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
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韩、柳、
王、欧、三苏、曾
文学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文言文
文
言
喻世明言
读懂全句,整体把握
调动记忆
关注注释
猜测字义
细心留意
整理积累
结合语境
警世通言
直译为主,做到“词词应对,句句落实”
关注实词
关注虚词
组词筛选
联系经典例句
之、其、而、于、以、乃、为等
特殊词语
词类活用
名作动状
音似通假
通假字
形似通假
使动意动
动作名
形作动名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数作动状
知识归纳
负而前驱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名→动,用盒子装
名→状,在夜里
使动用法,使…兴盛
形→名,细微的地方
数→状,从四方
名→状,向东面
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名,有智有勇的人
形→名,作乱的人
形→名,成功的消息
名→动,订立盟约
——词类活用
名→动,向前
知识归纳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抑本其成败之迹
人为 / 有关员工的录用、培养、奖惩等工作
推究,探究 / 原来
一般的官员 / 做某一方面的工作
抑或,或者,还是 / 压制
——古今异义
知识归纳
与
与尔三矢
无乃尔是过与
尝与人佣耕
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乱易整,不武
yú,通“欤”。语气助词
为,给,替。介词
和,连词
交好,亲近。动词
容易。形容词
轻易。副词
交换。动词
给。动词
——一词多义
知识归纳
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而其归书也必速
若水之归下也
返回
归还
归聚,汇聚
归附,依附
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告诉
祭告
禀告
——一词多义
知识归纳
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困
数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hénɡ,装
旺盛
强盛
围困
困扰
困乏,疲惫
困难
兴盛
——一词多义
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小的事
悄悄地
为隐身份而改装
(如果)没有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判断句
有标志
无标志
被动句
省略句(补充时加括号)
省主谓宾
省介词
何陋之有
躬耕于南阳
马之千里者
知识归纳
梁,吾仇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燕王,吾所立。(无标志)
盛以锦囊。
系燕王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智勇多困于所溺。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庄宗)请其矢,(庄宗)盛(之)以锦囊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被动句
判断句
省略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醒世恒言
整体把握,疏通大意
回想猜测,字句落实
整理思路,调整顺序
查漏补缺,回归原文
联通
网通
移动
灵通
知识归纳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失败的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祸患常常是从极细微的错误积累而成的,有谋略有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语句翻译
知识归纳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恭敬地取出箭来,用丝织的口袋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就把箭收藏到宗庙。
——语句翻译
知识归纳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把报仇成功的消息告诉晋王时。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语句翻译
庄 宗 受 矢
庄 宗 告 庙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沉缅声色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 、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伶官传序》
史论文
借古讽今
为何讽?
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 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 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背景简介
100多年后,北宋王朝建立,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修写成了《新五代史 伶官传》。 《伶官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败政乱国的史实。 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背景简介
如何讽?
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论据:
举例论证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对比论证
盛
得天下
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立国(15年)
{
灭国(3年)
23岁
27岁
38岁
41岁
衰
失天下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而失天下只用了3 年,为什么?
明确: 忧劳可以兴国 (使----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 (使-----灭亡)
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他的“忧劳”?
明确:不仅让我们体会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壮,更重要在于说明他的成功与不断的努力分不开,突出强调人事的作用。
课文中如何表现他的“忧劳”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及凯旋而纳之。”
由这进一步的盛衰对比,作者发出怎样的慨叹?什么意思?
明确:“岂得之难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前一句反问,意思与字面相反,重点在第二句,强调人事,回应论点。)
从第四段,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明确:“祸患常积天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升华主题,以古谏今,意味深长。)
比较:《六国论》和《伶官传序》
论点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例证
盛
衰
继承父志(908)
灭燕 (912)
灭梁 (923)
忧劳可以兴国
宠幸伶人
逸豫可以亡身
对比
史论
以古鉴今
以论带史
以史证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教训
文章结构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
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