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14: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新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
1、立足史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提升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
2、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能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进步性。(历史解释)
3、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感受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4.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史料实证)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全面、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准确区别正史与小说的记载偏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中国历史上有个人物,他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他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他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他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个历史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互助探究一、官渡之战
看视频《官渡之战》结合课本,说出官渡之战的背景。列表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我们先来看两则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铠甲生虮(ji)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发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称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曹操的《蒿里行》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展示“东汉末年州牧割据示意图”与文字材料。结合材料回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成的背景,引出北方两大军阀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官渡之战。通过列表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通过探讨“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强大的袁绍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两个是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场战役是什么?我们先来看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操,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操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建议,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绍军心动摇,操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强大的袁绍呢?大家来看材料: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忧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所以曹操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3)军事上:积极练兵,战术得当。
(4)人才的使用上:曹操任人纳谏。而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5)人心上:统一北方,人心所向。
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他要发兵南下,统一天下。
答案提提示: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
互助探究二、赤壁之战
看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回答: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影响分别是什么?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你认为曹操能一统天下吗?刘备的谋臣,会怎样出谋划策,让刘备不被强大的曹操势力消灭呢?这是赤壁之战前形势图(出示)
南方可以和曹操相抗衡的有两股势力。一个是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面对曹军的攻势,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刘备军师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对抗曹军。
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大战与赤壁。曹军20多万,孙刘联军只有5万。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重创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在占据优势的条件下反而失败,为什么呢?
曹操: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孙权刘备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③利用气候、地理优势。
我们来读一读这两段材料
材料一:袁绍的一个谋士曾劝他派部队驻扎在屯粮处,以防曹军偷袭。另一个谋士许攸建议他派兵去偷袭。袁绍都不采纳。后来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袭击袁军屯粮处。
材料二:赤壁之战前,曹操考虑到将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就下令把战船连锁在一起,以便平稳。孙刘联军经过商议,让黄盖假意降曹,最后火烧曹营。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大败曹军。
这两段材料描述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简单经过。这两次战役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认识?
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指挥者善于用人,战略战术正确也能取胜。要谦虚谨慎,骄傲必败;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战。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足鼎立形势逐渐形成。
答案提示: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列表,使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战争过程的印象,并通过对战争过程的理解进一步去分析曹操取胜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目标导学三、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后来也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怎样?他们政策的制定有什么特点呢?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服人,没有选择残酷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里我们把三国鼎立的知识巩固一下。
问题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
答案提示:从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教师指导:三国鼎立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国家从军阀割据走向了局部统一,为之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三国鼎立” 简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材料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他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当然,曹操是凶残奸诈的。但曹操统一北方,发展北方经济,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是主流。所以我们认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核心素养:《三国演义》里的一些情节与史书记载并不相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答案提示:《三国志》是史籍,更具有可信度,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会适当的进行文学创作,有虚构成分,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学会区分文学创作和真正的史实。
教师指导: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本课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连年混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经过官渡之战北方基本统一,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形势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六、课堂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