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文学文化常识
【乐器文化】
1.下列诗句中不包含乐器名的一项是 ( )(3分)
A.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B.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
C.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戏曲文化】
2.下列有关戏曲知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
B.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净”。
C.黄梅戏是流行于安徽、湖北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唱腔优美淳朴,明快抒情,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D.戏剧中的“四功五法”指的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礼仪文化】
3.下列关于“礼仪”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中的“揖”是磕头行礼。
B.“我要向你稽首”中的“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C.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长跪而谢之”。
D.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持符节以为凭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
【饯饮文化】
4.请分别从下列诗文名句中找出两个表示酒杯的词语。(4分)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下列古典名曲与王维的送别诗歌有关的是( )(3分)
A.《高山流水》 B.《阳关三叠》
C.《梅花三弄》 D.《平沙落雁》
6.下列对有关中国“酒”文化的表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B.“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C.“觥筹交错”中的“觥”指酒杯。
D.“绿蚁”指绿色的酒,也被作为酒的代称。
【年龄别称】
7.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指男子 岁时束发戴帽,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指人一百岁。(2分)
8.古时儿童头发扎起来下垂着,称为“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 ”。(2分)
9.一位同学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发现了文中“加冠”“耄老”等专门用来指代年龄或年龄段的词语,于是联想到下面的词语。请问下面哪一项是不能归入这一类的 ( )(3分)
A.始龀——《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B.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多髯——《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0.下面是一位“80后”爸爸的生日家庭聚会感言,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各位亲爱的家人,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之间,我就步入 之年。我很开心,因为你们,我感到了生活的幸福美好,但是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我也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相信我,我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与大家一起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最后,祝我至亲至爱的家人永远健康平安。谢谢!
A.而立 B.耳顺 C.花甲 D.不惑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称为及笄,表示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
B.杜牧在《赠别》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五六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C.“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来借指婴儿。
D.束发一般指男子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习技艺。
【谦辞敬辞】
12.谦辞和敬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敬辞:令堂 垂爱 高就 舍妹
B.谦辞:贤弟 家君 小女 鄙人
C.敬辞:令郎 奉陪 劳驾 赐教
D.谦辞:家慈 拜读 愚兄 寒舍
13.下列关于古人“谦称”“尊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寿比南山!”
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尊称是表示尊敬的称呼,我国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有万岁、陛下、圣驾等。
B.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C.小玲向同学小明介绍自己的弟弟,说道:“这是小弟,小乐。”
D.小林到杨洋家做客,临走时,杨洋对小林说:“这是一些本地特产,现惠赠给你,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谦敬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B.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C.我前几天去您家,正巧您不在,您的家父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听说你新买了寒舍,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一定登门拜访。
【节日节气】
16.[2021长沙]阅读《中国传统节日》后,同学们对节日文化做了以下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B.“七夕”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神话传说有关。
C.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说很丰富,如“嫦娥奔月”等。
D.除夕之夜,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观花灯,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聚”。
1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传统节日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习惯。
B.每年的重阳节,小玲都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艾草。
C.老师提问:“三月份一般有哪些节气 ”晓华回答:“惊蛰和春分。”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故“立夏”即夏季的开始。
18.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正月初一饮屠苏酒,表达对健康吉祥的期盼;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和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与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19.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4分)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2)端午节
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3)中秋节
上联: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4)重阳节
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
20.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面这首诗描写的内容对应哪个节气 ( )(3分)
山 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寒露 B.秋分 C.处暑 D.霜降
21.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上联: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下联: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②上联: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下联: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A.立春 春分 B.雨水 春分
C.惊蛰 春分 D.惊蛰 立春
【综合性文学文化常识】
22.[2021云南]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代春社日一般在立春之后举行,内容主要是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B.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等要素组成。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D.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23.[2021连云港]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阳”指山南水北。
B.诗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中的“三更”指的是23~1点,“五更”指的是3~5点。
C.清代蒲松龄所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如婴宁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笑声朗朗。
D.法国作家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如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24.[2021扬州]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智取生辰纲》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是杨志。一路上,他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但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由此可见,杨志丢了生辰纲的主要原因是老都管倚老卖老,众军汉不服管教。
B.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这类散文中的精品,描绘或虚或实的自然风光,寄寓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情怀,文质兼美。
C.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名篇《列夫·托尔斯泰》构思极为精巧: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极尽铺陈,“调侃”他的外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现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
D.诗歌,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茫茫雪野,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沁园春·雪》。诵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起伏,以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
25.[2021潍坊]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B.《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史记》《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C.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D.“伯”“仲”“叔”“季”分别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或最小的)。成语“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优劣难分。
26.[2021衡阳]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言谈中注重谦敬之分,如谦辞有“高龄”“拙见”等,敬辞有“令爱”“赐教”等。
B.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每首八句四联,每一首的颈联和尾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仗句。
D.契诃夫的《变色龙》和吴承恩的《范进中举》,都揭露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
27.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B.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C.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独白和舞台说明组成。其中,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
2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柳宗元的《马说》都是借物说理。
B.俄罗斯文学群星闪耀,普希金被称作“俄罗斯文学之父”,契诃夫是戏剧和短篇小说大师,屠格涅夫被列宁赞誉为“卓越的俄罗斯作家”。
C.古人用很多词指代天下,如“四海”“六合”“八荒”等。“海内存知己”中的“海内”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中的“四境”也是指天下。
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容村中人和平恬静的生活,这里“黄发”指老人,“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2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生”“旦”“丑”是中国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其中“生”是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
B.鲁迅被国人誉为“民族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藤野先生》均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古人利用圭表实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时间最短的那天定为“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定为“日长至”,又称夏至。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将之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礼记》《孟子》合称为“四书”。
3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以此推断,衡阳应在衡山之南。
B.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命名。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
C.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其作品有《飞鸟集》《园丁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乐府诗集》是一部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木兰诗》《十五从军征》均出自这部诗集。
专题二 文学文化常识
1.(3分)D 【解题思路】 A项,“笳”是乐器名;B项,“檀板”是乐器名;C项,“箜篌”是乐器名。故答案选D。
2.(3分)A 【解题思路】 A项,河北梆子不属于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应改为评剧。
3.(3分)A 【解题思路】 A项,“揖”是拱手行礼。
4.(4分)白 樽(每空2分)
5.(3分)B 【解题思路】 B项,《阳关三叠》的歌词是根据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写而成的。因歌词要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为《阳关三叠》。
6.(3分)D 【解题思路】 D项,表述有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漂浮的绿色泡沫,称为“绿蚁”,后借以指新出的酒。故“绿蚁”并非指绿色的酒。
7.(2分)20(二十) 期颐(每空1分)
8.(2分)垂髫 总角(每空1分)
9.(3分)C 【解题思路】 C项,“髯”指两腮的胡子,故“多髯”不是指代年龄或年龄段的词语。
10.(3分)D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80后”的提示,可知这位“爸爸”即将40岁。“而立”指30岁,“耳顺”指60岁,“花甲”指60岁,“不惑”指40岁。故答案选D。
11.(3分)B 【解题思路】 B项,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被称为豆蔻年华。
12.(3分)C 【解题思路】 A项,“舍妹”是谦辞;B项,“贤弟”是敬辞;D项,“拜读”是敬辞。故答案选C。
13.(3分)B 【解题思路】 B项,“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称对方的父亲应用“令尊”。
14.(3分)D 【解题思路】 D项,“惠赠”是敬辞,送东西给别人应用谦辞。
15.(3分)A 【解题思路】 A项,“惠顾”指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用在该语境中,得体。B项,“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这里用来称自己的到来,不合适;C项,“家父”,谦称,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这里用来称呼对方的父亲,不合适;D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这里用来称别人的家,不合适。故答案选A。
16.(3分)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项,表述有误,“吃汤圆”“观花灯”是元宵节的习俗。
17.(3分)B 【解题思路】 B项,“遍插艾草”表述有误,重阳节的习俗是“插茱萸”。
18.(3分)C 【解题思路】 A项,八月十五吃的应是“月饼”;B项,八月十五喝的应是“桂花酒”;D项,中秋节与亲人团聚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19.(4分)(1)① (2)④ (3)③ (4)②(4分。每空1分)
20.(3分)D 【解题思路】 诗中“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等描写的画面符合霜降的节气特点。
21.(3分)C 【解题思路】 由第①副对联中“春雷动”“虫醒”“二月”等词语可知,对应的节气是“惊蛰”;由第②副对联,“昼夜等长”可知,对应的节气有两个,一个是春分,一个是秋分,再根据“新柳皆来扭绿腰”可以判断该对联所写季节为春季,故对应的节气应为“春分”。答案选C。
22.(3分)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不是志怪小说集。
23.(3分)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项,考生结合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不难想到“瀚海”指的是沙漠,而不是大海。
24.(3分)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掌握。杨志丢了生辰纲的主要原因是其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丢掉了生辰纲。故A项说法有误。
25.(3分)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B项,《史记》采用的是纪传体的史书体例。
26.(3分)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项,“高龄”是敬辞而非谦辞。C项,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选项中“每一首的颈联和尾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仗句”表述有误。D项,《范进中举》的作者是吴敬梓,不是吴承恩。
27.C(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人从这一日起,三天不生火做饭,禁烟火,只吃冷食,故“禁食”不是清明节的习俗;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
28.(3分)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A项,《爱莲说》是借物抒情,《马说》的作者是韩愈。
29.(3分)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知识。A项,“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B项,《故乡》出自小说集《呐喊》。D项,宋代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不包括《礼记》。
30.(3分)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普希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