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15: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新课标:通过了解两晋时期政权的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历史特点,及对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及掌握西晋建立及统一全国的相关史实;运用史料文献,图片及视频,了解西晋发生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历史想象能力。(史料实证)
2、了解西晋的兴与亡的历程;了解八王之乱的影响及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时空观念)
3、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能从图片及视频中获得有效信息、能力和史料运用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5、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培养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史料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阅读文言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过语言关,适当渗透阅读史料的方法,然后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但自控力较差,容易开小差。教师应利用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图片,史料等,通过层层设计,制造浓厚的历史探究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难点: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中哪一国最有条件完成统一??肯定是魏国。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超过吴和蜀。但是在三国的角逐竞争中,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完成统一。
曹魏建立后的北方政局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可是统一全国的却是西晋!魏是如何灭亡的呢?为什么魏灭不到50年后,北方相继建立十几个各民族政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完成统一呢?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魏为什么先灭蜀呢 这是因为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也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为什么西晋能够实现统一呢?
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西晋统一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那么,西晋的统一是不是就一直维持下去了呢?
展示时间轴:
从司马炎称帝到西晋灭亡,仅仅过去了50年。如果从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开始算,西晋更是只有 36 年。艰难统一的西晋王朝,为何如何短暂?我们一起从三个方面去探究这个问题:西晋当时出现什么社会风气?统治阶级内部存在什么矛盾?统治阶级外部出现什么危机?
(1)西晋的社会风气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西晋的社会风气,就能大概的了解到西晋的统治了。
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些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些大地主、大贵族治国上往往缺乏雄才大略,而多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朝野上下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花样翻新地找刺激寻开心。我们来读一个《资治通鉴》上记载的故事:
材料:(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这个“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西晋的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糜烂腐化。
我们再看看西晋人鲁褒怎么说:
材料: 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讽刺道:“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拨,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钱神论》更是一针见血指出这是一个唯利是图,享乐盛行的社会。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西晋的内部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展示“八王之乱图”
展示材料: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提问:阅读课文和地图,思考:八王从何而来?类似情境历史上可曾有过?结果如何?
回答:八王由于晋武帝认为曹魏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同姓诸王,因此大封诸侯王。类似的分封制曾在周朝、西汉出现;结果都出现了诸侯割据,威胁中央集权的局面。
教师讲述: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八王混战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提问:八王之乱主要在哪里发生?历时多久?它带来了什么影响?
回答: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持续了 16 年;导致西晋衰落,民不聊生,并引发了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教师小结:让学生明白分封制导致国家内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统治阶级外部的危机
展示材料:
西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
——《后汉书·西羌传》匈奴右贤王刘宣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奴役内迁民族,激起强烈反抗,最终,316 年西晋为匈奴所灭。
教师小结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1、社会风气扭曲:奢侈腐败,晋惠帝昏庸无能;2、统治集团内部:八王之乱,制度缺陷;3、统治阶级外部:奴役内迁少数民族,后者起兵反晋。
西晋266年建立;280年完成统一。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引起各族人民反抗,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西晋。从统一到灭亡仅有36年?
西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个短命的王朝?
(1)统治集团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
(2)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八王之乱);
(3)内迁民族趁内乱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优美的北朝民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无垠的草原游牧画卷,这首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这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写照。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南迁。他们迁徙的路线有三条(1)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2)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问题探究:为何北方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会不断内迁?展示中国近五千年的气温变迁图
提问:请注意图上红色标记的地方,出现什么情况?结合刚才的《敕勒歌》,你觉得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回答:东汉到西晋,中国气温急剧下降,这导致北方草原面积的萎缩,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只能内迁至气候相对温暖的中原流域。
(设计意图:人类活动时刻受到气候、地理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因此历史发展当然会受到客观时代条件的制约。离开客观时空条件谈历史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叫唯物史观。此外,我们应该历史的考虑问题。)
【教学过渡】提问:除此之外,少数民族的内迁还有其他原因吗?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不得不大举南迁,寻找生存之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
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却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材料: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一书中,专门针对东汉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作过专门的论述:“这些游牧民族离开了草原……必须服从两种外力:一个是推力,一个是拉力。他有时被推出了草原,因为干旱的过程加剧了……无法再在他的原有地点生活下去;而此外,他偶尔也被拉出了草原,因为某些在邻近地区的定居社会里出现了真空,因此产生了吸力。”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回答:汤恩比的意思是:少数民族内迁,既受到推力,即气温下降,草原面积缩小的客观条件影响;也受到了拉力,即汉族政权的招引和强制;中原人口南迁,土地肥沃,人口稀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用前面掌握的史料来解释汤恩比的观点的。这体现了历史学习讲究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特点。要有意识运用所掌握的史料来作证。)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氐族的贵族深受汉族文明的影响,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提问:假如,你是内迁的少数民族百姓,你现在来到了陌生的中原地区,你会怎么办?
展示材料:课文课后活动: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回答:少数民族在积极融入中原汉文化。
展示材料:课文相关史事: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展示图片:少数民族坐具图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汉胡两者互相学习相互影响。
提问:这段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回答: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多民族互相融合产物,各民族应平等相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6 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
(设计意图:我们中华民族是汉朝以来多民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的,这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含了 56 个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复兴,一个都不能少!)
(三)、课堂总结:西晋的出现和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国家分裂局面,三国终归一统。但是,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社会很快进入混乱时期。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征伐不止。各民族在摩擦中融合,在矛盾中相互学习,同时,中华民族也在民族融合中成长、发展。
六、课堂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