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部编版 历史(七上)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设计
核心素养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是中国自五胡乱华之后,首次统一长江以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随着其实力的增强,苻坚大有灭亡东晋,统一中国的野心。但是......
巩固北方
继续征战
“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权翼
“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以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而蕞尔江南,独违王命,岂可复留之以遗子孙哉!——慕容垂
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苻坚,你会作何选择?又会是怎么样的结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新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大美江南之华丽转身
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融合。
1.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分析图文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素养
铁马金戈盼交融
改革潮流促交融
胡风汉韵喜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 录
学以致用颂交融
1
2
3
4
西晋
匈奴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淝水之战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氐族。在位29年。他深受汉文化影响,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使国势日渐强盛。
前秦疆域: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目标导学一、铁马金戈盼交融(淝水之战)
新课讲解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经过
结果
影响
公元383年
前秦(87万)东晋(8万)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对南方:使江南地区免遭战争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淝水之战的史实,认识其影响。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前秦-87万
东晋-8万
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东晋军队大败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阅读教材P93-94页的内容,结合材料填充表格
历史解释
播放视频:淝水之战与东晋灭亡
水
淮
沘
水
芍
陂
水
淝
洛
涧
水
颖
颖口
洛口
383年
383年
寿阳
寿县
硖石
凤台西南
八公山
前秦军进攻路线
前秦军溃逃路线
东晋军进攻路线
布防线
前
秦
东
晋
淝 水 之 战 示 意 图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时空观念
想一想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骄傲轻敌。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无指挥才能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北魏建立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北魏统一 时间
统一者
影响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39年
平 城
阅读教材P94,补充表格内容
目标导学二、改革潮流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了解北魏建立与统一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拓跋珪
拓跋焘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1、北魏政权概况
壹
叁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材料1: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2: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3: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即位后的孝文帝面临什么问题?
北魏民族矛盾激化
北方已经出现民族交融
2、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百官无禄”
史料实证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北方少数民族(胡)
民族状况比较表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的封建社会
先进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游牧)
相对落后的奴隶社会
相对
落后
2、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问题:改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别有哪些?
太子恂自平城将迁洛阳,元隆与穆泰等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
——(北齐)魏收《魏书》
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给后期孝文帝改革奠下基础;孝文帝个人魄力和领导才能。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不利因素:以太子恂为代表的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播放视频: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阅读教材P95,填充表格内容
整顿吏治
推行汉化
【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了解孝文帝改革概况史实,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性质与影响。
迁都
实行俸禄制,惩罚贪官污吏
3、孝文帝改革的概况
改革前: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北齐)魏收:《魏书·公孙长传附公孙轨传》
改革后: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上》
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以每年十月为起始。同时,对贪污行为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北魏初期,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掠得的财物和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百官无禄”
4、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整顿吏治
——为改革实施创设有利的政治环境
史料实证
(2).迁都洛阳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项目 平城 洛阳
位置
经济
政治
军事
为什么迁都洛阳?
位置偏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产粮有限,不能满足人口需求
农业发达
守旧势力强大
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
4、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控制中原地区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虽实现局部统一,但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旧俗多,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洛阳是中原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建都之地,有利于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加强与汉族的交往,促进洛阳的繁荣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用汉制
材料2:
材料1: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 出自《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习汉礼
(3).汉化措施
史料实证
说汉话
A
改汉姓
B
联汉姻
穿汉服
D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纪下》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汉族高门通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革衣服之制……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高祖纪下》
说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联汉姻
(3).汉化措施
——增强北魏实力,减少民族隔阂,促进民族交融
历史解释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请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影响)
历史解释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改革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顺应了历史潮流;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孝文帝选贤任能。
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6、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历史解释
评头论足--我看孝文帝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剧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他是鲜卑族的罪人!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为什么?
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融合,符合人民意愿,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唯物史观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匈奴”“羯”等民族了,那鲜他们上哪去了?
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融在一起了
目标导学三、胡风汉韵喜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大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政治 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
经济 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 ;汉族向学习少数民族学习
思想文化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 等受汉族人喜爱。
社会习俗 各民族在 、服装、 等方面相互学习
民族心理 “ ”“ ”观念逐渐淡薄, 逐渐减少。
影响
阅读教材P95-96,自主填充表格内容
君主专制制度
农业技艺
畜牧经验
乐器、歌舞
汉语
用具
食物
民族隔阂与偏见
胡
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立足史料实证,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史实,认识其影响。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这些交融具有哪些影响呢?
生产
生活
习俗
文学
心理
席地而坐
方凳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胡风汉韵民族大交融证明了各民族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谐共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历史解释
生产生活
统治方式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相互学习
实行君主专制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结合教材,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在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统治方式、民族心理方面的表现是怎样的?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隋唐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qu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
羯
鲜卑
氐
羌
匈
奴
中华
文明
汉族
匈
奴
历史解释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家国情怀
汉族
北方少数民族
南方少数民族
汉族
先进生产技术、人口、传统思想文化
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
少数民族
汉族
隋唐盛世
多民族统一国家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图
文
解
史
家国情怀
历史的启迪 · 学以致用 · 以史为鉴颂交融
播放视频:实现中国梦,一个民族都不可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上,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踔厉奋发,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将为祖国增添更多风采。
家国情怀
二十大时光|同心,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
历史的启迪 · 学以致用 · 以史为鉴颂交融
历史的启迪 · 学以致用 · 以史为鉴颂交融
追随历史的步履拾级而上,
鲜卑民族的沧桑岁月,述说雄浑的交响。
胡风汉韵在滚滚浪潮中交织激荡,
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泱泱盛世,赫赫隋唐。
几千年来,我们手足相亲,心守相望,
让民族交融的不落壮歌,在中华大地永远传唱!
中华一家人
家国情怀
北方地区
淝水之战
分裂
孝文帝
改革
民族交融
北魏
统一
奠定全国
统一基础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2022年江苏镇江)下列两幅图片再现了北魏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科举取士 D.重文轻武
B
评价反馈
3.(2022年西藏自治区)与“凤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典故相关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A
3.(2022年山西晋中)“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会盟 D.澶渊之盟
B
评价反馈
4.(2022年山西)观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B
5.(2022年重庆A卷)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B
评价反馈
6.(2022年湖北黄冈)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B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