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2023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题课件★★
基因位置的判定及遗传实验设计
知识整合
1.判断基因位于细胞核还是位于细胞质
(1)实验方法: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
2.探究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1)杂交实验法
①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均为纯合子时
②性状的显隐性是“已知的”
③在确定雌性个体为杂合子的条件下
(2)调查实验法
3.探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
(1)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2)基本思路:
①用“纯合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即:
②用“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即:
4.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2)在已知性状的显隐性的条件下,未限定杂交实验次数时,则可采用以下方法,通过观察F2的性状表现来判断:
5.探究控制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判断,实质是确定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如图所示,①图中A/a、B/b、D/d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②图中A/a与D/d(或B/b与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③图中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对a,B对b完全显性)
命题探究
1.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不考虑相关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现用四只果蝇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下列对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B.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
C.B、b位于X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RRXbY
D.R、r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二的F2中灰身雄蝇共有4种基因型
D
解析:实验一中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对黑身是显性,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之比均为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子一代的基因型是Bb,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bb=1∶2∶1。实验二中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说明果蝇体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结合题中信息可知,R、r应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黑身雌蝇丙 (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因此丙的基因型是bbXRXR,丁的基因型是BBXrY,F2中灰身雄蝇共有4种基因型,分别为BBXRY、BBXrY、BbXRY和BbXrY。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解析:(1)同学甲的实验是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无论雌雄均有灰体和黄体,且比例均为1∶1。根据以上实验,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也不能判断黄体与灰体的显隐性,因为若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也符合上述实验结果。
答案:(1)不能。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解析:(2)同学乙的结论是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若要证明同学乙的这一结论,可以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先假设同学乙的结论成立,则同学甲的杂交实验图解如下(用A、a表示):
可从F1中选取果蝇做亲本进行以下两组杂交实验,根据子代的表型来证明同学乙的结论。
实验1:
实验1的预期结果是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实验2:
实验2的预期结果是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3.从一个自然界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果蝇,该种果蝇具有刚毛(A)和截毛(a)一对相对性状,且刚毛果蝇和截毛果蝇的数量相等,每种性状的果蝇雌雄各一半。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从种群中随机选出1只刚毛雄果蝇和1只截毛雌果蝇交配,产生的87只子代中,42只雌蝇全部表现为刚毛,45只雄蝇全部表现为截毛。
(1)上述结果显示,果蝇刚毛和截毛在遗传上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 ,其遗传遵循 定律。
(2)我们认为,根据上述结果不能确定A和a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请简要说明理由。(提示:如果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显性纯合雄果蝇的基因型可写成XAYA)。
(3)为了确定A和a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请用上述果蝇种群为实验材料,进行一代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设计实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解析:为了确定A和a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用多对刚毛雄蝇和截毛雌蝇交配,若子代雌蝇全部表现为刚毛,雄蝇全部表现为截毛,则A、a位于X染色体上;当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时,刚毛雄蝇可能存在的基因型有XAYA、XAYa、XaYA,故用多对刚毛雄蝇和截毛雌蝇交配,若子代无论雌雄蝇均出现刚毛和截毛,则A、a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答案:(1)伴性遗传 基因的分离 (2)若A、a在X染色体上,亲代刚毛雄蝇为XAY,截毛雌蝇为XaXa,则子代中刚毛雌蝇∶截毛雄蝇为1∶1;若A、a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亲代刚毛雄蝇为XAYa,截毛雌蝇为XaXa,则子代中刚毛雌蝇∶截毛雄蝇为1∶1。(3)用多对刚毛雄蝇和截毛雌蝇交配,若子代中雌蝇全部表现为刚毛,雄蝇全部表现为截毛,则A和a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中无论雌雄蝇均出现刚毛和截毛,则A和a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4.科学家在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刚毛雄果蝇可表示为XBYB或XBYb或XbYB;若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只能表示为XBY。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可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请完成推断过程。
(1)实验方法:首先选用纯种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雌雄两亲本的表型分别为母本: (填“刚毛”或“截毛”);父本: (填“刚毛”或“截毛”)。
解析:(1)要验证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可选择纯种截毛雌果蝇(XbXb)和纯种刚毛雄果蝇(XBYB或XBY)杂交。
答案:(1)截毛 刚毛
4.科学家在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刚毛雄果蝇可表示为XBYB或XBYb或XbYB;若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只能表示为XBY。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可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请完成推断过程。
(2)预测结果: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 ,则此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子代雄果蝇基因型为 ;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 ,则此对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子代雄果蝇基因型为 。
解析:(2)若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亲本为XbXb×XBYB,子代雌雄果蝇均表现为刚毛,且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B;若这对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为XbXb×XBY,子代雌果蝇表现为刚毛,雄果蝇表现为截毛,且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
答案:(2)刚毛 XbYB 截毛 XbY
4.科学家在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刚毛雄果蝇可表示为XBYB或XBYb或XbYB;若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只能表示为XBY。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可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请完成推断过程。
(3)果蝇的刚毛基因和截毛基因的遗传遵循 定律。
解析:(3)果蝇的刚毛基因和截毛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3)基因的分离
5.果蝇的X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非同源区段不存在等位基因。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灰体和黑檀体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某研究小组用一只灰体截毛雌果蝇与黑檀体刚毛雄果蝇交配得F1,F1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刚毛∶黑檀体刚毛=1∶1,F1中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刚毛∶截毛=3∶1。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上述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确定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理由是 。
解析:(1)截毛雌果蝇与刚毛雄果蝇交配得F1,F1果蝇的表型都为刚毛,F1中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刚毛∶截毛=3∶1,判断刚毛为显性性状,截毛为隐性性状,可排除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答案:(1)不能 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或位于常染色体上,F2果蝇的表型及比例均为刚毛∶截毛=3∶1
5.果蝇的X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非同源区段不存在等位基因。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灰体和黑檀体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某研究小组用一只灰体截毛雌果蝇与黑檀体刚毛雄果蝇交配得F1,F1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刚毛∶黑檀体刚毛=1∶1,F1中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刚毛∶截毛=3∶1。请回答下列问题。
(2)若进一步统计子二代中刚毛果蝇的性别比例,若 ,则说明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 , 则说明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解析:(2)若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子二代中刚毛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若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子二代刚毛果蝇的雄∶雌为2∶1。
答案:(2)雄性∶雌性=1∶1 雄性∶雌性=2∶1
5.果蝇的XY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非同源区段不存在等位基因。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灰体和黑檀体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某研究小组用一只灰体截毛雌果蝇与黑檀体刚毛雄果蝇交配得F1,F1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刚毛∶黑檀体刚毛=1∶1,F1中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刚毛∶截毛=3∶1。请回答下列问题。
(3)已知控制果蝇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从F1果蝇中选材,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来确定灰体和黑檀体的显隐性关系。(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解析:(3)若控制果蝇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a表示),则F1果蝇基因型为Aa和aa,要确定灰体和黑檀体的显隐性关系,只需让F1的灰体果蝇雌雄交配或黑檀体果蝇雌雄交配,观察子代的表型。
答案:(3)实验思路一:让F1的灰体雌雄果蝇杂交;
预期结果:若子代全为灰体,则灰体为隐性;若子代中灰体∶黑檀体=3∶1,则灰体为显性。
实验思路二:让F1的黑檀体雌雄果蝇杂交;
预期结果:若子代全为黑檀体,则黑檀体为隐性;若子代中黑檀体∶灰体=3∶1,则黑檀体为显性。
6.已知果蝇灰身(A)和黑身(a),直毛(B)和分叉毛(b)各为一对相对性状,A与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与b基因位置未知。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让一只灰身分叉毛雌蝇与一只灰身直毛雄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黑身直毛∶黑身分叉毛=3∶3∶1∶1。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确定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1)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灰身分叉毛雌蝇与灰身直毛雄蝇杂交,若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只能有三种表型,这与实验结果不符,因此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确定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1)能
6.已知果蝇灰身(A)和黑身(a),直毛(B)和分叉毛(b)各为一对相对性状,A与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与b基因位置未知。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让一只灰身分叉毛雌蝇与一只灰身直毛雄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黑身直毛∶黑身分叉毛=3∶3∶1∶1。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还不足以确定B与b基因的位置。请你利用现有的亲本及F1果蝇为材料,继续研究以确定B与b基因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雌果蝇一旦交配过,再次交配变得困难)根据以上信息,写出两种可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若为杂交实验,只能进行一次杂交)。
方案一: 。
预期:若 ,则B与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方案二: 。
预期:若 ,则B与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2)统计F1中雌蝇、雄蝇的表型 雌蝇表现为直毛,雄蝇表现为分叉毛 亲本的直毛雄蝇与F1中直毛雌蝇交配 后代雌蝇均为直毛,雄蝇一半直毛一半分叉毛
6.已知果蝇灰身(A)和黑身(a),直毛(B)和分叉毛(b)各为一对相对性状,A与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与b基因位置未知。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让一只灰身分叉毛雌蝇与一只灰身直毛雄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灰身直毛∶灰身分叉毛∶黑身直毛∶黑身分叉毛=3∶3∶1∶1。
(3)果蝇的细眼(E)和粗眼(e)也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纯种的细眼果蝇和粗眼果蝇(雌雄若干),选择 进行一次杂交实验,若F1 ,则可判断E、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而不在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继续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探究E、e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常染色体上,预测子代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杂交方案: 。
预测结果及结论: 。
答案:(3)粗眼雌蝇和细眼雄蝇 无论雌雄均为细眼 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1中雄果蝇和粗眼雌果蝇杂交) 若后代雌雄均有细眼、粗眼,则E、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雌果蝇出现细眼和粗眼,雄果蝇均为细眼,则E、e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后代雌雄均有细眼、粗眼,则E、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雌果蝇均为粗眼,雄果蝇均为细眼,则E、e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解析:(3)根据题中信息仅用一次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哪种染色体上,应选择雌性表现隐性性状,雄性表现显性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即选择粗眼雌蝇和细眼雄蝇杂交。如果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亲本基因型为XeXe×XEY,则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细眼,雄果蝇全为粗眼;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亲本基因型为ee×EE或XeXe×XEYE,则子代中无论雌雄全为细眼。如果进一步探究E、e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可参考答案进行分析。
7.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对果蝇的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几个实验。已知果蝇灰身(A)和黑身(a)基因,长翅(B)和残翅(b)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
实验一:选择一只黑身长翅果蝇和一只灰身残翅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子代出现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且比例为1∶1∶1∶1。
实验二:两只杂合长刚毛果蝇交配,在子代的雌蝇和雄蝇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
实验三:一只白眼雌蝇和一只红眼雄蝇交配,子代雄蝇均为白眼,雌蝇均为红眼。
实验四:用一只纯合灰身长翅果蝇与一只黑身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让子一代雌性果蝇与黑身残翅雄蝇进行杂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出现了四种表型,且表型的比例为42∶42∶8∶8。
(1)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是 。
答案:(1)假说—演绎法
解析:(1)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7.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对果蝇的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几个实验。已知果蝇灰身(A)和黑身(a)基因,长翅(B)和残翅(b)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
实验一:选择一只黑身长翅果蝇和一只灰身残翅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子代出现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且比例为1∶1∶1∶1。
实验二:两只杂合长刚毛果蝇交配,在子代的雌蝇和雄蝇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
实验三:一只白眼雌蝇和一只红眼雄蝇交配,子代雄蝇均为白眼,雌蝇均为红眼。
实验四:用一只纯合灰身长翅果蝇与一只黑身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让子一代雌性果蝇与黑身残翅雄蝇进行杂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出现了四种表型,且表型的比例为42∶42∶8∶8。
(2)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①仅根据实验一,能否判断控制果蝇体色基因与翅型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答案:(2)①不能 体色基因与翅型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结果相同,子代均会出现以上四种表型且比例为1∶1∶1∶1
解析:(2)①实验一中,一只黑身长翅果蝇和一只灰身残翅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子代出现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且比例为1∶1∶1∶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无论体色基因与翅型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结果相同,子代均会出现以上四种表型且比例为1∶1∶1∶1,故不能仅根据实验一结果判断控制果蝇体色基因与翅型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7.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对果蝇的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几个实验。已知果蝇灰身(A)和黑身(a)基因,长翅(B)和残翅(b)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
实验一:选择一只黑身长翅果蝇和一只灰身残翅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子代出现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且比例为1∶1∶1∶1。
实验二:两只杂合长刚毛果蝇交配,在子代的雌蝇和雄蝇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
实验三:一只白眼雌蝇和一只红眼雄蝇交配,子代雄蝇均为白眼,雌蝇均为红眼。
实验四:用一只纯合灰身长翅果蝇与一只黑身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让子一代雌性果蝇与黑身残翅雄蝇进行杂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出现了四种表型,且表型的比例为42∶42∶8∶8。
(2)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②根据实验二,可以判断出控制长刚毛与短刚毛的基因位于 (填“常”或“X”)染色体上;根据实验三,可以判断出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填“常”或“X”)染色体上,进而可以以此为依据,判断以上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②常 X
解析:②实验二中两只杂合长刚毛果蝇交配,在子代的雌蝇和雄蝇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与性别无关,说明控制长刚毛与短刚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均为杂合子;实验三中一只白眼雌蝇和一只红眼雄蝇交配,子代雄蝇均为白眼,雌蝇均为红眼,表现出和性别相关,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7.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对果蝇的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几个实验。已知果蝇灰身(A)和黑身(a)基因,长翅(B)和残翅(b)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
实验一:选择一只黑身长翅果蝇和一只灰身残翅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子代出现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且比例为1∶1∶1∶1。
实验二:两只杂合长刚毛果蝇交配,在子代的雌蝇和雄蝇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性状分离比均为3∶1。
实验三:一只白眼雌蝇和一只红眼雄蝇交配,子代雄蝇均为白眼,雌蝇均为红眼。
实验四:用一只纯合灰身长翅果蝇与一只黑身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让子一代雌性果蝇与黑身残翅雄蝇进行杂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出现了四种表型,且表型的比例为42∶42∶8∶8。
(2)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③请提出合理假说,解释实验四子二代中出现的情况: 。
答案:③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子一代雌蝇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互换
解析:③实验四中用一只纯合灰身长翅(AABB)果蝇与一只黑身残翅(aabb)果蝇进行杂交,让子一代雌性果蝇(AaBb)与黑身残翅(aabb)雄蝇进行杂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出现了四种表型,且表型的比例为42∶42∶8∶8,说明子一代雌性果蝇AaBb产生了四种配子,且两多两少,即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子一代雌蝇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