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15:4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新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
1.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分析问题只是浮于表面,认识深度不够。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基础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
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视频《敕勒歌》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回忆起小学时背过的诗歌《敕勒歌》,能更好的融入今天的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短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人情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其中由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汉族建立的东晋形成对峙。为了灭亡东晋,统一全国,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南下,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下面由同桌两人轮流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学生活动】
同桌两人轮流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从背景、时间、双方、结果、特点、影响等方面),涉及哪些成语典故?
1、背景:
4世纪后期,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前期的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2、淝水之战:
时间: 公元383年
双方: 东晋(8万)VS前秦(80万)
经过: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长安南下,企图一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队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军被打败了!”前秦顿时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进攻,打败前秦军队。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败将讨回北方。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教师引导】出示三则关于成语典故: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指挥者心态的变化来分析前秦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指挥者的骄傲轻敌。
【学生活动】学生看材料说出三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再由三个成语分析前秦指挥者心态的变化。
(同位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的成果:如:前秦苻坚骄傲自大(投鞭断流)、军心不齐(强征、风声鹤唳)、指挥不当(后退)。由骄傲自大到害怕恐惧。骄傲轻敌是失败的一个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课文中关于战争的三个细节描述,逐步意识到前秦军队是无意愿、无斗志、无民族认同感的一支军队,进而认识到民族交融不充分,没有获得各族人民的支持是前秦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本目主要阐述淝水之战。通过图片和史料,使学生明白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教学过渡】前秦的失败,让我们认识到民族不团结,不消除隔阂只靠政治和军事强力维持的北方统一是不稳固的,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各民族杂居相处,民族交融的步伐在前进,这时候我们学习的第二位主人公登场了,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向着统一迈进。他就是----北魏孝文帝。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政权的建立
材料: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拓拔氏对西晋王朝来说,可谓大大地忠臣,在匈奴人、羯人挑起反旗,威胁西晋的时候,鲜卑拓跋坚定地站在汉族皇室一边,帮助西晋抵抗凶残的游牧民族,因此,拓拔家族的首领被西晋封为代王。从诞生之日,代国周围强敌环伺,终究没有逃过被灭国的命运。公元376年,前秦大军兵临城下,代国灭亡。
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以前被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
386年,拓跋珪也趁机恢复了代国。改国号为魏。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2、改革背景:
材料: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意思是每当北魏军队作战时,都先将汉人驱逐在前,让汉人充当肉盾,消耗敌军,而骑兵则在后面不断督促驱赶步兵,很多汉人都被鲜卑骑兵活活踩死,足以看出北魏视汉人如草芥,是随时可以牺牲凌虐的对象。北魏初期对于汉人的歧视,也体现在文化上,鲜卑贵族严禁族人学习汉人文化,比如鲜卑贵族贺狄卡,就因为着装颇似汉服而被北魏皇帝怀疑学习汉文化,下令将其斩首。
北魏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起义像星星之火一样无法扑灭。
北魏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材料: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
3、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教师出示两则材料,提问:
1、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北魏改革的首要措施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活动】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1).孝文帝改革的首要措施:迁都洛阳
2).根据材料一从自然环境分析迁都的原因:迁都洛阳,原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北,缺乏资源,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3).根据材料二从社会环境分析迁都的原因:洛阳是中原统治中心,繁华,利于统治。目的是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合作探究】同桌两人合作探究: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材料:1: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材料2:
材料3:
原姓 现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贺兰 贺
贺楼 楼
尉迟 尉
材料4: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5: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选自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分析材料一至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则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
材料1: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材料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材料3:改鲜卑姓为汉姓
材料4: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材料5:学习汉人的政治制度。
【难点突破】想一想:联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1)、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2)、血缘的交融,胡汉通婚,可以赢得汉人的信任爱戴,两族在不断的通婚之中逐渐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坚如磐石
(通过“目标导学”的引领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培养自学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围绕目标追求、探索新知。)
3、阅读材料一和二,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其统治。
目标导学三:北方民族大交融。
1、民族交融的趋势:
1)生产、生活方面(经济):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
PPT出示材料:隋唐两朝皇室均属于汉胡混血统。隋唐建国者杨(坚)、李渊二氏是鲜卑化汉人,其母妻为汉化屠各人或鲜卑人……唐开国之君高祖及贞观、开元盛世之主太宗、玄宗三人,皆为汉族与屠各、鲜卑族婚配的混血儿。
——朱大渭《中古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国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
材料: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归纳】
北方各民族在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大交融的高潮。
(设计意图:教师在“精讲精导”时,借助课件,创设历史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开展史料研习、兼顾跨学科学习(地理、政治)。整个环节只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以及讲重点、讲难点;不讲学生已经懂的、能学懂的知识点。)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材料一和二,归纳总结出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就保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了自己,归为泥土,化为养分,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中国民族报》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预设答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图明史,引导学生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合作探究】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开发江南:西晋末年至南朝,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的耕地,牛耕普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北方各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族人民也学会了畜牧业生产技术,为民族融合奠定了社会基础。
少数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趋于安定,北方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江南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和恢复,又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提供了条件。
六、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分裂、政权分立、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史实。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七、课堂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