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大道之行也》
一、课内阅读
1.(2022·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一模)文言文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分: ②作: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022·天津河西·二模)阅读《大道之行也》一文,回答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 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独子其子 B.选贤与能
C.男有分,女有归 D.故外户而不闭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022·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二模)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修: (2)作:
6.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7.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能与《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和“_________相对应。
(2021·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三模)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亲: (2)归: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0.概括选文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三方面特征。
(2021·山东聊城·统考三模)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讲信修睦 修______ ②男有分 分______
12.翻译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
人才选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利保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
(2022·内蒙古鄂尔多斯·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孔子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②,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注释]①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②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间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1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____________ (2)男有分,女有归 归:___________
(3)各亲其亲 亲:____________ (4)城郭沟池以为固 池:____________
1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以光先帝遗德 以正君臣
C.故人不独亲其亲 其真无马邪
D.货恶其弃于地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7.【甲】【乙】两文内容上有几处地方形成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两处。
(2022·贵州毕节·模拟预测)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8.解释加点的词。
(1)女有归
(2)盗窃乱贼而不作
(3)已食三世矣
(4)潦之经吾宫也利
1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20.甲文中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21.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2022·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节选自《墨子 兼爱中》)
2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讲信修睦
(2)不独亲其亲
(3)何以易之
(4)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23.翻译句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4.请用“/”标明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凡 天 下 祸 篡 怨 恨 可 使 毋 起 者 以 相 爱 生 也
25.甲乙两文虽是不同学派的著作,但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结合语段用自己的话概括理想社会的特点有哪些。(答出三点即可)
(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齐大饥。黔敖为食①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④!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⑤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⑥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言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⑦,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释】①食(sì):拿饭给人吃。②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袂:袖子。②辑(jí)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⑤捐瘠(jí):贫乞、瘦弱;⑥不避:不让,不差于;⑦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
26.对材料[丙]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B.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C.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D.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2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B.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食:吃
C.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谢:道歉。
D.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务:从事
28.选出下面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阐明了“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B.乙文主要想说明做人要有骨气,绝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施舍。
C.丙文主要阐明了“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
D.丙文第①段以尧、禹“开其资财之道”为可靠事实依据。为下文的对比分析做铺垫。
2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
(2022·湖南郴州·统考模拟预测)【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
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男有分,女有归( )(2)人之与人之相贼( )
31.请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仁 人 之 所 以 为 事 者 必 兴 天 下 之 利 除 去 天 下 之 害
3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33.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你认为【甲】文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有什么关联之处
(2021·河南信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3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屋舍俨然 俨然:
(2)便要还家 要:
35.把语段(一)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6.有人说,语段(一)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写人,请做简要分析。
37.语段(一)的世外桃源与语段(二)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两个语段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2021·广西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赋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3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有分,女有归(回家) B.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C.及为相(等到) D.何不逐之(代词,他,指代韩休)
3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B.货/恶其弃/于地也
C.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 D.休/为人/峭直
40.下列对甲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必把自己隐藏起来。
D.谋闭而不兴。
译文: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41.结合两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扬的最高理想社会,或者说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但前提是为了自己。
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层是全文总括语。
D.韩休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官员,他正直而不求功名利禄,一心为国。
42.将【乙】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言终,谏疏已至。
(2021·广西百色·统考三模)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④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⑤也,不可施刑⑥刑其傅⑦公子虔⑧黥⑨其师公孙贾⑩。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卫鞅: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⑤嗣:继承。⑥刑:处罚。⑦傅:老师。⑧公子虔: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秦献公之子。曾为秦孝公太子嬴驷之首傅。⑨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⑩公孙贾:战国时期秦国人,太子驷(秦惠文王)的老师。
4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死亦我所恶
B.讲信修睦 恐民之不信
C.故人不独亲其亲 其真不知马也
D.以明不欺 以顺为正者
44.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B.【乙】文中画浪线的文字断句划分为“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C.【甲】文中老而无妻的人叫“矜”,老而无夫的人叫“寡”,幼而无父的人叫“独”,老而无子的人叫“孤”。【乙】文中的“金”是古代的货币单位。
D.【甲】文中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是倒装句;【乙】文中的“太子,君嗣也”为判断句。
4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排比,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B.【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取信于民。
C.从【乙】文“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一句可看出,在商鞅变法后,秦朝已经实现了“大同”社会。
D.【甲】【乙】两文都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2021·湖南益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狐、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4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学,不知/其善也 B.教/然后/知困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故/外户/而不闭
4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B.虽有至道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C.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不饱(《马说》)
D.天下为公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4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5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篇文章都出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B.【甲】文中的“教学相长”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意思是一样的,强调的都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
C.【乙】文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D.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2021·广东深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①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②,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③,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下》)
注:①从:同“纵”。②戮:羞辱。③很:今作“狠”。
5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独子其子
(2)盗窃乱贼而不作
(3)惰其四支
(4)私妻子
5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5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样是( )
A.《礼记》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B.甲文所描述的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C.甲乙两文都有采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节奏和谐。
D.乙文“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断句是错误的。
54.请在甲文中找出写“孝亲敬老”的句子。结合甲乙两文,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孝亲敬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①职分;②兴起。
(2)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作父母去奉养,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来抚养。
②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自己私藏。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男有分,女有归”的句意是: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分。
(2)“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句意是: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故(所以)、独(只,仅仅)、亲(以……为亲)、其亲(自己的父母)、子以……为子)”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货(财物)、恶(憎恶)、弃(抛弃)”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从“男有分,女有归”中可知,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可知,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据此可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点睛】参考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2.D 3.B 4.C
【解析】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D.“是谓大同”的意思是:这叫做理想社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不是“大家一样”。故选D。
3.A.“不独子其子”的“子”指儿女,现在指儿子;B.“选贤与能”的“选”是选择,与今义相同;C.“男有分,女有归”的“归”是女子出嫁,今义是返回;D.“故外户而不闭”的“户”指门,今义是人家;住户;故选B。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在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是选项中所说的“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在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推举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5.(1)修:培养(使……得到调整、整治)(2)作:兴起 6.(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7. (使)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解析】5.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①“讲信修睦”句意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句意为: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 行:施行;为:是;公:所共有的;
(2) 句重点词有:是故:因此;谋:奸邪之谋;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这里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社会特点,表现的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幼子,人们渴望的都是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因此所对应的是“老有所终(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和“幼有所长(使孩子健康成长)”。
【点睛】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8.(1)亲:以……为亲 (2)归:女子出嫁 9.(1)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2)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0.(1)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分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
(2)句意: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
(1)本题重点词:壮:青壮年,中年人;有所用:能为社会效力,作出贡献;幼:幼童;长:成长。
(2)本题重点词:力:力气,力量;恶:厌恶,憎恶;为:为了;己:自己的私利。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炼与概括。
分析文章内容,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这种核心的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就是说人们要选拔那些才德兼备的人来做事,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和睦相处,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二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里是说社会全体成员各有所养、各有其用、各尽其职,生活美满,安居乐业;三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是说人们的行为皆出自于公心,杜绝奸诈伪劣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物尽其材,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整个天下的百姓都能和平安宁地生活。这便是儒家大同社会的特征,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11. 培养 职分,职守 12.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13. 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分析】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2)句意为: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故,所以;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名词,父母;第一个“子”,以……为子;第二个“子”,名词,子女。
13.本题考查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描述的是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意思是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可知是大同社会的福利保障体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14. 培养 女子出嫁 以……为亲 护城河 15.B 16.译文: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 17.示例: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与乙文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甲文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与乙文的“货力为己”。甲文的“天下为公”与乙文的“天下为家”形成对比。
甲文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与乙文的“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2)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3)句意: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亲:以……为亲;
(4)句意: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池:护城河。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去辨析。
A.而: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
B.以:都是“来,用来”的意思,表目的;
C.其: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诘问语气;
D.于:介词,在/介词,关于;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故:所以;谋:阴谋;是:因此;作:兴起;而:表并列;兵:指战争;由此:因为这样;起:产生”的翻译。
17.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具体内容,需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概括作答。
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认真研读甲乙两文,结合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与乙文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将人们对于自己的亲人、子女的不同态度来形成对比;结合甲文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与乙文的“货力为己”,是将人们对于钱财货物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结合甲文的“天下为公”与乙文的“天下为家”是将两种社会形态形成对比;结合甲文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与乙文的“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是将不一样的社会形态所引发的结果进行对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
孔子说: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佳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18.(1)女子出嫁
(2)兴起
(3)供养,谋生
(4)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20.子罕以仁慈之心,关爱百姓,以贤明的治理让百姓安居乐业。 21.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贤臣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女子皆有夫家可依归。归:女子出嫁。
(2)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兴起。作:兴起。
(3)句意:谋生已经三代了。食:供养,谋生
(4)句意: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选,选拔;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
(2)庙堂,朝廷;折冲,制敌取胜;谓,说。
20.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21.本题考查对“仁”意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甲文中“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文中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乙文中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一国之君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提高了国家地位。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皆有夫家可依归。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兴起,(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司城子罕宴请他,然后停止喝酒。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两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贤明的凡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吧!”所以楚国放弃了宋国而击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22.(1)和睦 (2)把……当亲人(3)用 (4)残害 23.(1)因此奸邪者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
(2)仁爱的人处理事物的原则,一定是做对天下有利的事,去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按这个原则处理事务。 24.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25.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等。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睦;和睦;(2)句意: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第二个“亲”:把……当亲人。(3)句意: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以:用;(4)句意: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贼:残害。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是故:因此;谋闭:图谋之心闭塞;兴:兴起;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2)仁人:仁爱的人;为事者;指处理事物的原则;第二个“以”:按照。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只要是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者……也”是表判断的句式结构,“凡天下祸篡怨恨”为主语,应在“可使毋起者”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根据甲文“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人们没有私心,各司其职,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根据甲文“讲信修睦”,乙文“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等语句可知,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据此概括理想社会的特点即可。
【点睛】【甲】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者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
【乙】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爱的人处理事物的原则,一定是做对天下有利的事,去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按这个原则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只要是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26.B 27.A 28.D 29.(1)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2)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
【解析】26.考查断句。句意为: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可根据意思直接断句为: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故选B。
27.A.句意: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故选A。
28.D.“以尧、禹‘开其资财之道’为可靠事实依据”有误,应为:以尧、禹、汤“开其资财之道”为可靠事实依据。故选D。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故,因此;第一个“亲”,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第一个“子”,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2)于,由于;农,从事农业;著,居于,处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丙: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
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30. 女子出嫁 残害、杀害 31.仁 人 之 所 以 为 事 者 / 必 兴 天 下 之 利 / 除 去 天 下 之 害 32.(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2)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 33.(1)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2)“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2)句意: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贼,残害,杀害。
31.考查断句。句意为: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仁人之所以为事者”是主语,其后应断开。“兴天下之利”与“除去天下害”是仁人处理事务的两个原则,中间应断开。故断句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3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讲,讲求;修,培养;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什么;之,的。
33.第一问: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根据甲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得: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根据“男有分,女有归”可得:人们能安居乐业,男子有工作,女子有归宿。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得: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根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可得:社会稳定。根据乙文中的“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可知,如果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君与臣之间,父与子之间,兄弟之间不和谐,就是天下的大害,就不是大同社会。反向推知,墨子认为大同社会人与人应和谐相处。
第二问:考查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出自先秦典籍《礼记》,提出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这也成了后世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雏形。《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在他的笔下,桃花花自然环境美好,人们都安居乐业,其乐融融,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社会安定和谐。尽管出自于作者的虚构,但却是脱胎于《大道之行也》中提出的“大同社会”的最初构想,是一种艺术的再现,用艺术的手段为人们展现了“大同社会”的美景与样貌。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劫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34.(1)整齐的样子。(2)同“邀”,邀请。 35.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的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 36.“阡陌交通”可以看出桃花源人辛勤耕耘、尽然有序的生活状态。“鸡犬相闻”借鸡犬之声来表面桃花源人生活的富足、安定。虽没写人,但处处能感受到人的踪迹。 37.两个语段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语段(一)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语段(二)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语段(一)侧重于记叙(或描写);语段(二)侧重于议论。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
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1)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3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为,向;具言,详细的说出;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36.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既然有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说明必定有人居住打理;根据“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家禽的存在,能表现桃花源没有战乱纷扰,生活富足安定;虽未处处写人,但是处处有人居住的生活痕迹。
3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大道之行也》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
两篇文章都在描绘理想社会,但是《桃花源记》是《大道之行也》文中的生活“大同”的具体构想。《桃花源记》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事件完整,表达方式侧重记叙;《大道之行也》侧重议论,论述大同社会不同方面(政治、社会、生活)的构想。
【点睛】(一)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二)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38.A 39.D 40.C 41.B 42.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
【分析】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A.归:指女子出嫁。故选A。
39.本题考查朗读停顿。
A项应为:故/人不独/亲其亲。句意为: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B项应为:货/恶其/弃于地也。句意为: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
C项应为: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句意为: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
故选D。
4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C.正确译文为: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故选C。
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但前提是为了自己”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但前提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故选B。
4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终,完了,完毕;谏疏,劝谏的文书。
【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父母亲当作自己的父母亲去奉养,不仅仅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要及时地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自己私藏;人们憎恨在集体劳动中不肯尽全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乙】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涉及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做所为很得当时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后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 ”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不很高兴。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 ”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43.A 44.B 45.C 46.(1)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务、作乱害人之心(也)而不会兴起。
(2)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分析】4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恶:都解释为,憎恶,厌恶;
B.信:诚信,信用/相信;
C.其:代词,他的/大概,表推测语气;
D.以:来,用来/依据,按照;
故选A。
44.B.有误。(乙)文中画浪线的文字“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的意思是是: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断句划分为“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故选B。
45.C.有误。根据甲文分析,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乙文“在商鞅变法后,秦朝已经实现了‘大同’社会”的理解有误。故选C。
4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
(2)重点字词:募,招募;置,放置;予,给予。
【点睛】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给予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47.C 48.C 49.(1)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50.B
【分析】47.C.有误。正确划分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故选C。
48.A.其:表示推测/代词,指人;
B.至:达到极点的/到;
C.食:都是动词,吃;
D.为:是,表判断/对……说;
故选C。
4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
(1)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2)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50.B.有误。意思不一样。甲文中“教学相长”,意思是: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现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和“学”是同一个主体。故选B。
【点睛】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51.(1)以……为子(2)害人(3)同“肢”,肢体(4)偏爱 52.(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的行为)。 53.D 54.“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公交车上看有年长者,我会让座;我在家勤快,多帮父母做家务;不打架斗殴或做违法的事,以免父母受到惊吓或牵连;父母出差时,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
【分析】5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
(1)不独子其子: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子:以……为子。
(2)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贼:害人。
(3)惰其四支:四肢懒惰。支:同“肢”,肢体。
(4)私妻子:只顾老婆孩子。私:偏爱。
5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词语:(1)与,通“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2)很:今作“狠”。危:使……忧惧。
53.D.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句意:赌博酗酒,不管赡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故断句正确。
故选D。
5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甲文孝亲敬老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句意: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据此归纳答案。
2)结合乙文“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可见,孝顺父母应做到:勤劳、赡养父母。不贪婪,不放纵声色欲望,不逞勇好斗,不使父母忧惧。作为学生,在学校应该勤奋学习,让父母在学业上放心;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在社会上,应遵规守纪,不让父母担心。
【点睛】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
孟子说:“通常所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是第一种不孝;赌博酗酒,不管赡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贪好钱物,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放纵声色欲望,使父母感到羞辱,是第四种不孝;逞勇好斗,使父母忧惧,是第五种不孝。”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