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发现
闻一多1、进一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2、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他是一名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曾留学美国。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等。?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被国民党用卑劣手段刺杀于昆明。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从清华大学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按照清华学校当时的规定,学生公费赴美留学,可以学习4~5年,有的同学想方设法延长留美期限,而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闻一多不满美国的种族歧视,刚到三年不等文凭到手,就断然决定提前回国。
1925年6月1日,回国的轮船驶进了上海吴淞口,祖国江南的初夏景色,一片苍翠,闻一多手扶栏杆,心情万分激动。他突然脱下上身的西装扔到江里,他要让祖国的滔滔江水洗尽留美生活中所受的洋气,他卷起衬衫袖口,昂首高呼:祖国,我回来了!然而诗人回国之后,见到的祖国和他渴望的祖国并不完全一样,一九二五年前后,中国正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心里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仿佛倾折了。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感染下,闻一多写出了这首令人振聋发聩的诗——《发现》。 1、下面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想一下作者“发现”了什么。自学指导一
明确:诗人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诗人发现“你(祖国)在我心里”。自学指导一2、你认为《发现》这首诗应该怎样读呢?明确:(1——2)句中“血”“泪”有痛苦之感,应该缓慢深沉。
(3——4)句中“风”“火”表达了诗人的激动与热情,要读得有喜悦之情。
(5——8)句中要读得慢一些来显示心中的绝望之情。
(9——10)句要读出急切之情。
(11——12)句要读出惊讶、顿悟的深情。自学指导二 l.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2.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自学指导二 明确:
1、噩梦、恐怖、悬崖。2、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
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
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但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1、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合作释疑
明确:诗中的“我”就如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一样,驰骋着浪漫奇幻的想象,执着地寻求着,寻求着。然而,“总问不出消息”,诗人哭呵哭呵,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你在我心里”。 合作释疑2、结合全诗,简析诗题“发现”的双重含义以及全诗的精巧构思。 明确:《发现》的诗题有双重含义——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发现”。
对客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满怀报国宏愿与热情踏上祖国的大地时,“发现”的却不是如花的祖国的现实,而是一场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这个发现使他失望痛苦。
对主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上天入地,寻找祖国变成“噩梦”的缘由,“总问不出消息来”,终于在痛哭中“呕出一颗心来”时,才“发现”心爱的祖国原来“在我心里”。
《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点明了诗作的爱国主义思想题旨,使读者见到一颗蹦跳在诗人胸膛的火红的赤子之心。“发现”的双重含义也表现了诗作的构思的精巧。全篇以痛苦的“发现”起笔,以惊讶的“发现”作结,首尾呼应。自始至终,紧扣“发现”题旨。两种“发现”意义的重合,深化了主题,构思精巧,感人至深。点拨拓展: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突出特点?(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明确: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达标检测: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