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社戏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点)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3.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素养)
题目解读
旧时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按照我国的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人们以演戏的形式进行祭祀,那时演的戏就称为“社戏”。课题概括了记叙的主要内容。
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2)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3) 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然而《社戏》是《呐喊》里面最柔软的一篇文章,许是因为儿时的记忆太过美好,以至于成为了鲁迅一生中暂时停靠的港湾。
背景资料
归 省( ) 行 家( )
不 惮( ) 絮 叨( )
怠 慢( ) 撺 掇( )
凫 水( ) 潺 潺( )
蕴 藻( ) 家 眷( )
皎 洁( ) 漂 渺( )
纠 葛( )
xǐng
dàn
dài
fú
juàn
miǎo
háng
xù
cuān
chán
yùn
jiǎo
gé
字词读音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了几件事?
①平桥概况;②伙伴游玩;③无船出行;④夏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停船吃豆;⑦深夜返回;⑧再谈吃豆。
社
戏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
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1、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享受与乡间玩伴游玩的快乐。
课文精读
叫不到船
八叔的航
船回来了
外祖母和母
亲不同意
双喜写包票,小伙
伴们集体争取
由于各种原因,戏
的内容不甚满意
返回时,小伙伴们“偷”罗汉豆煮了吃,尽兴而归
课文精读
2、第二部分去看社戏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课文精读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4.在课文第11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想象
(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
(戏台、渔火)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阅读17-21段。讨论:1.“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不好看
直接描写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
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侧面描写)
3、课文以“社戏”为题,为什么直接描写看戏的文字很少,而看戏前后的内容却用了很多笔墨?
“社戏”本身不是课文最主要的描述对象,仅是贯穿全文情节的外在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描写看戏的过程来反映农村的淳朴民风,赞美农民及农家少年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品质。可以说,看戏的内容与课文主旨无关,所以直接描写看戏的文字很少
4.“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情节?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5.简要概括双喜的性格?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厌倦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6.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课堂小结
课文用第一人称叙写“我”幼年时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我”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