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学习导入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上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意思是,敌方动向明白,友方态度暖昧,就千方百计诱导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可以避免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中《损》卦推演而得。”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各方矛盾的谋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利用此计而成功的一个典范。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熟练朗读全文,有感情的读出人物语言并对全文进行概括
3、掌握第一、二两节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分析相关人物形象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简介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关于《左传》《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儒家十三经占卜之书,神秘而哲理至深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重在史事的陈述重在论议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主要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宋襄公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故事背景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所以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解题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自学指导一1、快速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有感情的阅读全文,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语言特点,找学生分角色朗读快速浏览课文,简单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自学指导二 自读一二节,解决重点文言知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课文串讲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军:驻军。名→动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使:派若:如果师:军队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用:重用而:却是:这过:过错然:然而(烛之武)许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伯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合作释疑1、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2、面对困难,从郑国君臣的表现来分析他们的形象2、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但深明大义,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
也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劝,诚肯认错。对国事的担心和对烛之武的理解与信任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委屈与牢骚,但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大度,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再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烛之武:佚之狐:郑伯:3、面对困难,从郑国君臣的表现来分析他们的形象
前文对于烛之武,在后文能够“退秦师”有没有埋下伏笔?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劝说秦君提供了机会(提示:为什么交代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
点拨拓展课堂检测总结第一二两节的重点文言知识点学习目标1、掌握第三、四两节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感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学指导一 自读三四节,解决重点文言知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越:跨过。以:而。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其:这件事焉:怎么陪:增加厚:雄厚薄:削弱以为: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烛之武)曰夜:在夜里。名→状(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为:给济:渡河夫:发语词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共:通“供”乏困:缺少的(物资)。形→名尝:曾经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乃:于是盟:结盟戍:守卫东:向东。名→状封:使……成为疆界。使动肆:扩张。阙:侵损焉:哪里惟:希望图:考虑说:通“悦”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他)见到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被灭因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过其他国家来把远方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灭郑来增强邻国(晋国)呢?邻国实力雄厚了,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让它成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您)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 有坏处.况且您曾经施恩给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您是知道的。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自己的疆界,又想要在西边扩张它的领土,如果不使秦国被削减,它将要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来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协守郑国,自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蔽:损害所与:所结交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改变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凭借过他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国的军队也撤离了郑国。思考:从烛之武的说词中,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秦————晋————郑) 春秋时期形势图合作释疑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第一步:欲扬先抑,站在秦的立场,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二、善于分析利弊。一、善于利用矛盾。三、善于揣摩心理。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总结烛之武人物形象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自学指导二 结合第四节内容,总结晋伯形象。晋伯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隐忍、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拓展点拨 结合你对《左传》的了解,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1、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详略得当
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略写郑国的焦急和秦的骄横。
3、波澜起伏
有张有弛,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总结叙事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而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小结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课堂检测完成《同步练习》知识点:
已:通假字,通“矣”;
共:通假字,通“供”;
说:通假字,通“悦”;
知:通假字,通“智?”。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封:名词的使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有何厌。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