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音乐与生活
第一节 生命之歌
一、学习目标:
(一)感受和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启发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能初步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特点,分辨出每首音乐的表现形式。
(三)能唱出并记录《猎人的送葬行列》的音乐主题。
(四)通过三首作品的聆听体验与分析探讨,能知晓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 节拍、音色、旋律、结构等)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与意义。
难点: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理解音乐作品。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聆听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婚礼场面》、《猎人的送葬行列》。
四、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PPT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学生感受、体验,教师引导、点拨。
(二)对不同表演形式、不同演唱形式进行比较欣赏,提高对音乐的理性鉴赏水平。
六、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槟榔树下摇网床》 评论
(一)《槟榔树下摇网床》
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分析歌曲的段落结构、节奏特点、音乐体裁。
组织评论“摇篮曲”有什么音乐特点
引导出对“摇篮曲”名词的知识点
你还知道哪些摇篮曲,并哼唱出其旋律?
活动2【讲授】《婚礼场面》 评论
(二)《婚礼场面》
先播放学生所熟知的《婚礼进行曲》,引入本曲
分析音乐段落,指引学生唱出各段音乐主题,启发学生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场面
讨论: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的各要素表现热闹场面
活动3【讲授】《猎人的送葬行列》 评论
(三)《猎人的送葬行列》
先听一段“哀乐”,让学生感受那种心情
播放本曲,找出感觉熟悉的旋律,引出儿歌旋律,对比两个旋律调性的不同
探究:本曲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哀乐”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1、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哀乐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低沉、难受、不舍”的感觉)
2、师生共同分析本曲的部分旋律
再次剪切播放乐曲刚开始的《两只老虎》的旋律:从定音鼓独奏开始,用的是四度下行的主导动机,在均匀的节奏背景上,低音提琴加弱音器奏出《两只老虎》的旋律。
播放儿歌《两只老虎》,让学生分析其音乐特点:节奏活泼,律动强,有儿童歌曲特有的欢快感。
(1)问题:为什么两段旋律一样,但给人的感觉不同?(本曲的旋律用小调代替儿歌原有的大调,保持单调的三重卡农式进行,由于调性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同。大调——明朗,小调——低沉)
(2)让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歌词代入本曲旋律演唱,要求唱出悲哀的感觉。
3、讨论:本曲为什么用《两只老虎》的旋律来谱写“葬礼进行曲”?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由于本曲所描绘的是小动物猎人送葬的场景,将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加在“葬礼进行曲”中无疑是讽刺的模拟,低音提琴出现在它所不常用的高音区中,尤其强调出这种嘲弄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所欣赏的三段音乐用在我们人生中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音乐伴奏着我们的成长。
婴儿—《槟榔树下摇网床》、结婚—《婚礼场面》、死亡—《猎人的送葬行列》。
音乐见证着人生每一个神圣的仪式、音乐陪伴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音乐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起着什么作用?请同学们以《音乐与我》为题,课后收集整理有关音乐资料,并在下节课带来展示给同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