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1)针对本课主题的分析 教材的单元标题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引言对本课的定位为“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根据单元定位和课标规定,本课教学主旨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要通过对两汉兴亡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怎么样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意义?在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课针对统编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内容设计,从内容上看,本课上承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下启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本课共包含四目内容,分别是: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2西汉的强盛:3东汉的兴衰:4两汉的文化。从纵向上来看,本课涵盖两汉四百余年历史,时间跨度大。从横向上看,本课内容设计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等方面,内容庞杂。本课讲述西汉与东汉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使学生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时代特征。另外,每一目内容包含一个学习聚焦,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本目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内容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针对的学生是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经历完义务教育阶段,对汉代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对楚汉之争、“文景之治”、汉武帝、光武中兴丝绸之路等与汉代有关的典故、人物有初步的了解。对西汉与东汉的时空关系,以及两汉所处的时空位置具备简单的认知。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能够简单概括和归纳史料的主要内容,并表达自己对史料的理解另外,中学生对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并乐于接受教师有新意的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秦汉朝疆域图明确汉代疆域的四至及汉代疆域的扩大(时空观念); (2)梳理汉武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措施,及光武帝平定割据势力、“协和万邦”等史实基础上,能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认识两汉巩固封建多民族国家统治的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从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生平及其巩固统治的措施中,认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削藩、开疆拓土、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教学难点 两汉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展示: 谥号是古代中国人为了评价逝去的人(帝王)而议定的评价性文字,该文字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两汉历史当中,有两位皇帝溢号中带“武”字,一位是汉武帝刘彻,一位是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他们二人的谥号中都有一个“武”字,而一个是武,另一个却是光武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本课的内容。 聆听教师的讲述 从两位帝王谥号入手,将汉武帝和汉光武帝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
一·汉武帝——大一统的强化 (一)有为与无为之争 材料一:孝武皇帝者......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建元)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注引应邵曰:“太后素好黄老术,非薄五经,因欲绝奏事太后,太后怒,故杀之。”……六年夏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窦太后原名窦漪房,是汉文帝之妻,汉景帝之母,汉武帝祖母)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信息?根据所学,思考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的历史渊源。 信息:该史料反映了刘彻和祖母在治国方略上存在严重冲突。建元六年,窦氏驾崩,刘彻成为汉帝国实际的掌舵人。“从总体来看,以窦太后去世为标志,西汉的思想格局由之前的道主儒次,一变而为儒盛道衰。”此时的刘彻相比六年前,更多了一些沉稳,对权力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渊源:汉朝建立后,面对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鉴于秦亡教训,从高祖刘邦起,汉朝统治者长期以黄老无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以至出现“萧规曹随”的历史典故,这种无为表现在朝廷对待诸侯王的态度,对匈方略等诸多方面。窦太后的丈夫汉文帝坚持无为而治,他崇尚节俭,与民休息,汉朝国势日盛。窦太后的儿子汉景帝延续父祖治国方略,父子二人开创“文景之治”。窦太后本人喜欢研读黄老学术,在她的支持下,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延续到武帝建元六年。 (二)大一统的强化 教师:汉武帝在继承祖父荣光的同时,也得直面父祖70余年统治中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那刘彻将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政治集权:推恩令、中外朝、十三部刺史、任用酷吏、察举制; 经济集权:统一铸币权、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思想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拓疆域:北击匈奴、凿空西域、治理东南、西南。 教师: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强化大一统王朝统治的现实政治需要: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可以在无声中肢解诸侯国,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对北方的军事措施,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边防弱势局面,加强对东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开发,促进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河西四郡的设立,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文明传播渠道。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从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我们感受到了一位雄才大略,奋发有为的帝王形象。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并从中找出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举措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强者哀歌——从无奈托孤到昭宣中兴 武帝逝世后,群臣议谥为武,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谥解》认为“谥者,行之迹”。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教师:刘彻在位54年,他的治国策略在让大汉王朝威名远播的同时,也让国家本身伤痕累累。尤其他晚年宠信方术,穷兵黩武,引发严重政治危机,致使巫蛊之案发,太子刘据兵败自杀:各地爆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公元前87年,刘彻病逝,由其幼子弗陵继位,弗陵年少,汉武帝诏令霍光、桑弘阳等辅佐幼主,这实际土是刘彻在弥留之际的一种无奈的选择,给汉朝政权增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经历了昭帝一一废帝一一宣帝的权力嬗变,终于在汉宣帝时稳定下来。在霍光等的辅佐下,加上宜帝的政治才能,汉朝经历昭帝宣帝时期,国势有所恢复。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被称作“孝宣中兴”。 教师:除了汉武帝,两汉期间还有一位皇帝,溢号当中也有个“武字”,其谥号为光武皇帝。为什么后代要以“光武”作为开国之君刘秀的谥号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了解刘秀的成长历程以及他所建立的东汉王朝的兴衰荣辱。 教师补充汉武帝晚年以及昭宣中兴的史实,并介绍西汉晚期外戚专政的情况。 通过相关实施的补充,使学生对西汉的衰落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光武中兴——大一统的延续 (一)起于乱世 教师:汉武帝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行“推恩令”。“推恩令”要求:诸侯王位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推恩令的推行,使得诸侯国越来越小,完全失去了与中央政府抗衡的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子弟实力越来越弱。刘秀祖上本是汉孝景皇帝第六子,在汉武帝推恩之下,到了他父亲刘钦的时候,已经是低级官吏了。生逢乱世,宗室出身的刘钦做了济阳县令。刘秀出生时尽管家境已经没落,但他却依然是帝室之胄,拥有尊贵的皇家血统。 刘秀起兵的背景 1.西汉灭亡,王莽建立新期 2.王莽改制失败,激化矛盾 3.自然灾害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二)中兴汉室 1、打出“复高祖之业,定万世千秋”旗号起兵; 2、平定其他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统一) 3、“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为了加强皇权,刘秀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并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强化君主专制); 4、重视儒学,以文治国(拉拢文人,明确主流意识形态); 5、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抑制土地兼并,增加社会劳动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 在民族关系处理上 1、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内附,至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匈奴,东汉的北方边境安全大为改观。 2、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鲜卑“幕义内属” 3、光武在位时期东方各国、西南少数民族,南方各民族政权写汉基本保持一种友好交往的关系 教师:继汉武帝之后,刘秀又一次强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其统治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光武中兴”。刘秀在位时期,中央与地方豪强,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平衡的状态。这部分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没落贵族子弟,审时度势,应时而发,既有武力夺天下的气概,也有以柔道治国的儒雅,“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的中兴帝王形象。 公元57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病逝,谥号光武皇帝。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教师提问:刘秀起以前是普通人吗?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刘秀起义前是否为普通人的回答,进一步实践推恩令的原理,并将刘秀同西汉王朝联系起来,说明刘秀光伏汉朝的血缘基础。
四、东汉衰落 教师:明帝、章帝时期基本延续刘秀的治国策略,继而出现明章治世,把东汉推向极盛。然而,到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子幼母壮,太后干预朝政,外戚势力借机控制朝局。皇帝长大后,又不满外戚干政,往往借助宦官势力,从而出现宦官干政现象。皇权同外戚、宦官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为何东汉没有达到西汉那样的盛世呢? 东汉中期以后,朝廷与地方豪强地主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平民土地,社会矛盾尖锐。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起义最后被镇压,但是却极大地动摇了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以后,各地军阀自募兵勇,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合作探究】两汉衰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土地兼并问题 多种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下对君主个人能力有较高要求 2、缺乏对最高权利长效监督机制,从上到下的腐败 3、人治社会制度缺乏稳定性 4、政治结构失衡(诸侯王势力、外戚势力、宦官势力 教师: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该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自高祖奠基,两汉整体上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在科技文化领域也成就斐然。 学生小组讨论 最后以词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两汉政权走向灭亡的原因。从课 程内容来说,这样的设计将本节课内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对两 汉四百余年历史整体上的把握。
课堂小结 两汉上承秦朝,下迄魏晋南北朝,立国四百余年。两汉期间,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在汉朝得到进步确立,大一统理念自汉朝起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从汉代起,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进步加大,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宽厂广的视野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和睦相处,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生梳理西汉到东汉的时间轴,并列出思维导图 强化学生总结能力,加强学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