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概念升华课
4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利用逻辑学原理科学分析不同类型的进化证据,理清证据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共同由来学说等生物进化观点解释生物界的现象,传播科学的自然观。
1.(2021·房山区三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不正确的是( )
A.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体现了生物的亲缘关系
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所有生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C.原核细胞是由真核细胞进化而来,生殖方式由有性生殖进化为无性生殖
D.细胞外液类似于海水,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表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C [生物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原核细胞进化到真核细胞,由无性生殖进化为有性生殖,C错误。]
2.(2021·唐山三模)夏威夷群岛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有几千千米。多种不同的蜜旋木雀生活在这些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上,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区别。DNA检测技术发现,这些蜜旋木雀最初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关于蜜旋木雀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
B.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基因库
C.在这些蜜旋木雀形成的过程中,小岛起着关键性作用
D.DNA检测技术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 [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分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多个基因库,B错误。]
3.(不定项)绿头鸭和琵嘴鸭、绿翅鸭、斑嘴鸭都是野生鸭类,它们常常在同一栖息地生活。绿头鸭的ND2基因长度为1041bp,另外几种鸭与绿头鸭ND2基因长度及核苷酸序列相似度的比较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物种 ND2基因长度(bp) 核苷酸序列相似度(%)
琵嘴鸭 1041 90.97
绿翅鸭 1041 94.62
斑嘴鸭 1041 100
A.琵嘴鸭、绿翅鸭、斑嘴鸭是由绿头鸭进化而来
B.可通过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的相似度
C.进化过程中ND2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序列的改变
D.根据检测结果不能判断四种鸭是否有生殖隔离
BCD [由表格信息可知,斑嘴鸭与绿头鸭亲缘关系最近,说明斑嘴鸭是由绿头鸭进化而来,A错误;可通过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的相似度从而确定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B正确;由表格中ND2基因之间碱基序列的差异可推测,进化过程中ND2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故根据检测结果不能判断四种鸭是否有生殖隔离,D正确。]
掌握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核心要点,准确解释适应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并分析现实生活中诸如耐药菌的产生等相关问题。
1.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 000米以下的高压终年无光的深海环境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诱导狮子鱼发生了适应性突变
B.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对超深渊狮子鱼的体色和视力等性状发生了自然选择
C.狮子鱼与超深渊狮子鱼之间不仅存在地理隔离,还存在生殖隔离
D.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海岸狮子鱼的基因库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
A [狮子鱼先发生突变,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再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型进行选择,A错误。]
2.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成熟期参差不齐、要分次采收,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等性状,不利于人类利用。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发芽率高,成熟期整齐,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野生稻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
B.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可以肯定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在人工选择下,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野生稻的这种进化使其更适应自然环境
C [野生稻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不利于人类利用。野生稻的这种“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的,并不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A错误;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据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进化前后的野生稻特点不同,是由人工驯化和选择出来的,不能判断出野生稻的这种进化使其更适应自然环境,D错误。]
3.(不定项)抗生素X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种药物,下图表示一定时间内抗生素X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菌M耐药性的产生是人工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
B.细菌M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C.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对细菌M耐药性的定向选择作用增强
D.由于时间很短,细菌因为大量使用抗生素发生的变化不是进化
ABD [细菌M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变异的结果,A错误;细菌M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但即使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也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人工大量使用抗生素发挥定向选择的作用,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对细菌M耐药性的定向选择作用增强,C正确;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是进化的实质,D错误。]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