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I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 (马季)
最近,有关部门对网络文学进行盘点,获得以下共识:一是代际缩短引发的写作方式的变化。早期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虽然存在观念差异,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仍然趋同,但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网络写手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模式,写作方式也相应产生较大变化。二是已经形成“集体写作”的话语特征。网络写作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形成了读写之间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以及人生经验交流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在此基础上,网络文学的平民化互动模式产生巨大能量,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三是网络写作通过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通过对网络写作特征与网络作品文本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传统文学相比较,我们还可以对它的现实意义做出如下判断:其一,网络文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二,网络文学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和阅读方式产生变革,及其全民参与的形式,对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其三,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更具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网络作品—电子收费—书籍—电视剧本—漫画和动画—网络游戏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其四,传统文学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而网络文学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也是新一代作家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做出的自然反应,比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这类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同时,对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写作是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使文学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严重问题,耗散了文学写作的精神价值。从作品内容和写作形式,网络文学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十分明显,导致网络创作主体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距离。
网络写作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这个原动力其实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之一,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力量之源。陈建功认为,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纸媒文学瞠乎其后,这种传播能力将使它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任何轻视或忽视其巨大能量的行为,将造成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失误。
1.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改变了以往“你写我读”的平民化书写方式,形成了精英化互动模式。
B.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观念,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产生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习惯。
C.网络文学解放了作者的发表权、出版权,但其庸俗化、快餐化倾向也十分明显。
D.网络文学比纸媒文学更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一定会成为未来民族审美的导引者。
2.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导致书写方式和阅读方式产生重要变革。
B.作为新的文化产业链的开端产品,比传统文学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
C.网络文学全民参与的形式和思想深度被削平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D.虽然不够成熟,但具有实验意义,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的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读写磨合,海量更新,迅速淘汰的结果。
B.网络文学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具有很明显的现实意义,但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不存在差距。
C.网络文学关注现实生活,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军事幻想小说等等。
D.网络文学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但具有发展的原动力、超强的传播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
B.赐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C.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D.卒全其城 全:保全
7.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4分)
②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2分)
(2)请用“/”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4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汉?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8.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4分)答:? ?
9.这首诗写景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
10、.名句默写。(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 ,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 此时无声胜有声。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5.此情可待成追忆? 。
6.《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 。
三.文学作品阅读(24分)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1.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4分)
12.老船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一种理解,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堤沙 (dī) 崔嵬(guǐ) 钿头 (diàn) 纶巾(guān)
B、猿猱 (náo) 巉岩 (chán) 飞湍(tuān) 逡巡(qūn)
C、搵泪(wèn) 喧豗(zhuó) 渚清 (zhǔ) 贾人 (gǔ)
D、罗绮(yǐ) 霓裳 (ní) 咨嗟 (zī) 嘲哳(zhā)
16.下列词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俨然 迷罔 炮络 飞端瀑流争喧豗
B.放诞 骐骥 巉岩 巫山巫峡气潇森
C.驯熟 伶俐 踌躇 间关莺语花底滑
D.潦倒 杜撰 寒喧 空闻虎旅传霄柝
17、下列各句中划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中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 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队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彼得堡接近北极圈,由于每天晚上十二点钟太阳还在天上,使我们每天在那里游览时间都能增加好几个小时。
B.就菲美“肩并肩”联合军演而言,菲方大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搅动南海局势,提升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恐怕是美菲双方的契合点。
C.“毒胶囊”再次引发公众恐慌,致使某些人不恰当地服用药物;对此有关部门应及时公开处理结果.尽快消除公众服用胶囊的顾虑和影响。
D.凤凰网读书频道是一个特殊的读书平台。它不仅传播知识,还应在人文精神上有影响力,引领读者找寻思想养料,分享不同的文化。
19.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对联。(4分)
①上联:七尺小屋,承载父母殷切希望
②上联:杂志报纸,文理能通天地外
选择 ,下联为
20、祖国的名山胜水,一直是哲人、诗人歌咏的对象。阅读例句,根据情境,仿写两个含有描写名山胜水的诗句的句子。(8分) 示例:搏击长江,毛泽东挥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搏击风浪的伟大气魄和襟怀。 (1)
(2)
21、作文(60分)
这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电话、电视、伊妹儿让我们虽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但生活在快节奏的今天的我们,虽然不懈地追求,却总觉有几分失落。如何才能找回我们的本真,找回我们的……
请以“呼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8、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4分)
9、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4分)
10、1、枯松倒挂倚绝壁??2、无边落木萧萧下??3、别有幽愁暗恨生
?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只是当时已惘然??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1、答:小时候初识“好望角”,想去看看,但战争使他梦想破灭;(2)努力学习,希望出国,但政治运动使他梦想破灭;(3)儿子在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但意外失踪使他梦想破灭;(4)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就是“好望角”。(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答:(1)老船夫是个有追求的人。他遭遇战乱、失学,后来又丧子、丧妻,历经磨难,但始终抱有理想和追求,行军途中他怀揣地图册,不时摸一摸。(2)老船夫是个开朗豁达的人。小说中他爽朗的笑声,饱经风霜后的顿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等表现出他的开朗和豁达。(3)老船夫是一个坚毅质朴的人。他矫健、硬朗的身手,诉说自己坎坷经历的平静,夕阳下的人物特写,无不显示他的刚毅、质朴。(每条2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分析1分)
13、答:(1)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 (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 (3)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 (4)暗示时间的推移。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每条2分。“作用”1分,“举例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
14、答:小说主题有:(1)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刚性、韧性的人格美。(2)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3)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主题4分,理由4分。理由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命运、人物言行等来阐述)
铜陵市第五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
选择题(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18
答案
非选择题(120分)
7.(1)、翻译:
翻译: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8、答:? ?
9答:? ?
10.(1) (2)
(3) (4)
(5) (6)
11、答:
12、答:
13、答:
14、答:
19、
20、
? 。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