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测试卷(二)思想文化发展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孔子晚年所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古代经典,在汉代被尊为“五经”,但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不在上述“五经”之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代儒学完全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B.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孔子的儒学思想是对“五经”的继承
D.“五经”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以上史实说明( )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3.清朝历史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因材施教结果的差异 B.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
C.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D.中国古代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4.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主流文学形式各不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诗歌在唐朝极度繁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重要原因是( )
A.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培养了大批人才
B.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C.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D.李白的天赋和个人努力
5.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
A.提高教育质量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交融
6.“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7.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人替他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军阀割据的势力已经形成
B.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
C.军阀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水平
D.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指山: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言行的唯一准绳,凡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重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文不值也”。该文章的发表( )
A.吹响了新文化运动号角 B.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9.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是导引中国社会走向和谐与繁荣的必由之路。该学者强调的是( )
A.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 B.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
C.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D.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
10.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他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11.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并发展各种精神,在不同时代增添了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下列时代精神,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井冈山精神 ②红船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延安精神 ⑤特区精神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③④⑤ D.②③①④⑤
1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罗马时期思想大师辈出,东西方文化遥相呼应,被称为人类的“轴心时代”。以下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老子 D.孔子
13.美国历史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论述某运动:“(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据此判断,他论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
14.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分立学说后来成为哪部法律文献的制定准则( )
A.《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5.这部伟大的宣言一经问世,就带来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轰动影响,反动派惧怕它,革命者拥护他,学者研究它,就连普通的市民都知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说法。这部宣言( )
①诞生的经济前提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②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③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④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16.(10分)思想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愈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15、16世纪,西欧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图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它们虽然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但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的理性精神……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正是经过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文化才得以产生。
——摘编自赵林《西欧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材料一中很适合的“这个词”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一,归纳该局面所呈现的特征。(2分)
(2)材料二认为,15、16世纪西欧的文化运动存在什么不足?(1分)这些不足后来被哪一场“思想运动”所弥补?(1分)
(3)材料三认为“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请根据材料三,概括得出该认识的依据。(3分)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17.(10分)东西方的思想智慧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
——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
材料二(它)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1)根据材料一,说明各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2分)写出一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2分)
(2)材料二中“新的时代精神”指什么?(1分)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运动的实质。(1分)以上两场运动有什么共同作用?(1分)
(3)阅读材料三示意图,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在俄国的革命实践活动。(2分)马克思主义哪些特点使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1分)
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中世纪大学问世。大学创办之初,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自我管理的权限。学生在完成文法、修辞、逻辑等七门基础课后学习法律、医学等专业课。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为师生创造了自由探索与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元鹏《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近代大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2分)列举两项当时的“新技术、新发明”。(2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分)
专题测试卷(二)
第1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2.D 3.D 4.C 5.B 6.D 7.D 8.A 9.C 10.D 11.C 12.B 13.B 14.B 15.A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16.(10分)(1)这个词:“百家争鸣”。(1分)特征:学术流派多;思想主张多元化,且存在分歧和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任答两点即可。2分)(2)不足:缺乏理性精神。(1分)思想运动:启蒙运动。(1分)(3)依据:材料三认为启蒙运动的出现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每点1分,共3分)(4)共同影响: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丰富了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任答两点即可。2分)
17.(10分)(1)关系: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2分)人物及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民为贵,君轻”“仁政”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任选一例。2分)(2)新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1分)实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1分)共同作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社会进步。(1分)(3)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分)实践活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实践了马克思主义。(1分)特点:科学性、先进性、辩证性、实践性。(任答一点即可。1分)
18.(10分)(1)美好之处:拥有自治权;多样的学科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世俗教育;学术研究自由,学术氛围浓厚。(4分)(2)解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大学是工业革命的源头,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竭动力。(2分)新技术、新发明:电的应用(电灯),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人造纤维)。(2分)(3)关系:大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学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