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等差数列的应用 第2课时 说课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2等差数列的应用 第2课时 说课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3-30 08:0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4课时 等差数列的应用
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数列》 第二单元《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应用
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新人教版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材
第四章第二单元
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内容分析---(二)育人价值
1.在本节课中习得的方法有助于等比数列的并列结合学习;
2.在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中采用的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式可以迁移,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问题,形成数学模型,有助于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3.公式的运用中涉及的函数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对培育数学建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具备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关系;
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重,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二)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函数的基本性质、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
其性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探究方法:经历了研究函数的一般路径
能力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推理、类比等能力
障碍分析:公式的灵活应用能力不足、从实际情境中建立数
学模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教学目标分析---(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联系,能够说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代数特征、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与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2)通过数学问题情境,探索等差数学前n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的共性与区别,能够从函数角度解决求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3)能将实际问题提炼成等差数列模型,识别等差数列的基本量,利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转化与化归、方程思想,培育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从实际情境中发现等差数列现象;
(2)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分析---(一)教学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
诱思导学探究法
探究与发现、应用公式、方法归纳
三、教学分析---(二)学法分析
问题情境
知识、技能、核心素养
观察、探究、反思、交流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一:复习导入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哪几种形式?你能说出它们各自的使用范围吗?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两种形式及适用范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变化,认识其本质,让学生能在后续应用中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恰当的公式。
公式1:
公式2: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二:再探公式,构建联系
问题1:将公式(2)按项数n降幂排列,你有什么发现?
---(3)
当时,可以看作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
追问1:从结构上看,公式(3)有什么特点?
①常数项为0;②具有的形式;③二次项系数的2倍等于公差;
④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之和等于首相.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二:再探公式,构建联系
探究:如果数列{}的前项和为的结构,其中
、q 为常数,且,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
追问2:当时,计算出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猜想:当时,数列{}是等差数列;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二:再探公式,构建联系
探究:如果数列{}的前项和为的结构,其中
、q 为常数,且,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
追问2:当时,计算出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猜想:
当时,数列{}从第二项起的后续各项组成一个等差数列.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二:再探公式,构建联系
探究:如果数列{}的前项和为的结构,其中
、q 为常数,且,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
追问4: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公式进行变形,发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的联系,得出其函数特征,体会数学的整体性,形成分析代数表达式的一般思路,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素养;对于探究部分,通过3个追问为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使学生形成合理猜想并能严谨证明,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 “四能”,发展逻辑推理素养.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三:运用公式,巩固理解
例1.某校新建一个报告厅,要求容纳80个座位,报告厅共有20排
座位,从第二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两个座位.问第1排安排
多少个座位.
追问5: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解
实际问题的解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三:运用公式,巩固理解
例1.某校新建一个报告厅,要求容纳80个座位,报告厅共有20排
座位,从第二排起后一排都比前一排多两个座位.问第1排安排
多少个座位.
追问5: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解
实际问题的解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三:运用公式,巩固理解
追问6:从例1中,你能总结建立数列模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吗?
设计意图:对于例1及追问5、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差关系,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应用公式,体会建立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发展数学建模素养.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三:运用公式,巩固理解
例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10,公差,则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追问7:你能利用函数思想,研究更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吗?
设计意图:对于例2及追问7,引导学生分析并独立选用两种方法解题,然后进行展示交流,通过综合运用求和公式和函数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探讨等差数列的单调性与最值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一元二次函数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列与函数的异、同的认识.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四:课堂练习,内化公式
教科书第24页练习第1,2,3,4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师生互动补充完善,可检验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五: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大(小)值的方法有哪些?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本节课你体会到哪些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过学生回顾、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领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积累运用公式的基本活动经验,落实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三、教学分析---(三)教学思路
环节六:分层作业,应用迁移
1.基础性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24-25页习题4.2第1、3、6、7、8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24页练习第5题,第25页习题4.2第9题
2.拓展性作业
设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已知.
(1)若,求的通向公式;
(2)若,求使得时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基础性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拓展性作业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通向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放映
等差数列的应用
三、教学分析---(四)板书设计
公式3:
一般情况:
联系
最值问题
数学建模
1.通过观察与发现,能够说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代数特征,能够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与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2.通过具体问题探究,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能够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并能从函数角度解决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发展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3.深刻体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广泛性,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三、教学分析---(五)教学效果预测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导学案,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逐步形成能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优良态势;
三、教学分析---(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注重联系,突出转化,强化对等差数列的整体认识
本单元以概念和公式为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注重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更要注重公式之间的联系,注重公式与函数之间的联系,强化对等差数列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的整体性.
(3)注重培育学生数学学科素养
每一个堂课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好契机。不论是从现实转化为数学、从特殊归纳为一般,或者是归纳小结形成知识框架等,都能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素养、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数学上大多数应用课都与运算有关,因此教科书设置了例题、练习和习题,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注重依据定义和性质进行求解,发展学生数学运算素养.
三、教学分析---(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