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新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
1.通过线索梳理等方式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对江南地区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通过祖逖北伐的相关故事,感悟祖逖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以古鉴今,联系今天合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用江南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育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接触历史学习只有半学期,历史学习方法的经验不足,因此对历史基础知识储备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但学生的好奇心强,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容易激发学习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利用现有的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材料,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本课内容来看,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以及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较为陌生。而本课涉及的政权更替时间跨度大、政治背景较复杂,涉及到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等激励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同时,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说我们中华大地哪里好,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江南好”,并且他有诗为证,请同学们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那么老师不禁要问,何处是江南呢?“江南”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现在广义上是指长江之南,一般多指长江南岸区域,古人又称江东或江左。据《史记》记载,汉代时的江南地广人稀,人少且贫穷,但是到了南朝时的宋,江南地区已是富饶之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江南地区的“变”来展开。
(设计意图:以江南之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江南变化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东晋的兴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东晋的第一代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字景文,为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用王导之谋,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他在王导、王敦兄弟(琅邪王氏)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始得在江南立足。
我们来读几则材料:
材料一:东晋时期“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候,身未离裙褓,业被冠戴。” ——《鸿苞节录》
材料二: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 ——《世说新语·宠礼第二十二》
材料三:主要的四大士族:山东琅邪王氏、河南陈郡谢氏、河南颍川庾氏、安徽谯国桓氏。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贵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这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由来。
作为一国之君,却要与手下大臣同坐受贺,说明了司马氏势力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了。
虽然“王与马,共天下”,但王氏却不能篡权夺位,说明了王氏势力虽大却不是独大,这是几个大族势力相互制衡的结果。
【教学过渡】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沦丧于胡人之手,爱国将领每每以收复北方为己任,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祖逖,请同学们讲一讲祖逖的故事。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结果如何?
公元4世纪初,匈奴等种族铁骑南下,占领了整个黄河流域。那时晋朝内部一些官僚们仍旧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坚持北伐,主张收复失地。朝廷虽同意他北伐,但只给他千人用粮和三千匹布做军需,军士要他自己招募。祖逖慷慨激昂:“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晋元帝时,祖逖在南方任豫州刺史,北渡长江讨伐匈奴贵族。虽然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东晋统治者腐朽软弱,醉生梦死,朝廷对北伐将领又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祖逖也忧愤而死。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本目主要阐述东晋的兴亡。通过图片和史料,使学生明白东晋政治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意图一统天下。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教学过渡】:东晋的灭亡,使得南朝的几个政权先后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朝代。
目标导学二、南朝的政治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又相继经历了齐、梁、陈等王朝,总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文帝、宋武帝在位 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 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我们来看南朝四个朝代的疆域图。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虽然南朝的四个政权各自存在都只有几十年,但作为汉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它们为汉族文化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扬州等大城市,促进了南方工商业的发展。所以,南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地图的展示,培养学生观察与读图的能力。)
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以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至。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这块画像砖反映了南朝时期社会经济萧条的现象。由于南朝长期动乱,经济萧条,政府很难保证有充足的蓄养马匹的经费,民间养马又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安定而急剧减少,因此,原来主要用于耕作的牛则承担了交通运输的重任。南朝牛车画像砖是后世研究南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解了南朝政权的发展。通过材料展示和简单介绍,使学生对南朝的政治有简单的了解。)
目标导学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小组合作】江南地区开放的原因与表现、影响
我们来看这两段材料:
展示材料:
材料1:
材料2: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3: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游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的补充和问题引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遥远的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PPT展示 :根据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1:江南地区古代森林、沼泽广泛分布,具备了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当时全国的平均气温稍有下降,昔日江南炎热卑湿的自然条件略有改变,人口自然繁殖的环境比较适宜。
——许辉、蒋福亚主编《六朝经济史》
材料2:(南朝宋)......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宋书》记载“(南方)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
——《宋书》
材料3:据谭其骧统计,晋室南迁的人口多达九十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中原人民把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江南,迅速改变了江南“火耕水耨”的落后面貌,这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上)》
材料4: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han四声,平整土地,准备耕种)地”。
——《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学生活动 :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材料,概括出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并从中找出,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即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作为史料的支撑,能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对史料进行解析的过程,也是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进行历史解释、培养论从史出能力的过程。)
教师活动 :补充材料,江南地区的开发能完全归功于南迁的汉人吗?
这一时期,大量(南方)少数民族人民移居平川,补充了平原劳动力的不足,并逐步与汉族人民相融合。他们和汉族人民一起,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
——许辉、蒋福亚主编《六朝经济史》
学生活动 :积极参与回答,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离不开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的补充,让学生拓宽视野,对历史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并思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江南经济的开发表现在
农业方面: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水稻的育秧移植、稻麦间作等等。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PPT展示图片:
手工业方面: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显著发展。
(1)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出现了灌钢法。
(2)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烧制)青瓷是南北朝时期瓷器的主流,这件瓷器高大厚重,造型犹如橄榄,线条优美,代表了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南朝青瓷莲花尊的出现,不仅说明了佛教在南北朝非常流行,同时也说明了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方面:
PPT展示图片和材料: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教师: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南方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当时,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北市、盐市、苑市等以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出现许多小市,小市也就是草市,是一种因商业发展自然兴起的交易市场。非官方的草市的出现也是南方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解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史料和图片,从不同角度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关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则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注意阐述,配以相关图片,加强学生对本目的理解。)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里我们要区分“经济中心”与“经济重心”
“中心”涉及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讲首都在哪儿,就在哪儿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统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分裂时期,则可能有多个中心。
“经济重心”则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
通过观察图片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得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 :作为本课的一个重难点问题,通过恰当的史料的呈现,能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感知。通过图示类材料的呈现,能够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地影响,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效果。)
教师讲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1.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培养人才。
【鉴往知来】
知古鉴今,请同学们参照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请你为安徽合肥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1、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引进高科技人才
4、发展科技,引进先进技术。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一节历史课,最重要的德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感。联系实际让学生根据所学经验为家乡合肥的发展献计献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家国责任感和参与感,切实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政权分立、相对动荡的时期。然而,就在这样的分立和动荡之中,南方经济得到了初步开发,开启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六、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