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12:39:38

文档简介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下期3月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
A.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 私有制的逐渐产生
C. 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 D. 交换和贸易的兴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A项正确;BCD项不是前提,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观察如图,对古代文明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世界各地基本同步起源 B. 呈现文明多元发展格局
C. 文明区域之间孤立隔绝 D. 均以商品经济发达著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例外),呈现多元发展的特征,B项正确;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各地向文明过渡并不同步,排除A项;早期文明发展基本上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排除C项;大河流域基本上以农耕经济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3.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 体现自由平等 B. 体现“君权神授”
C.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 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体现的是对奴隶主阶级私有财产的保护,C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专制的工具,不可能实现自由平等,A排除;材料与“君权神授”无关,B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4. 史诗是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是( )
A. 《天方夜谭》 B. 《摩诃婆罗多》
C. 《罗摩衍那》 D. 《吉尔伽美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早在千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口耳流传,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改编成巴比伦版本流传下来,古巴比伦王国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1894年——前1595年,D项正确;《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拉伯帝国的起止时间是632年——1258年,所以《天方夜谭》不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排除A项;《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成书年代约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所以《摩诃婆罗多》不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排除B项;《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史诗,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世界古代某一地区的文明成就包括“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这一地区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古埃及文明的成就,处于尼罗河流域,A项正确;②是古代两河流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③是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④是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6.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书中记录的是
A. 埃及的法老制度 B. 印度的种姓制度
C. 雅典的民主制度 D. 西欧的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日婆罗门”“二日刹帝利”“三日吠奢”“四日戍陀罗”等信息可知,该记载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故B项正确;A、C、D三项制度同材料无关,故排除。故选B。
7. 下图是古代雅典居民结构比例图,据此判断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B. 雅典城邦的特点是寡头政治
C. 外邦人和自由民都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 D. 雅典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图片可知当时雅典人口约有 40 万,享有民主权利的自由民只有 16.8 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A项正确;寡头政治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比如古希腊斯巴达的贵族政权,而古代雅典城邦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排除B项;外邦人不享有政治权利,排除C项;雅典只有少数人享有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
8.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A.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 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 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在种植业欠发达的情况下,依赖商贸活动,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现象,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C项正确;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与“(古希腊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等不符,排除A项;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与“(古埃及人)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等不符,排除B项;世界文明的“一体”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但有一种文明却以移民方式扩大其文明影响力,这一古代文明是( )
A. 古代埃及文明 B. 古巴比伦文明
C. 古代中国文明 D. 古代希腊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有武力扩张与和平交流,而古希腊在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进行了长达两百余年影响深远的大移民运动,促进文明扩展,D项正确;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武力扩展,排除A项;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武力扩张,排除B项;古代中国文明通过商业贸易等方式进行文明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这说明大流士一世
A. 宣扬君权神授 B. 实行依法治国 C. 实行专制制度 D. 积极对外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大流士一世对于忠诚于他的人进行赏赐,对于不忠于他的人进行惩罚。他的命令都要遵行不误,这是大流士一世专权的表现,因此大流士一世实行专制制度,而非依法治国,C项正确,排除B项;大流士一世并不是在宣扬君权神授,更没有体现积极对外扩张,排除AD项。故选C项。
11. 有学者评价:亚历山大帝国任用“外人”治国,如沿袭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在军事上则用马其顿军事体系来组建陆海军,因此其是“最开化的帝国”。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A. 依赖别国的治理方式 B. 具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C. 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 D. 体现独裁专制的特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亚历山大帝国任用“外人”治国,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具有开放的特点,政治、军事根据各自情况沿袭不同的体制,体现出灵活的特点,C项正确;依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材料看不出其目的,排除B;材料主旨无独裁无关,排除D。
12. 如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Δ由地中海地区向外扩张 Δ拥有庞大的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 Δ宗教和法律对欧洲影响深远
A. 波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涉及的地域、官僚制度和法律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古代罗马相符,C项正确;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与材料中的“宗教和法律对欧洲影响深远”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 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根据字母文字的演变,下列图中空格应填入
A. 希腊字母 B. 埃及象形文字 C. 西亚楔形文字 D. 印度字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字母文字演变过程是腓尼基字母之后是希腊字母,希腊字母之后是拉丁字母,A项正确;BC不是字母文字,排除BC项;印度字母不是源于腓尼基字母,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公元前后,东汉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图1到图3为汉朝与罗马帝国文明交流的部分实物图片。据此可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A. 是全面的 B. 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C. 是单向的 D. 得益于印第安人的转运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位于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汉和罗马帝国通过新疆等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B项正确;仅有纺织品和金币不足以说明东汉和罗马帝国间的交流是全面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排除C项;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直到新航路开辟后,才建立起与亚欧大陆的联系,由印第安人转运说法完全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9世纪西欧的这一誓词反映的制度是( )
A. 种姓制度 B. 封君封臣制度 C. 教会等级制度 D. 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以土地关系为纽带,以契约关系为方式,形成封君封臣制,B项正确;种姓制度与印度有关,排除A项正确;教会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6.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是( )
A. 自给自足 B. 商品经济 C. 封君封臣 D. 市民自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可以看出,西欧封建庄园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组织,A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是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是农业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主要内容是庄园经济,庄园是农业经济组织,封君封臣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庄园,是农村组织,不是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17. 10-14世纪,英国逐渐形成了由市民自己选举官员并由城市支付薪金的城市管理制度。城市的市长、财政官司库、书记官、公共事务官等,虽然他们同王室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首先是属于城市的,而不隶属于国王,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城市服务。这主要反映了当时英国城市的重要特征是( )
A. 自治性 B. 封建性 C. 封闭性 D. 独立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逐渐形成了由市民自己选举官员并由城市支付薪金的城市管理制度。”“但他们首先是属于城市的,而不隶属于国王,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城市服务。”可得出英国的城市拥有一定的自治权,A项正确;BC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 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1161年—1216年)曾说:“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这表明
A. 基督教的人性束缚 B. 教权对王权的控制
C 教会等级制度森严 D. 宗教戒规戒律严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教皇地位和权力均高于皇帝,这说明教权对王权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权对王权的控制,不是“基督教的人性束缚”,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制度森严”,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宗教戒规戒律严酷”,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主持编纂该法典的是
A. 亚历山大 B. 查士丁尼 C. 凯撒 D. 屋大维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主持者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B项正确;亚历山大不是罗马的,排除A项;凯撒没有制定《民法大全》,排除C项;屋大维也没有支持该法典,排除D项。故选B项。
20. 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 )
A. 其文明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B. 深受伊斯兰宗教的影响
C. 继承并创新了拜占庭文化 D. 与拜占庭历史传统相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的建筑、造型艺术、国徽都受拜占庭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继承并创新了拜占庭文化,C项正确;材料中俄罗斯文化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不能仅从兴起时间来判断,其它文明也有晚于拜占庭文明的,排除A项;俄罗斯主要受东正教的影响,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源于罗马帝国,俄罗斯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但历史传统并不一样,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奥斯曼帝国时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奥斯曼统治者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苏丹和哈里发,他维护整个帝国的正义,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轴,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这说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
A. 因地制宜 B. 政教合一 C. 地方自治 D. 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轴,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既是最高宗教领袖,也是最高世俗统治者,这表明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因地制宜,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奥斯曼帝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政教合一,君主专制不全面,排除D项。 故选B项。
22. 印度历史上被较大的外来民族征服的经历有十多次,部分是由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他们更看重的是宗教而非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住的今生。这反映了
A. 印度宗教超越等级强调隐忍 B. 频繁的外来入侵强化了种姓制度
C. 宗教使民众丧失了反抗意识 D. 宗教对印度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他们更看重的是宗教而非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住的今生。”可得出印度人更注重宗教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说明宗教对印度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D项正确;印度教等级观念很强,排除A项;材料与种姓无关,排除B项;宗教不会使民众丧失反抗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其学习的主题应是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
A. 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 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 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 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到的“租庸调制、三省六部、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在日本、高丽、越南推行,说明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亚洲国家,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西方文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4. 有史家指出: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得日本没有成为近代扩张主义的民族国家;相反,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围墙”,挡住了外界的影响,保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据此推断该史家
A. 批评日本的锁国政策 B. 赞许日本的锁国政策
C. 客观分析日本的锁国政策 D. 为日本的锁国政策感到惋惜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该史学家认为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一方面使日本没有成为近代扩张主义的民族国家,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保护日本封建制度的作用,说明他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分析了日本的锁国政策,故选C;该史学家是客观分析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不是仅批评或仅赞许,更不是感到惋惜,排除ABD。故选C。
25. 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帝国。其中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有
①波斯帝国 ②俄罗斯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波斯帝国疆域西抵北非,北达巴尔干半岛,东部疆域覆盖了伊朗高原,①正确,阿拉伯帝国西抵伊比利亚半岛,南到北非,东部疆域覆盖了西亚地区,③正确,奥斯曼帝国疆域西抵埃及北非地区,北到黑海沿岸的欧洲部分,东部地区覆盖了小亚细亚、西亚地区,④正确,C项正确;俄罗斯帝国疆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北部和欧洲东部地区,地跨欧亚两洲,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6. 希林顿《非洲史》:“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说明( )
A. 古代文明交流尚未实现
B. 古代非洲文明比亚洲文明先进
C. 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多源特征
D. 非洲大陆最早掌握了冶铁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与西亚地区在没有技术交流的情况下,都出现了炼铁技术,说明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多源特征,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证明古代文明交流尚未实现“东非沿岸总体落后于西非地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证明“东非沿岸总体落后于西非地区”,排除B项;D项中的“最早”一词太绝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7. 津巴布韦国家在其鼎盛时期向外扩张,石建文化迅速向外传播,类似于大津巴布韦的石建出现于津巴布韦周围地区。从中可以看出( )
A. 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B. 石建文化并非是津巴布韦独有
C. 津巴布韦已经发展到较高文明阶段 D. 石建文明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津巴布韦国家在其鼎盛时期便向外扩张,石建文化迅速向外传播”可以看出津巴布韦对外扩张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它地区的石建文化,无法得出巨石文化并非津巴布韦独有,排除B项;石建文化属于低级文明阶段,排除C项;巨石文明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28. 在东非,中国瓷器在千百年以后仍是考古学家触摸得到的,不像成千上万匹中国丝绸无影无踪地消失在湿热的气候里,更令人惊喜的是近年来在东非海岸外沿发现有中国古代沉船。这说明
A. 瓷器受到非洲人喜爱 B. 中非交往史源远流长
C. 丝绸在非洲较少发现 D. 宋以后中非交往增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东非发现了中国古代的瓷器,同时东非海岸还发现了中国古代的沉船,这说明中国古代与东非之间存在贸易往来,即中非交往史源远流长,故选B;材料仅说明东非发现了中国瓷器,“喜爱”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丝绸由于非洲的气候而湮没,并非是发现较少,排除C;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宋以后中非交往增多,排除D。
29.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
①玛雅文明 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阿拉伯文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都是美洲文明,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阿拉伯文明位于阿拉伯地区,不属于美洲文明,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30. 他们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古代( )
A. 埃及人 B. 印度人 C. 波斯人 D. 阿兹特克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洲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埃及人自古从事灌溉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玉米、水稻和长绒,主要生活在非洲,排除A项;印度人主要生活在南亚,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进行农业生产的耕地,排除B项;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发明的,与波斯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1.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大规模的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做法。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基本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材料意在说明( )
A. 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B. 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C. 古代帝国建立的必然性 D. 美洲文明发展的落后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在没有联系和沟通的情况下,印加帝国和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亚述帝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强化统治措施,这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样性,必然性和落后性,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 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 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 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 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可得知,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基本没有交流,不等于没有任何交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印第安文明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33. 在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全球航路的开辟
C.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D. 《马可·波罗行纪》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可得出其心病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对黄金的需求增加,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商品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C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排除CD项。故选A项。
34. 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当地的统治者问他想要什么时,他答道:“基督徒和香料。”这表明
A. 工业革命促进海外市场的开辟 B. 文化侵略的初衷大于经济掠夺
C. 对商品的渴望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D. 宗教改革刺激了人们远洋探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当地的统治者问他想要什么时,他答道:‘基督徒和香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寻找香料源地、传播基督教等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体现了对商品的渴望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所以C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A错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目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对资金、市场的需求增加,B项说法错误,所以B错误;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D错误。
35. 15世纪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价值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则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价格已经是印度的50倍。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加速 B. 促进了欧洲对贵金属的开采
C. 加快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D. 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香料价格高涨,是欧洲商业危机的表现,由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所导致的商业危机是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C项正确;社会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转型,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贵金属的需求,排除B项;材料没有地理知识无关,得不出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排除D项。故选C项。
36. 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而现今很多学者对此提出疑问,通过去掉远航成本和船员船只损失、史料查证并比较当时各地商品价格,认为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研究的变化表明
A. 旧有历史研究成果失去价值 B. 达·伽马贪图名誉谎报利润
C. 大众认知时常与事实相背离 D. 史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说明对达·伽马首航的利润问题,随着时代的不同,不断有新的更成熟的认识,D项符合题意;A项“失去价值”表述明显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时常”表达不妥。故选D项。
37. 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调解矛盾,划定了“教皇子午线”。它主要是为了调解( )
A.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 B. 西班牙和英国的矛盾
C. 英国和法国的矛盾 D. 葡萄牙和荷兰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皇子午线是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因此它主要是为了调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A项正确;“教皇子午线”是为了调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排除BCD项。故选A项。
38. 自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葡萄牙便开始了在东方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它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
A. 建立商站,控制商路 B. 设立总督,分而治之
C. 贩卖鸦片,掠夺财富 D. 分割领土,扶植傀儡
【答案】A
【解析】
【详解】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方式是通过设立东印度公司,建立商战,控制商路,故A正确;设立总督,分而治之是葡萄牙对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故B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故C错误;葡萄牙没有分割领土,故D错误。
39. 16世纪以来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贸易中心逐渐发生转移,转移到下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逐渐发生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到了大西洋沿岸,②正确,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项。
40. 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其涉及到几乎所有欧洲国家,持续时间达一个世纪之久,物价上涨幅度又高达几倍。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这种现象
A. 封建地主从中获利最大 B. 导致了经济危机
C. 加速欧洲社会阶层分化 D. 源于工业革命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并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资产阶级获益匪浅,他们一方面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另一方面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由于地主仍然收取定额货币地租,导致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故A错误;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16世纪时欧洲除尼德兰外其他都是封建制国家,没有出现经济危机,故B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有权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摘编自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他们被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在这一航行中,他们死亡率极高。他们在目的地被全部卖出,之后进入种植园中工作。他们被认为是天生低劣的人,命中注定要为他们的白人主子效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中“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哪一种贸易形式?有何影响?
【答案】(1)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政治:封君封臣制;
思想:基督教控制人民精神生活。
(2)黑奴贸易。
影响:欧洲获得财富,并转化为资本,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为美洲带去劳动力,促进美洲开发;非洲丧失劳动力,带来巨大灾难。
【解析】
【详解】(1)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他们”所处时代是欧洲中古时期。
经济:根据材料一“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可得出是庄园与农奴制;政治:结合所学知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是封君封臣制;思想:根据材料一“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可得出基督教控制人民精神生活。
(2)形式:根据材料二“他们被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他们死亡率极高。他们在目的地被全部卖出,之后进入种植园中工作”可得出是黑奴贸易。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黑奴贸易欧洲获得财富,并转化为资本,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二“进入种植园中工作”可得出为美洲带去劳动力,促进美洲开发;根据材料二“被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运过大西洋”“他们死亡率极高”可得出非洲丧失劳动力,带来巨大灾难。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答案】(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贡献: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解析】
【详解】(1)主要措施:据材料“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知,阿拉伯统治者注意网罗人才,翻译研究东西方文化典籍,摄取东西方文化;据材料“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可知,阿拉伯在摄取东西方文化的同时,注意整合东西方文化,形成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贡献:结合所学可从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2)形式上: 据材料“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 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据 材 料 “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可知,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 据材料“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据材料“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知,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4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释:①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注释①为例,任选图中②③④的一项进行注释(包含时间、人物、路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1)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1497一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从欧洲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④1519一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人物、路线)
(2)物种:马铃薯、玉米、可可、番茄、甘薯、花生、南瓜、辣椒。
影响: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②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③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④提升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⑤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⑥证明了地圆学说;⑦促进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②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③结合所学可知,1497一1498年,达·伽马率船队从欧洲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④结合所学可知,1519一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
【小问2详解】
物种:结合所学可知,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有马铃薯、玉米、可可、番茄、甘薯、花生、南瓜、辣椒。
影响:①结合殖民扩张等史实可分析出推动了人口的迁移;②根据材料“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可知,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③根据材料“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可分析出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④结合丝银贸易与三角贸易等史实可分析出提升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⑤根据材料“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可分析出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⑥结合麦哲伦环游世界等史实可分析出证明了地圆学说;⑦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度下期3月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
A.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 私有制的逐渐产生
C. 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 D. 交换和贸易的兴盛
2. 观察如图,对古代文明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世界各地基本同步起源 B. 呈现文明多元发展格局
C. 文明区域之间孤立隔绝 D. 均以商品经济发达著称
3.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 体现自由平等 B. 体现“君权神授”
C.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 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4. 史诗是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是( )
A. 《天方夜谭》 B. 《摩诃婆罗多》
C. 《罗摩衍那》 D. 《吉尔伽美什》
5. 世界古代某一地区的文明成就包括“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这一地区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书中记录的是
A. 埃及的法老制度 B. 印度的种姓制度
C. 雅典的民主制度 D. 西欧的封建制度
7. 下图是古代雅典居民结构比例图,据此判断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B. 雅典城邦的特点是寡头政治
C. 外邦人和自由民都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 D. 雅典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
8.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A.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 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 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9.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但有一种文明却以移民方式扩大其文明影响力,这一古代文明是( )
A. 古代埃及文明 B. 古巴比伦文明
C. 古代中国文明 D. 古代希腊文明
10.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这说明大流士一世
A. 宣扬君权神授 B. 实行依法治国 C. 实行专制制度 D. 积极对外扩张
11. 有学者评价:亚历山大帝国任用“外人”治国,如沿袭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在军事上则用马其顿军事体系来组建陆海军,因此其是“最开化的帝国”。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A. 依赖别国的治理方式 B. 具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C. 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 D. 体现独裁专制的特色
12. 如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Δ由地中海地区向外扩张 Δ拥有庞大的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 Δ宗教和法律对欧洲影响深远
A. 波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13. 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根据字母文字的演变,下列图中空格应填入
A. 希腊字母 B. 埃及象形文字 C. 西亚楔形文字 D. 印度字母
14. 公元前后,东汉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图1到图3为汉朝与罗马帝国文明交流的部分实物图片。据此可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A. 是全面的 B. 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C. 是单向 D. 得益于印第安人的转运
15.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9世纪西欧的这一誓词反映的制度是( )
A. 种姓制度 B. 封君封臣制度 C. 教会等级制度 D. 君主专制制度
16.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是( )
A. 自给自足 B. 商品经济 C. 封君封臣 D. 市民自治
17. 10-14世纪,英国逐渐形成了由市民自己选举官员并由城市支付薪金的城市管理制度。城市的市长、财政官司库、书记官、公共事务官等,虽然他们同王室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首先是属于城市的,而不隶属于国王,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城市服务。这主要反映了当时英国城市的重要特征是( )
A. 自治性 B. 封建性 C. 封闭性 D. 独立性
18. 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1161年—1216年)曾说:“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这表明
A. 基督教的人性束缚 B. 教权对王权的控制
C. 教会等级制度森严 D. 宗教戒规戒律严酷
19. 《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主持编纂该法典的是
A. 亚历山大 B. 查士丁尼 C. 凯撒 D. 屋大维
20. 俄罗斯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 )
A. 其文明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B. 深受伊斯兰宗教的影响
C. 继承并创新了拜占庭文化 D. 与拜占庭历史传统相似
21. 奥斯曼帝国时期制定的(埃及法典》在序言中表明:奥斯曼统治者是被赋予神圣使命的苏丹和哈里发,他维护整个帝国的正义,既是帝国臣民的宗教领轴,也是臣民世俗生活的统治者。这说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
A 因地制宜 B. 政教合一 C. 地方自治 D. 君主专制
22. 印度历史上被较大的外来民族征服的经历有十多次,部分是由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他们更看重的是宗教而非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住的今生。这反映了
A. 印度宗教超越等级强调隐忍 B. 频繁的外来入侵强化了种姓制度
C. 宗教使民众丧失了反抗意识 D. 宗教对印度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23. 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其学习的主题应是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
◆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
A. 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 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 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 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4. 有史家指出: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得日本没有成为近代扩张主义的民族国家;相反,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围墙”,挡住了外界的影响,保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据此推断该史家
A. 批评日本的锁国政策 B. 赞许日本的锁国政策
C. 客观分析日本的锁国政策 D. 为日本的锁国政策感到惋惜
25. 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帝国。其中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有
①波斯帝国 ②俄罗斯帝国 ③阿拉伯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6. 希林顿《非洲史》:“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说明( )
A. 古代文明交流尚未实现
B. 古代非洲文明比亚洲文明先进
C. 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多源特征
D. 非洲大陆最早掌握了冶铁技术
27. 津巴布韦国家在其鼎盛时期向外扩张,石建文化迅速向外传播,类似于大津巴布韦的石建出现于津巴布韦周围地区。从中可以看出( )
A. 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B. 石建文化并非是津巴布韦独有
C. 津巴布韦已经发展到较高文明阶段 D. 石建文明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28. 在东非,中国瓷器在千百年以后仍是考古学家触摸得到的,不像成千上万匹中国丝绸无影无踪地消失在湿热的气候里,更令人惊喜的是近年来在东非海岸外沿发现有中国古代沉船。这说明
A. 瓷器受到非洲人喜爱 B. 中非交往史源远流长
C. 丝绸在非洲较少发现 D. 宋以后中非交往增多
29.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
①玛雅文明 ②阿兹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阿拉伯文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0. 他们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古代( )
A. 埃及人 B. 印度人 C. 波斯人 D. 阿兹特克人
31.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大规模的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做法。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基本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材料意在说明( )
A. 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B. 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C. 古代帝国建立的必然性 D. 美洲文明发展的落后性
32. 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 内部之间战争频繁
C. 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 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33. 在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全球航路的开辟
C.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D. 《马可·波罗行纪》
34. 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当地的统治者问他想要什么时,他答道:“基督徒和香料。”这表明
A. 工业革命促进海外市场的开辟 B. 文化侵略的初衷大于经济掠夺
C. 对商品的渴望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D. 宗教改革刺激了人们远洋探险
35. 15世纪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价值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则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价格已经是印度的50倍。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加速 B. 促进了欧洲对贵金属的开采
C. 加快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D. 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
36. 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而现今很多学者对此提出疑问,通过去掉远航成本和船员船只损失、史料查证并比较当时各地商品价格,认为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研究的变化表明
A. 旧有历史研究成果失去价值 B. 达·伽马贪图名誉谎报利润
C. 大众认知时常与事实相背离 D. 史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37. 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调解矛盾,划定了“教皇子午线”。它主要是为了调解( )
A.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矛盾 B. 西班牙和英国的矛盾
C. 英国和法国的矛盾 D. 葡萄牙和荷兰的矛盾
38. 自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葡萄牙便开始了在东方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它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
A 建立商站,控制商路 B. 设立总督,分而治之
C. 贩卖鸦片,掠夺财富 D. 分割领土,扶植傀儡
39. 16世纪以来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贸易中心逐渐发生转移,转移到下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0. 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其涉及到几乎所有欧洲国家,持续时间达一个世纪之久,物价上涨幅度又高达几倍。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这种现象
A. 封建地主从中获利最大 B. 导致了经济危机
C. 加速欧洲社会阶层分化 D. 源于工业革命经济发展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有权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摘编自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他们被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在这一航行中,他们死亡率极高。他们在目的地被全部卖出,之后进入种植园中工作。他们被认为是天生低劣的人,命中注定要为他们的白人主子效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中“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哪一种贸易形式?有何影响?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4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释:①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使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进行了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注释①为例,任选图中②③④的一项进行注释(包含时间、人物、路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