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自古以来,洛阳墨客云集,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请问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有
①西周 ②东汉 ③曹魏 ④ 西晋 ⑤ 北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2022·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在公元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汉 B.前秦 C.西晋 D.北魏
3.(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与一场战 争有关。这场战争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4.(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淝水之战同下列哪几次战役具有相似特点( )
①长平之战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措施( )
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实现了北方再次统一
6.(2022·安徽·七年级单元测试)“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材料中厦门中学生助手评述的历史人物是( )
A.西汉刘彻 B.北魏元宏 C.唐朝李世民 D.北宋赵匡胤
7.(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8.(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
9.(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下面为我国古代某历史阶段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①政权的建立者所属的民族是
A.氐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女真族
10.(2022·安徽·七年级单元测试)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11.(2022·江西鹰潭·七年级期末)成语“草木皆兵”来自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①前秦军队人数少处于劣势②前秦士兵不愿为苻坚卖命③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④东晋用火攻战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说法中,最符合①所代表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分裂割据与短暂统一
13.(2022·江苏南通·一模)孝文帝下诏: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举措
A.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 B.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C.缓解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14.(2022·广东·模拟预测)下图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这幅浮雕可直接用于研究( )
A.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 B.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D.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
15.(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有关花木兰所属民族,大多认为是鲜卑族,理由是诗作显示出的尚武精神及兵制更契合少数民族,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议,因为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对国家忠义、对父母孝道的汉族儒家观念,这种分歧表明南北朝时期( )
A.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仍然较大 B.只显露出单向的少数民族汉化的现象
C.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D.北方民族交融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层次
16.(2022·安徽·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民族交融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畜牧业发展 D.古代战争频繁
17.(2022·安徽·模拟预测)“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古代礼乐制度保持不变 B.中原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C.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 D.西域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18.(2022·湖北随州·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华夏之形成】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文化之交流】
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民族之交融】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中华之复兴】
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素养点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历史解释
1.(2021·江苏徐州市·七年级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素养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意义——史料实证
2.(2021·广东云浮市·七年级期末)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自古以来,洛阳墨客云集,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请问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有
①西周 ②东汉 ③曹魏 ④ 西晋 ⑤ 北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②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③220年曹操二者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④266年司马炎纂夺皇位,以洛阳为都,建立西晋;⑤公元4世纪,我国东北的鲜卑族建立北魏,后来逐渐统一黄河流域,后迁都洛阳,因此②③④⑤都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C项正确;①西周的都城是镐京,排除含义①的ABD项。故选C项。
2.(2022·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在公元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汉 B.前秦 C.西晋 D.北魏
【答案】D
【详解】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D项正确;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排除A项;4世纪末,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排除B项;西晋存在的时间是280-31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与一场战 争有关。这场战争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383年,苻坚不顾反对,率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A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排除B项;八王之乱 晋武帝的儿子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淝水之战同下列哪几次战役具有相似特点( )
①长平之战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选项中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②③④符合题意;长平之战不属于以少胜多战役,①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措施( )
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B.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实现了北方再次统一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吐德王,故为拓跋氏”可知,体现了北魏孝文帝通过改姓的措施学习汉文化的现象,这有利于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通过实行均田制,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而不是材料所述措施,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该措施不能加速北方人民的南迁,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通过改姓的措施学习汉文化的现象,这有利于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而不是对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安徽·七年级单元测试)“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材料中厦门中学生助手评述的历史人物是( )
A.西汉刘彻 B.北魏元宏 C.唐朝李世民 D.北宋赵匡胤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内容“去夷即华,易姓建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拓跋改为汉姓元,即元宏)进行改革,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B项正确;西汉刘彻是汉武大帝,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A项;唐朝李世民即唐太宗,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C项;北宋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答案】A
【详解】“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民族交融趋势,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沿袭了鲜卑习俗,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实现南北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2·全国·七年级单元测试)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穿汉族的衣服,汉族使用少数民族的日常用具,汉族学习食用少数民族的食品,互相学习,这是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民族关系,不是中外关系、国家统一、经济情况,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末)下面为我国古代某历史阶段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①政权的建立者所属的民族是
A.氐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女真族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①是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C正确;氐族、匈奴和女真族都没有在这一时期统一北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2022·安徽·七年级单元测试)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B.是否要迁都 C.怎样加强王室权威 D.如何统一全国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接受先进的文化”可得出,作者认为北魏在中原建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持拓跋氏旧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还是学习先进文化,进行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中原建立后,由于鲜卑族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各族人民困难重重,故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故A项正确;BCD项的信息都没有在题干信息里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
11.(2022·江西鹰潭·七年级期末)成语“草木皆兵”来自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①前秦军队人数少处于劣势②前秦士兵不愿为苻坚卖命③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④东晋用火攻战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详解】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而东晋上下团结对敌,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故“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前秦内部不团结;前秦统治者骄傲自满;指挥失误;东晋团结对敌。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前秦军队人数并不处于劣势,①错误。东晋并没有用火攻战术。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说法中,最符合①所代表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分裂割据与短暂统一
【答案】C
【详解】依据年代尺表,①下方为淝水之战,据此可知其代表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课本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项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发生在先秦时期,A项不合题意;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不合题意;分裂割据与短暂统一是三国两晋时期,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3.(2022·江苏南通·一模)孝文帝下诏: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这一举措
A.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 B.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C.缓解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D.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答案】C
【详解】题干“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的代州)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的大意是:拓跋氏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孝文帝推行的改汉姓等汉化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孝文帝改革有效缓解了民族隔阂,对北方民族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C项正确;沟通了胡汉之间的婚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在题干措施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2·广东·模拟预测)下图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这幅浮雕可直接用于研究( )
A.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 B.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D.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装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服饰发生了变化是鲜卑族人流行穿汉服,这种变化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切相关,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穿汉服、还有改汉姓、说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北魏时期经济的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的内容,排除ABC。故选D。
15.(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有关花木兰所属民族,大多认为是鲜卑族,理由是诗作显示出的尚武精神及兵制更契合少数民族,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议,因为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对国家忠义、对父母孝道的汉族儒家观念,这种分歧表明南北朝时期( )
A.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仍然较大 B.只显露出单向的少数民族汉化的现象
C.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D.北方民族交融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层次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有关花木兰所属民族,大多认为是鲜卑族……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异议,因为木兰代父从军体现了对国家忠义、对父母孝道的汉族儒家观念”可见在北方民歌中既有少数民族因素,又有儒家观念,这种分歧表明北方民族交融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层次,D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仍然较大,故A排除;对于花木兰的民族存在争议,并不是单项汉化能够产生的,故B排除;材料与北魏的国力无关,故C错误。
16.(2022·安徽·七年级单元测试)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民族交融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畜牧业发展 D.古代战争频繁
【答案】A
【详解】放牧是边境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采桑是南方汉人的生产活动,汉人放牧、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反映了古代民族交融,A项正确;放牧属于畜牧业,排除B项;采桑不属于畜牧业,排除C项;图片没有涉及战争频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2·安徽·模拟预测)“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古代礼乐制度保持不变 B.中原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C.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 D.西域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答案】C
【详解】根据“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可知,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清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少数民族吸收和发展,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C项正确;材料反映清乐得到不断发展,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
18.(2022·湖北随州·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华夏之形成】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文化之交流】
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民族之交融】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中华之复兴】
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答案】(1)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融合而成,意对即可)
(2)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机构:西域都护。
(3)汉化措施: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两条,意思相近即可)应该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是各民族融合形成的。意思相近即可。
(2)根据材料二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各民族。
(3)根据材料三“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史为鉴,我们应该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素养点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历史解释
1.(2021·江苏徐州市·七年级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B
【详解】根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和南北政权对峙,故排除CD项。故选B。
素养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意义——史料实证
2.(2021·广东云浮市·七年级期末)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可知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元为万物之始,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