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共30道,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主要阐释了工业革命的( )
A.直接原因 B.局限性
C.主要内容 D.积极作用
2.17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受到了市场需求扩大的推动
C.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D.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3.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品大为流行,有人统计,即使把当时的妇女和儿童都投入生产,传统的手工纺织工艺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英国( )
A.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严重匮乏
B.开展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C.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D.革新技术的条件已具备
4.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工业革命。这里的“技术变革”指的是( )
A.发明珍妮机
B.改良蒸汽机
C.发明电动机
D.发明内燃机
5.1765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业的产量
C.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到来
D.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
6.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蒸汽机的直接作用是( )
A.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动力
B.标志着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C.预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D.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7.有学者在讨论18世纪前后英国工厂制度时写道:“(成功的关键)在于动力,即机器和引擎。”由此可知,推动英国工厂制度确立的关键是( )
A.蒸汽机的改进
B.手工工场的衰败
C.火车、轮船的发明
D.海外的殖民掠夺
8.14克左右的煤可以运载两吨煤行驶一英里,煤就这样自己运输着自己,驶过铁轨……并雪中送炭般地给工业提供了动力。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发明是( )
A.飞梭 B.珍妮机
C.蒸汽机车 D.内燃机
9.下图是斯蒂芬森设计的交通工具,它的正式试车( )
INCLUDEPICTURE"图3.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历福建\\图3.TIF" \* MERGEFORMATINET
A.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B.促进了工厂规模的扩大
C.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
D.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10.曾有评论说:“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梭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珍妮机的出现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棉纺织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D.北美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商品市场
11.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至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詹姆士·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 )
A.珍妮机的发明
B.改良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C.火车的出现
D.内燃机的发明
12.在工业革命过程中,解决动力问题是关键。下面工业革命动力演进示意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INCLUDEPICTURE"xj-4.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历福建\\xj-4.tif" \* MERGEFORMATINET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13.造成下图所示煤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INCLUDEPICTURE"XT32.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历福建\\XT32.tif" \* MERGEFORMATINET
A.石油的开采与炼制
B.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
C.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D.资产阶级革命的推进
14.英国剧作家范妮·肯布尔曾率先感受过斯蒂芬森新机车的空前速度,认为这“比鸟儿飞得还快”。她所见证的场景出现在( )
A.石器时代 B.农耕时代
C.蒸汽时代 D.信息时代
15.18世纪初期的纽可门机耗煤量大、效率低,加大了开矿的成本。针对这些问题,瓦特改进了蒸汽机。这表明,当时的技术革新( )
A.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B.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源于英国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
D.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16.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蒸汽机的历史意义”突出表现在( )
A.导致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B.提供了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7.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是从工厂、车间而不是从大学 走到工业界来的;他们并不是穿着丝绸,满身荣誉,而是身着粗布衣,满身煤灰和油漆”。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A.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发明家多躬身于社会实践
C.对科学理论的探究未受重视
D.发明创造未得到社会资助
18.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反映了( )
A.科学技术引起社会变革
B.男女平等完全实现
C.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兼战士创造的,这两个人的关系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的故事。”这两个人是( )
A.荷马和苏格拉底 B.凯撒和屋大维
C.但丁和达·芬奇 D.马克思和恩格斯
20.“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论到现实”是一位学者对20世纪20年代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特点的概括。下列最能体现“由空想到科学”的是( )
A.英国宪章运动的发生
B.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1.1848年,在伦敦出版的一份宣言成为“所有国家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该宣言( )
A.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
B.促进了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22.马克思的一生与工人运动息息相关。他和恩格斯一起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及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批判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 )
A.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成果
B.是各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
C.是在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
D.是对所有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
23.某文献写道:“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此处“掘墓人”是指( )
A.庄园农奴 B.市民阶层
C.黑人奴隶 D.无产阶级
24.它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在“它”的指导下( )
A.现代工厂制度得以逐渐推广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D.北美人民赢得真正独立
25.《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可见,《共产党宣言》主张( )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参与国家的管理
C.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D.发展社会生产力
26.某国际组织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该“国际组织”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联合国
C.巴黎公社 D.第一国际
27.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近现代史上首次对此进行尝试的是( )
A.成立国际工人协会
B.美国独立战争
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D.法国巴黎公社
28.巴黎公社成立后,“铲除了工人夜工制度,废除了带有剥削性质的职业介绍所,封闭了私人用工的剥削当铺,取缔了雇主无故对工人罚款以降低无产阶级劳动者工资的不良现象”。这说明,巴黎公社( )
A.注意防止工作人员失职
B.强化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C.关注无产阶级切身利益
D.着力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29.下表内容体现的主题是( )
1871年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1917年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1949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A.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B.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C.资本主义制度没落
D.共产主义运动完成
3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批判吸收了前人的思想精华
B.是马克思独立完成的著作
C.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理论著作
D.推动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取得明显的进步;到了19世纪,就更为如火如荼;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它已经传到了世界各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第一架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769年,瓦特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并不断进行改进,被应用到很多新的领域——在所有近代史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愿景。
——摘编自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第一架珍妮机发明的时间。(2分)
(2)小历同学认为,工业革命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愿景。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表
年份 农业所占比例 工业所占比例
1770年 40% 16%
1821年 24% 31%
材料二
INCLUDEPICTURE"XT33.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历福建\\XT33.tif" \* MERGEFORMATINET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造成这一变化的动力。列举一例使用该动力的交通工具。(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示意图中革命理论的创立者。列举一例该理论指导下的革命实践活动。(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内在的联系。(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INCLUDEPICTURE"XT34.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历福建\\XT34.tif" \* MERGEFORMATINET
图一 英国农业、工业比重的变化
INCLUDEPICTURE"XT35.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历福建\\XT35.tif" \* MERGEFORMATINET
图二 英国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
材料三 早期的工厂基本上都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瓦特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从此,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有些工厂甚至雇用1000多工人。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四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1832年3月,一种烈性传染病霍乱遍及英国;1848—1849年,霍乱在英国再次兴起。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3分)
(2)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数据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蒸汽机的发明与这种变化之间的联系。(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
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 法国出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
1787年 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
1789年 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说明《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2分)
(2)阅读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再运用其他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一、1.A 2.B 3.B 4.A 5.D 6.A 7.A 8.C
9.A 10.C 11.B 12.A 13.C 14.C 15.A 16.C
17.B 18.A 19.D 20.D 21.C 22.C 23.D
24.C 25.A 26.D 27.D 28.C 29.B 30.C
二、31.(1)18世纪60年代。(2分)
(2)示例一:同意。
理由:珍妮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因此,工业革命为人类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愿景。(4分)
示例二:不同意。
理由: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以及贫富分化加剧等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工业革命应该历史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4分)
32. (1)趋势: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
动力:蒸汽机。交通工具:火车(蒸汽机车)(答汽船也可)。(4分)
(2)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只回答一个不得分)
革命实践: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写出其中一个即可)(4分)
(3)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产生变化;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工人运动兴起,新的革命理论也随之诞生。(4分)
33. (1)市场、资金、劳动力。(3分)
(2)变化趋势: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关系: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最终促使工业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增加。(或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机器大生产的出现;蒸汽机的发明为现代工厂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5分)
(3)积极: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消极:造成了环境污染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4分)
34. (1)19世纪40年代。(2分)
(2)示例:历史事件1:欧洲文艺复兴
历史事件2:法国出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
观点:先进思想的传播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论述: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不断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8世纪,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和深入发展,也为欧美其他国家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先进思想指导社会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并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8分)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