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孙权劝学》
一、课内阅读
(2022·贵州毕节·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但当涉猎(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经( ) ④即更刮目相待( )
2.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3.吕蒙的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
(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孙权劝学》)
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C.性行淑均 均:公正、公平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悔恨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为宫室、器皿、人物
B.蒙乃始就学 乃不知有汉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D.可计日而待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6.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A.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简单地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B.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C.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以免陛下遗忘。
D.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简单地选拔出来以免陛下遗忘。
7.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孙权以君主的身份劝说下属,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乙文诸葛亮以臣子的身份向君主劝谏,直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言辞恳切。
B.甲文孙权劝学的目的是希望吕蒙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乙文诸葛亮旨在规劝后主,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
C.甲文孙权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再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乙文诸葛亮先在政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又插入一段对往事的追忆,向君主强调了要任人唯贤。
D.甲文以记叙为主,于对话中既可以看出孙权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乙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决心,展现了其忠君爱国的人格魅力。
(2022·山东济南·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涂掌事 当涂:当权,当道 B.治经为博士 博士:有学问的人
C.见往事耳 见:了解 D.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求之于上流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不足为外人道也
C.蒙乃始就学 乃悟前狼假寐
D.结友而别 学而时习之
10.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B.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正面烘托出吕蒙读书的功效今非昔比,告诫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D.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人各自的神态和心理。
二、对比阅读
11.(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根据要求答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当权
B.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C.明日徐公来 明日:第二天
D.妾之美我者 美:美丽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皆以美于徐公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为人谋而不忠乎
C.结友而别 而形貌昳丽
D.予独受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A.(邹忌)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B.(邹忌)早晨穿戴好衣帽,窥伺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哪一个美?”
C.(邹忌)穿戴好朝服官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哪一个美?”
D.(邹忌)穿戴好朝服官帽,窥伺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为“劝说”,内容不同。甲文是君主劝说大臣要读书勤学,乙文是大臣劝说君主应广开言路。
B.两文劝说成功,各有方法。甲文孙权用自己读书受益来现身说法,乙文邹忌用家事来类比国事。
C.两文运用对话,各具特色。甲文用鲁肃的话来侧面表现吕蒙勤学,乙文用三问三答来侧面表现邹忌理性思考。
D.两文寓意深厚,启示有别。甲文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意见、勤学,乙文启示我们面对奉承赞美要保持清醒。
(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节选自《孙权劝学》)
乙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日 谓:告诉
B.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辞别
C.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D.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伤先帝之明
B.蒙乃始就学 乃不知有汉
C.臣之妻私臣 公将鼓之
D.皆以美于徐公 所欲有甚于生者
14.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
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
C.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
D.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
15.对上面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内容与规劝相关。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以便掌管政务;邹忌劝齐王不可相信近臣以免上当。
B.两文人物形象传神。孙权是既关心臣下又不失威严的君主;邹忌是善于思考、巧言进谏的大臣。
C.两文均表现人物“善劝”。孙权以己为例进行劝导,无可辩驳;邹忌由琐事推及国事,以小见大。
D.两文写法各有特色。甲文记事简练,以一句话写劝说结果;乙文说理有力,层层排比富有气势。
(2022·上海金山·统考二模)【甲】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
乐羊子妻(节选)
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①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③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注释】①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②捐:丢弃,舍弃。③稽:迟延。④懿:美好(多指德行)。
16.【甲】文选自(1)_____,【乙】文选自(2)_____。
A.《吕氏春秋》 B.《孟子》 C.《战国策》 D.《列子》 E.《资治通鉴》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 (2)当“日知其所亡”( )
18.(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没有什么不同吗?
B.你中途就回去了,那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没有什么不同吗?
C.你中途就回去了,那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D.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1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句对“弈秋”的介绍告诉我们名师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B.【乙】文中鲁肃“惊曰”的表现从侧面写出孙权劝学的成效明显。
C.【丙】文节选文字通过一则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的才识与智慧。
D.【乙】【丙】两文都通过被劝对象的变化来表现“劝”的成效。
20.以上选文都与“学习”有关,【甲】文用二人学弈的小故事告诉我们(1)______的道理;【乙】文用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小故事告诉我们(2)______的道理;而【丙】文用乐羊子妻规劝其丈夫的小故事告诉我们(3)______的道理。
21.从孙权、乐羊子妻二人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劝说的艺术?请结合内容分别作简要分析。
(2022·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小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2.根据语境,为下列加点字选择词义或用法准确的一项是( )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以光先帝遗德 (3)夙夜忧叹
A.(1)看见 (2)因为 (3)通“肃”,肃敬
B.(1)知道,理解 (2)表示并列,有“并且”的意思 (3)向来,往日
C.(1)遇见 (2)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示修饰 (3)早,早晨
D.(1)知道,理解 (2)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3)早,早晨
2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翻译:您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那个吕蒙了。
理解:通过鲁肃对吕蒙如今才干和谋略的赞叹,直接展现吕蒙学习取得的成效。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啊。
理解: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谈当时的严峻形势,与其后的有利条件一道为后文提建议作准备。
C.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翻译: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去消除蜀汉朝中那些奸邪凶恶的小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回原来的都城。
理解:“庶竭”“攘除”“兴复”“还”这一系列词语,表明了诸葛亮决心完成先帝未完成的事业,体现了他的耿耿忠心。
24.根据目的,说话人需要根据听话对象、场合讲究说话的策略方式方法。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和下文,说说孙权、诸葛亮和烛之武三人的语言智慧。
晋侯、秦伯①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②于楚也。晋军③函陵,秦军汜南④。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夜缒⑤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⑥以鄙⑦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夫晋,何厌⑨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⑩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左传·僖公三十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郑伯:指郑文公。佚之狐、烛之武皆为郑国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为秦国大夫。②贰:有二心。③军:屯兵。④汜(fán)南:汜水之南。⑤缒(zhuì):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送下。⑥越国:越过晋国。⑦鄙:此处指相对于秦,因为中间隔着晋,故郑属于边远之地。⑧陪:通“倍”,增益。⑨厌:满足。⑩阙:损害。
(2022·广西贺州·统考模拟预测)[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①让②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列传》,有删改)
[注]①深:强烈。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2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 见:了解。
B.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C.寻复南奔 寻:寻找。
D.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报:回复,回答。
2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B.蒙乃始就学 乃重修岳阳楼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策之不以其道
D.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7.下列对[甲] [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记述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记事简练,重点突出。
B.[乙]文的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发愤读书”。
C.[甲]文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D.[甲] [乙]两文都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甲]文通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侧面写出吕蒙学有所成。[乙]文末尾用皇帝的话,侧面表现傅永发奋读书的效果。
28.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9.细读[甲][乙]两文,说说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
(2022·广西·统考一模)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资料链接]以下两则材料,与学习有关。
材料一: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节选自《西京杂记》,有删改)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材料二:
金溪①民方仲永,世隶②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③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④理⑤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⑥宾⑦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⑧仲永环谒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⑩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
(选自《王文公文集》)
【注释】①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②隶:属于。③收:取,团结。④文:文采,⑤理:道理。⑥稍稍:渐渐。⑦宾客:把……当作宾客。⑧扳:通“攀”,牵,引。⑨环谒:四处拜访,⑩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3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但当涉猎( )
(2)衡邑人有言《诗》者( )
(3)余闻之也久( )
31.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从他劝说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B.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吕蒙掌握军中大权才与之深交,表明鲁肃并不是真的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
C.吕蒙听孙权劝告开始认真学习,且学业大有长进,与《伤仲永》的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2.把本文和“材料一”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3.本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包含了一个成语是什么?请你指出来并解释它的含义。
34.请结合吕蒙、匡衡、仲永三人的事例谈谈学习的重要性。
(2022·安徽宿州·统考一模)【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3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主人日再食 (3)右备容臭
(4)但当涉猎 (5)及鲁肃过寻阳
3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乃始就学 久而乃和 B.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C.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衾拥覆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凡所宜有之书
3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8.【甲】文作者提到,尽管学习条件优越,但有些太学生业不精、德不成,是因为______(用原文回答)。
39.【甲】【乙】两文劝学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①倥偬: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4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但当涉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蒙乃始就学
(4)及鲁肃过寻阳
4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以中有足乐者
B.余虽在军中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然此策尚下 / 执策而临之
D.如是者数年 / 斯是陋室
4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4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1)【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议论”后,与吕蒙“①_____”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惊人的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②________”品质。(用原文词语回答)
(2)【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_______________。
(2021·广东佛山·统考二模)【甲】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范仲淹读书
郑瑄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①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②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③,得非以相浼为罪乎④?”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选自《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齑:jī,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②公厨室:宫官府厨房。③筯:筷子。④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
45.根据相应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遗以食物 课文勾连记忆法: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
既而悉已败矣 词典查找法:①失败;②毁坏;③消除;④腐烂;⑤凋谢,枯萎…… (2)
日后岂能啖此粥也 成语记忆法:岂有此理 (3)
46.下列加点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以为大有所益/香远益清
B.蒙辞以军中多务/停数日,辞去
C.卿言多务,孰若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D.及鲁肃过寻阳/人恒过,然后能改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8.用两条“/”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
49.对两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吕蒙在孙权劝导下发奋学习的故事;乙文写范仲淹甘于清苦潜心学习的故事。
B.吕蒙通过读书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范仲淹沉迷读书,而忘记吃朋友送来的食物。
C.鲁肃和留守之子虽不是主角,但他们都有优秀品质,一个敬才爱才,一个热心善良。
D.甲乙两文使用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孙权、吕蒙、范仲淹等人的不同形象。
50.两则选文都与学习有关,你从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1·广西贵港·统考三模)【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史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跟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若孤 门庭若市 B.蒙乃始就学 乃下令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闻寡人之耳者 D.结友而别 时时而间进
5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C.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D.箬篷覆之(《核舟记》)
5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务 辞_______ (2)朝服衣冠 服_________
5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5.孙权劝学的艺术与邹忌劝谏的艺术有何相同之处?请你作简要分析。
56.“材料链接”中的内容是汉高祖刘邦入关前写给老百姓的告谕。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刘邦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材料链接】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吏民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汉书·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57.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归来倚杖自叹息”。
58.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陶渊明的《饮酒》中有“结庐在人境”,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请你简要说明三位作者分别借“庐”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1·湖南郴州·统考二模)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ài):等到。
5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迨能倍诵乃止/蒙乃始就学
B.患记问不若人/卿言多务,孰若孤
C.或在马上/或王命急宣
D.其所精诵/咏其文,思其义
6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61.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62.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甲文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乙文告诉我们读书要舍得费时用力。
(2021·海南三亚·统考一模)【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6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
B.余幼时即嗜(shì)学
C.俟(sì)其欣悦
D.既加冠(ɡuàn)
6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 )
(2)及鲁肃过寻阳( )
6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B.未尝稍降辞色 蒙辞以军中多务
C.益慕圣贤之道 自以为大有所益
6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7.【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向吕蒙指出_____________,继而现身说法,来劝勉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________________和成年后求师学习的经历,以此劝勉马生勤奋学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粗略地阅读 推托 研究儒家经典 另,另外 2.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1)读书学习很重要。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辞:推托。
③句意: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④句意:就要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更:另,另外。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的内容,在鲁肃印象里,吕蒙是一个才疏学浅的人,没想到“士别三日”后,鲁肃与吕蒙论文后,发现吕蒙才略就有了惊人长进,鲁肃为吕蒙的才略的长进而大惊,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因此,“(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学有所成。
3.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学习,在与鲁肃交谈时展现其渊博的学识,引得鲁肃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说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从吕蒙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启发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不断地学习,增长学识,充实自身,才能有所作为。从鲁肃的角度来看,文章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人,不能认为他人或事物都是一成不变的。
【点睛】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4.D 5.D 6.B 7.D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恨:遗憾。
故选D。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为:动词,担任/动词,做;
B.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C.之: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皆,都是;良实,忠良诚实的人;简拔,选拔;遗,给予。
因此画线句意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和分析。
D.乙文以议论为主,表现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决心,展现了其忠君爱国的人格魅力。本项中“乙文以抒情为主”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8.B 9.D 10.C
【解析】8.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B.句意: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故选B。
9.本题考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代指石兽;
B.动词,成为/介词,向、让;
C.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D.都示承接,都译为“然后、就”;
故选D。
10.C.根据“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在鲁肃与吕蒙交谈时很吃惊,认为吕蒙“非复吴下阿蒙”,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侧面展现吕蒙的进步之大;本项对于表现手法“正面烘托”的分析存在错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1.(1)D
(2)D
(3)A
(4)C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D.“妾之美我者”的意思是:我的妾认为我美。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以:介词,用/动词,认为;
B.为:动词,成为/介词,替,给;
C.而:表承接,可不译/表并列,并且;
D.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A.重点词语:朝,早晨;服,穿;窥镜:照镜子;孰:谁,哪一个。正确的翻译是:(邹忌)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故选A。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三问三答”是对邹忌的正面描写,且并不能表现邹忌的理性思考,表现邹忌理性思考的是“三思”。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12.B 13.D 14.C 15.A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辨析。
B.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脱。辞:推脱。
故选B。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B.副词,就/副词,竟然;
C.结构助词,的/语气助词,无义;
D.介词,比/介词,比;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治”应译为“研究”,“但”应译为“只是”,“涉猎”应译为“粗略阅读”,“见往事”应译为“了解历史”。故句意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
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邹忌劝齐王不可相信近臣以免上当”表述有误。由“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劝齐王广泛纳谏。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脱。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乙】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16. B E 17. 拿起 通“无”,没有 18.(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D 19.A 20. 学习贵在专心致志 学习能增长才干谋略。或: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 求学贵在持之以恒 21.面对以军中事务多推辞读书的吕蒙,孙权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学习的重要性,最终让吕蒙接受自己的劝说。
面对思念家人,弃学回家的丈夫,乐羊子妻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就近设喻,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生动地阐明求学应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终羊子“复还终业”。
【解析】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主编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据此可知,(1)出自《孟子》应选B;(2)出自《资治通鉴》应选E。
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句意为: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引:拿,拿起;
(2)“当‘日知其所亡’”句意为: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亡:通“无”,没有。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丙】画线句“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中重点词语:若:如果。中道:半道,中途。归:回来。何异:有什么不同。斯:这。应翻译为: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故选D。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不正确。根据【甲】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可知跟随弈秋学习的两个人,智力并没有差别,只是一人专心,一人不专心而已。【甲】文首句对“弈秋”的介绍意在告诉我们跟随名师学习也需要专心学习,而非“名师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故选A。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可知,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可概括为:学习贵在专心致志;
(2)根据【乙】文“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学习,并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可概括为:学习能增长才干谋略。或: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
(3)根据【丙】文“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可知,乐羊子妻用织布为喻,说明了学习需要坚持(或持之以恒)的道理,可概括为:求学贵在持之以恒。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面对以军中事务多推辞读书的吕蒙,孙权用自己学习受益的经历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述了学习的的重要性。语气委婉,情真意切,吕蒙不得不接受孙权的劝说。
根据【丙】文“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③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面对思念家人,弃学回家的丈夫,巧妙地就近设喻,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生动地阐明求学应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最终打动了乐羊子“复还终业”“七年不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乙】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丙】
乐羊子远出拜师求学。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22.D 23.B 24.要点:①作为君主的孙权设身处地为吕蒙考虑,且现身说法,取得实效;②作为臣子,诸葛亮注意君臣之礼的同时,以情动人,让刘禅顺利接受自己的观点;③烛之武面对犯边的强国最高统治者,避谈郑国利益,站在秦国立场分析当时形势,实现退兵目的。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见:知晓,知道。
②句意为: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以: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③句意为:早晚忧虑叹息。夙:早,早晨。
故选D。
23.本题考查翻译、理解文言语句的能力。
A.理解:通过鲁肃对吕蒙如今才干和谋略的赞叹,侧面展现吕蒙学习取得的成效。所以“直接展现吕蒙学习取得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
C.翻译:“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指北方的曹魏,所以“蜀汉朝中那些奸邪凶恶的小人”的翻译不正确;
故选B。
24.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分析。
孙权:作为君主的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推辞,接着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再以 “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吕蒙的推托,并现身说法,强调学习的益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最终,吕蒙无可推托“乃始就学”。
诸葛亮:作为臣子的诸葛亮,从文中“诚宜开张圣听”“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以看他注意君臣之礼;从分析有利形势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到提出建议“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再到回忆白帝城托孤时“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表述,都提到先帝,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忠贞不二,以情动人,让刘禅顺利接受自己的观点;
烛之武:从“晋侯、秦伯围郑”“夜缒而出,见秦伯”,可知烛之武面对的是犯边的强国最高统治者秦穆公;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以看出烛之武避谈郑国利益,站在秦国立场分析当时形势,最终“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实现退兵目的。
【点睛】参考译文:
《孙权劝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和读书人(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出师表》(节选):先帝开创(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候。然而侍奉守卫的大臣,在朝廷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疆场舍身作战,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的礼遇,想要报答给陛下。(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遗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效果,以致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不生长庄稼的荒凉地方。如今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充足,应当鼓励和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我期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尽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屯兵在函陵,秦军屯兵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损害,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穆公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穆公就回国了。
25.C 26.B 27.C 28.(1)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2)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 29.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启示一: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启示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不断学习,只要肯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C.句意:不久又投奔南方。寻:不久。
故选C。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动词,认为;
B.连词,于是/连词,于是;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代指马;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
故选B。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孙权对吕蒙读书的要求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让他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并没有要求他钻研经典。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孤,我;岂,难道;卿,你;博士,古为官名。
(2)乃,于是;涉猎,广泛阅读。
2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子来分析比较。吕蒙和傅永都是武将,甲文中“蒙乃始就学”可知,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导,认识到了读书学习的重要,开始学习,由“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的反应,侧面写他的巨大进步,说明他短时间内学习有了巨大的进步。乙文中由“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博永受到叔父的指责后,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发奋读书,短时间内有了巨大进步。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在别人的激励下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刻苦读书,后自强不息,学有所成。
关于启示,可以就“学习能使人不断进步”“学习要坚持不懈”等来谈。
示例: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要不断学习。学习是可持续的,是要坚持不懈的,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收获。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30. 粗略地阅读 ……的人 听说 31.B 32.(1)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2)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33.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34.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不学习,即使是天才也会变成平庸之辈。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2)句意为: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者:……的人。
(3)句意为: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闻:听说。
31.B.结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并不是因为吕蒙掌握军中大权。故选B。
3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岂,难道;治,研究;博士,传授经书的学官。
(2)愿,希望;遍读,读遍。
33.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与积累。吴下阿蒙,本文中指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现比喻人学识尚浅。
3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选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吕蒙学习后增长了才干和谋略;结合材料一“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可知,匡衡学习后增长了知识,成为了大学问家;结合材料二“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可知,极富天赋的方仲永,没有经过后天的学习,最后变成了普通人。由此观之,学习的重要性即是学习可以增长才干,不学习,即使是天才也会变成平庸之辈。
【点睛】参考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材料一: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材料二: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35.(1)同“肢”,肢体 (2)每天(3)本指气味,这里指香气(4)粗略的阅读(5)等到 36.C 37.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38.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9.都用了现身说法的劝学方式。甲文宋濂现身说法,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鼓励马生想要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物质诱惑,勤学好问、专心致志。乙文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益处),使吕蒙无可推辞,开始学习。
【解析】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支:同“肢”,肢体。(2)句意为: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日:每天。(3)句意为:右边备有香囊。臭:本指气味,这里指香气。(4)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的阅读。(5)句意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
3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于是/连词,才;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用/介词,用;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故选C。
3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余:我;负:背;曳:拖着。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筛选概括作答。本题可筛选“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中的“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来作答。其意思是:并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3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采用了“以身说法”的方法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孙权劝学》一文,除了给吕蒙讲学习的道理之外,孙权也采用了“现身说法”的方法,讲了自己读书的亲身体会,孙权贵为国君,竟然“常读书”,以此达到规劝的目的。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乙】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40.(1)粗略地阅读 (2)推托 (3)开始 (4)到,等到 41.(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 42.A 43.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44. 结友 有恒(勤朴) (1)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3)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4)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解析】4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果是课内文言词语的考查,结合已学过的课本中的文言文的词汇作答,如果遇到陌生文言实词,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
(1)句意: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2)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3)句意:吕蒙于是开始学习。乃:开始。
(4)句意: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4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
(1)岂:难道。治:研究。
(2)更:另外;见事:知晓事情。
4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词类活用。
A.介词,都是因为的意思;
B.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C.名词,计谋,计策/名词,马鞭;
D.指示代词,这,这样/动词,表判断;
故选A。
4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句大意为“决不肯今日耽搁,说有明天可以补上;也不肯以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去做”。“亦”是连词,其前应断开;故断句为“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4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解答时,注意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进行答题。[甲]文写的是孙权劝吕蒙学习的事,起初吕蒙用各种理由推托,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开始学习。时隔不久,当鲁肃见到吕蒙,鲁肃与吕蒙谈论后,感受到吕蒙才略已非旧时,出于对他的钦佩,于是“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即拜会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朋友。由此可知,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相关的举动是“结友”。根据[乙]文中“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可知作者认为,自家作为诗礼名门,读书是其立足根本,同时能培养“勤朴”之道,而坚持勤劳朴素的根源在于坚持,即“有恒”,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勤朴”或“有恒”的品质也有益处。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甲]文中孙权提到“但当涉猎”也就是粗略地阅读,这样能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可以得出泛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借鉴[乙]文中的“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每天写一页字,看二十页书)”“决不肯今日耽搁(我绝不肯今天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也不会因为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在固定时间,给自己布置固定的任务来完成,提高自身,可以得出定量、定时读书法;根据“用朱笔圈批”可知,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勾画重点语句,做好批注,可以得出圈点批注法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我近来因为军务繁忙,睡觉吃饭都不安稳。我们家本来就是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名门贵室,勤劳与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二字又是勤劳俭朴的根源。我虽在军营里,还每天写一页字,看二十页书。看过之后,用红笔圈点批注,每天必须了结这些学习内容才感到安心。偶尔遇到事务繁忙,即使第二天补写补看也觉得心里不舒服,所以必须忙里偷闲来做这件事。然而这个办法还是下策,所以必定早起数小时来做这些事。决不肯今日耽搁,说有明天可以补上;也不肯以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去做。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
45.(1)给予(2)腐烂(3)怎么 46.C 47.(1)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或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读书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用新眼光来看待。 48.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 49.B 50.示例:【甲】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多读书常读书,人才会发生变化;(或者是学习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满足于现状,要虚心学习,不为偷懒找借口。)
【乙】中我学到了学习要耐得住性子,受得住贫苦,自己要有意识地磨练自己;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分析】4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
(1)“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指“给予”,所以“遗以食物”的含义为:送来一些食物。遗:给予,赠送。
(2)分析文章语境可知,“悉已败”的对象是“范仲淹煮的那锅粥”,所以词典中对于“败”的解释只有“腐烂”最为恰当。败:腐烂。
(3)“岂有此理”的含义为: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所以“日后岂能啖此粥也”的“岂”解释为“怎么,难道”。岂:怎么。
46.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名词,好处/副词,更加;
B.动词,推辞/动词,告辞;
C.代词,谁/代词,谁;
D.动词,经过/名词,过失;
故选C。
4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
(1)本题重点词: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
(2)本题重点词:士:指读书人,有抱负的人;三日:泛指几天,一段时间;即:就;更:另外;刮目:擦拭眼睛。
4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南都学舍学习,回去告诉他父亲,他父亲便把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所以停顿应该是: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
4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由乙文“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可知,范仲淹是刻意不吃丰盛食物的,所以“忘记吃朋友送来的食物”表述有误;
故选B。
50.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和谈启示的能力。
分析甲文,由吕蒙“乃始就学”,而致使鲁肃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得到启示:多读书,常读书,读书能够让人发生惊人的变化;由“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得启示:不要以没时间为借口而拒绝读书,要善于分配自己的时间,勤奋学习,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潜心读书必定对自己大有裨益。
补充:要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发奋读书;学习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应以眼前的利益为目的;只要发奋学习,就会学有所成;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松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从吕蒙的角度得到认识上和行动上的启示)不但自己学习上要做好,还要催动身边的人也要学习,共同进步;(从孙权的角度)对他人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鲁肃的角度)
分析乙文,从范仲淹“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和“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茎啖之”可知,人要能够忍受清贫的生活,耐得住寂寞,不断地去锤炼自己的心志,保持自己对读书的热爱;由“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和“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可知,人要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保持初心,不能被眼前的名利而破坏了自己的原则。
补充:学习的成功,不以一个人的条件是否优越为前提。
【点睛】参考译文: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昨非庵日纂》节选
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煮粟米二升,作成浓粥一锅,经过一宿就凝结了;用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切断数十茎葱蒜来把它当饭吃。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南都学舍学习,回去告诉他父亲,他父亲便把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范仲淹放在那里不理会,后来那些食物全都坏掉了。
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您清苦,送来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是不是要把它牵扯成为一项罪状呢?”范仲淹抱歉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父亲的厚意,而是食粥习惯很久了,一下子突然享受这么丰盛的肴馔,以后还哪能吃这种冷粥呢!”
51.B 52.A 53. 推托 穿戴 54.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5.都是现身说法。孙权通过跟吕蒙相比事务更多仍坚持学习,让吕蒙接受意见;邹忌通过妻、妾、客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有原因的启发齐王,他身边的人也会因有求于他而讨好他。(意对即可。) 56.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以赢得民心。(意对即可。) 57.示例一:“自”字用得很妙,“自”即独自,诗人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没有人同情和帮助,可见世风淡薄。
示例二:“自”字用得很妙,“自”即空自、徒劳,写出了诗人因老无力而遭受群童欺侮的愤懑和无奈。 58.刘禹锡借“庐”突显洁身自好的品性;陶渊明借“庐”表达自己虽身处闹市,但心灵远离尘俗的宁静淡泊之志;杜甫借“庐”抒发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意对即可)
【分析】51.考查对文言字词的掌握。
A.若:比得上/像;
B.乃:均翻译为“于是”;
C.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D.而:表承接/表修饰。
故选B。
52.考查对词类活用的掌握。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意思是: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A.句意为:驾驭它不是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策:名词作动词,驾驭;
B.句意为: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学过的内容。时:名词作状语;
C.句意为: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D.句意为:箬竹叶编成的船篷覆盖着它。箬篷:名词作状语,箬竹叶编成的船篷;
故选A。
53.考查文言字词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句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