看出,两文写的都是关于学习的;
结合甲文中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结合“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可知,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结合乙文中“丘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人也”可概括出,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乙文中的“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丘未得其志也”,孔子认为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可见“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
故选B。
【点睛】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乙: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深远地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38.①困惑;②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③穷尽,终极;④一次又一次;⑤偷偷地,私自。 39.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②发觉之前所阅读收获的东西,仅仅是这些书本中的十分之二三罢了。 40.少时读书要用功,读出真意,但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很多书只有阅历深了,才能读懂。且读书也是对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41.C
【解析】38.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困:困惑;
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教导;后一个“学”:学习;
③句意:穷尽本领。究极:穷尽,终极;
④句意:一次又一次地展读,赏玩。再三:一次又一次;
⑤句意:因此偷偷地感到后悔惭愧。窃:偷偷地,私自。
39.考查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要翻译到位。
①重点词: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②重点词:觉,发觉。向,以前。犹,好像。
4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来进行分析。阅读文章,由“少时阅唐宋以来诸诗家,不终卷,而己之才思涌出。遂不能息心凝虑,究极本领。不过如世之选家,略得大概而已”可知,他年轻时读唐宋诸家诗,并未深入,却以为自己读懂了;由“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也”可知,他晚年无事,便仔细阅读了唐宋诸家的全集,在不断的玩味过程中,慢慢明白了他以前弄明白的仅是其中很少一部分,用他的话说是“仅十之二三”;由“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自成一家”可知,自己已经到了晚年,终于是认真阅读了唐宋诸家的诗,看到了他们的真才分和真境地;由“惜乎老至耄及,精力已衰,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犹幸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可知,他觉得世间有才的人非常多,但也会有很多有才的人会如他自己那样,在读书时掉以轻心,一直到晚年才终于因明白而懊悔。作者通过自己再不同时期的读书经历,告诫我们:年轻时读书,要读出其中真意,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有些书需要很深的阅历才能读懂,而且读书犹如同古人对话,即使是相同的问题,因人的思绪不同答案也会不同。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参会”古今义不同,古义是综合和比较;
B.有误,“温故知新”意思是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D.有误,赵翼能“知不足”,能“自反”。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文)年轻时读唐宋诸家诗,经常不等看完,便觉得自己才思涌出,于是在读诗的过程中,便不能静心思考,穷尽本领。不过和当时一般选家不相上下,知其大概而已。晚年无事,便取来唐宋诸家的全集,再三展读,才慢慢在唐宋诸家诗中看到了真正的才学,真正的境地。才明自己从前所看见的,仅是十分之二三了。
于是深感后悔:如果几十年前,便从唐宋诸家诗话中探求推理,一定能得知各家的独到之处,与他们相比较,如果是才分高的,便可以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扩展;如果是功底深的,也能让自己的功力进一步加深。如果把诸家的特点吸收、综合和比较,自己一定也能自成一家。可惜自己已经到了晚年,精力已经衰竭,不能与古人争胜了。但所幸晚年终于认真阅读了唐宋诸家的诗,虽然不可能有精力追赶唐宋诸大家了,但还是看到了他们的真才分和真境地,略微超过终身不看唐宋诸家诗话的人。
42.A 43.①教学相长②教与学的关系③教学为先(或念终始典于学) 44.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分析】4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甲文中“故曰:教学相长也。”的故是连词,所以。
A.故,连词,所以;
B.故,名词,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
C.故,名词,原因;
D.故,形容词,原来的;
故选A。
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的中心句是“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核心观点是教学相长。讨论的角度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的关系。乙文的中心句是“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核心观点是教学为先。
4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要像玉石被打磨一样,得经历刻苦学习磨炼。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念始念终不忘学习典籍”,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45. 味美 “学”同“敩”,教导。 46.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47.示例:文章开篇用对偶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将“不食用美味的食物就不知道其中的美味”和“不学习最好的道理就不知它的好处”进行对举,造成铺排效果,使文章气势增强。 48.①材料一以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好的器物,类比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②材料二用加工木材类比善于提问,③以撞击大钟类比善于回答提问;④化抽象为形象,通俗易懂,引人深思。
【分析】4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是故(因此),困(困惑)”的解释要准确。
47.本题考查对偶句表达效果的分析。短文中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虽有嘉肴》中,“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两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据此任选一组进行作答即可。
48.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
《虽有嘉肴》中,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把“佳肴”“至道”作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材料一中,作者也是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以“玉”作比喻,用“玉不琢,不成器”类比“人不学,不知道”。材料二中,从“善问者,如攻坚木”可知,这是用加工木材类比善于提问;从“善待问者,如撞钟”可知,这是以撞击大钟类比善于回答提问。运用类比论证,将学习的重要性、“善问”及“善待问”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引人深思,易于读者接受。
【点睛】参考译文:
《虽有嘉肴》: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材料一:(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材料二: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49. (1)味美; (2)困惑; (3)同“敩”,教导; (4)背 50.(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51.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引用(道理)论证,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2.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分析】4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1)不知其旨也: 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教然后知困: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3)学学半: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4)负笈从师,不惧险阻: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负:背。
5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故,所以;相长,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2)若,如果;则,那么;何以,以何,凭什么。
5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兑命》曰‘学学半’”是引用了典籍中的名言,是运用了引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52.本题考查谈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来谈在互助学习中的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善学也要善教。对于自身的学习,就要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方法,在互助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对于与别人的交流学习中,就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学会帮助同学,根据“教学相长”的道理,帮助同学其实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点睛】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53.A 54.(1)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 55.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56. 【甲】教学相长; 【乙】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解析】5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其:代词,它/代词,它;
B.足:欠缺/值得;
C.谓:意思,道理/命名;
D.学:同“敩”,教/学习;
故选A。
5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困,困惑,疑惑;自强,自我勉励;
(2)重点词:辟席,起身,离开座位;再,两次。
5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故断为: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5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属于立论文,道理在文章中点明,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中的“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注意需用原文回答。
【乙】文,是通过孔子学习的事例给我们以启发的。根据文中“未得其数也(但还没有掌握弹奏技法)”“丘未得其志也(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丘未得其为人也(我还不了解作者)”“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启发我们:我们学习要由表及里,专心深入,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点睛】【甲】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了这首乐曲,但还没有掌握弹奏技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