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年下学期第二次历史考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年下学期第二次历史考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18: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年下学期第二次考试
高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诗经》中有众多关于饮食的记录。《小雅·鱼丽》有“物其旨(味美)矣,维其偕(调和)矣!物其有(丰富)矣,维其时(适时)矣”;《商颂·烈祖》中“亦有和羹,既戒(齐备)既平(平和)”。上述内容反映了()
A. 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 贵族的生活注重养生
C.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 D. 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
2. 越南至今保有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习俗,越南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是对千余年来当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这反映出
A. 中华文化优于越南本土文化 B. 城市化冲击越南传统风俗
C. 中越节日文化走向深入交融 D. 越南对中华文化进行扬弃
3. 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说明阿拉伯(  )
A. 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 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 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 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4. 伊斯兰帝国在文化、数学和科学发明等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阿拉伯人翻译了许多希腊文著作,并创造出自己的文化。8世纪初,从中国工匠那里学到了造纸术,不久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 数千年文明区的深厚积淀 B.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C. 信仰与征服的持久性力量 D. 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5. 在古代印度,通常是在一个特定地区,每一个种姓都崇拜一个特别的神袛,并且种姓等级秩序和他们声称的内在纯洁或不纯洁程度与众神的等级相一致。虽然其组成和排列各不相同,但种姓制度具体体现了一个现实的等级观念。这表明古代印度()
A. 等级观念仅存在于世俗社会 B. 宗教思想为等级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C. 印度神话是种姓制度的产物 D. 种姓制度造成了种族的隔离与压迫
6. 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希腊直接民主弊端暴露无遗 B. 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的目的一致
C. 可以看作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D. 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继续
7.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A. 严重制约欧洲社会经济发展 B. 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 推动世界市场的出现与发展
8.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中写道:“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们发现,他们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 全球化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 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D. 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9. 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 “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 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 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10. 丝绸之路兴起于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B.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C. 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D. 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11. 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将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近百年里,当地人口减少了95%。美洲人口的锐减( )
A.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 将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
C. 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 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12. 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
A. 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 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 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13. 印第安人在世界上绝不是愚昧和落后的象征,以玛雅、阿斯特克和印加人所创造的文明为代表的美洲古代文明独立地在美洲广阔的土地上产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光辉成就。下列属于美洲古代文明成就的是()
①玛雅文字 ②金字塔 ③太阳历 ④20进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景德镇瓷器引起当地上流社会的追捧,绘有中国山水美景图案的瓷器一度抬到天价。1565年,里斯本瓷器商店达78家,销售的瓷器出现城堡彩釉、家族族徽甚至圣母画像,瓷器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这一变化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瓷器制造工艺合乎时宜
C. 中国的瓷器文化具有多样性 D. 里斯本成为制瓷业中心
15. 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指出:当时国内有能力读此书(《海国图志》)者有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许多守旧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
A. 顽固势力的逐渐分裂 B. 天朝上国的自大意识
C. 新思想超越现实需要 D. 维新思想传播的艰难
16. 约在公元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 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 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 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 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公民的灵魂,使他们有知识和教养,过理性生活,追求善。他从来没有论述过权力的归属、制约与平衡等问题,而是将政治完全的伦理化,寄托于个人的善和美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与苏格拉底相似,不同的是,孔子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推而广之到政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就是其中的典型论述。
——摘编自汤雪菲《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德治思想分析》
材料二
“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者,斯可异已!孔子大政治家也,墨子大政治家也,孟、荀二子皆抱政治上之大志者也。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无不然。”
——摘编自王国维著,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
材料三
“只有希腊的哲学流派扶植了一种不受任何经典束缚、不受任何俸禄利益制约,仅仅为培养希腊‘绅士 (集善、美于一身的有教养的人)服务的纯粹的俗人教育。”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政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后世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低 ……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自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产生什么作用?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1.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19世纪后半期以后出现了新的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0—1930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有资料显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约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1907年,一个在密歇根州的芬兰移民在写给他在芬兰老家的兄弟的信中这样描述危机中的困境:“Flambo矿区在11月就停产了,我用了一周的时间从一个矿区走到另一个矿区,但仍然找不到一份工作。所有矿区都挤满了找工作的人……我不确定圣诞节前我能否找到工作,我本来计划圣诞节前回去看你的,但现在……我得工作两到三个月,才能攒够回家的路费。”
1870—1930年,到达美国的海外移民中,60%—70%是单身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结婚。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乡都有配偶。对罐装肉食行业工人的调查表明,90.2%的保加利亚人、79%的塞尔维亚人、42.4%的意大利人在家乡有妻子和家庭”。
——摘编自王雅红《“美国梦”与“家国情”》
概括材料反映的新现象,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AC.A项礼乐制度、C项道家思想均与材料无关,故不选AC。
B.项“贵族的生活”也无法从给定材料中得出,故不选B。
D.材料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中重视饮食的调和适时与心绪平和等养生理念,蕴含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理念,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D.越南政府庆祝春节以及禁止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体现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扬弃,故D正确。
A.题干没有对中华文化和越南文化进行比较,故排除A。
B.题干并未看出城市化的影响,故排除B。
C.题干提到了越南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是越南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扬弃,而非两国节日文化的深入交融,故排除C。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学习古希腊哲学,也接受了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文化。这表明阿拉伯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故C正确。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选:C。
4.【答案】D
【解析】A.只是部分题干信息,故不选A。
B.题干信息未反映,故不选B。
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故不选C。
D.从题干“伊斯兰帝国文化、数学和科学发明等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D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B.根据题干“每一个种姓都崇拜一个特别的神袛,并且种姓等级秩序和他们声称的内在纯洁或不纯洁程度与众神的等级相一致……但种姓制度具体体现了一个现实的等级观念”可知,宗教思想为等级制度提供理论基础,故B正确。
A.“仅存在于世俗社会”与题干信息不符,宗教思想中也存在等级观念,故A错误。
C.题干不能说明印度神话是种姓制度的产物,此项因果颠倒,故C错误。
D.题干主旨不是强调种姓制度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C
7.【答案】B
【解析】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移民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数量相对于欧洲总人口来讲也并不是非常多,没有严重制约欧洲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
B.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促进了人口流动,因此欧洲出现了大量对外移民,故B正确。
C.当时世界经济中心仍然在欧洲,故排除C。
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与人口的转移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故排除D。
8.【答案】B
【解析】A.题干未涉及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故不选A。
B.通过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们发现,他们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可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发达国家,对意识形态和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故B正确。
C.题干未涉及“矛盾”,故不选C。
D.题干信息无所反映,故不选D。
9.【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故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可说“相互辉映”,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A.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故不选A。
B.依据材料可知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故不选B。
C.依据材料可知,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故不选C。
D.依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故D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带来的各种疾病导致当地人口锐减,原住民的抵抗减弱,客观上有利于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排除B项;促进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是早期殖民扩张、商业战争、奴隶贩卖等,排除C项;美洲人口的锐减与东方从属于西方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原产自印度”“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进行,不同大洲之间经济往来较多,B项正确;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反而拉大了贫富国家差距,排除D项。
13.【答案】D
14.【答案】B
【解析】
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不选A。
B.从中国绘有山水美景的图案瓷器受追捧到瓷器中出现城堡、家族族徽、圣母像等图案,说明瓷器制造工艺适应了当地需求,故B正确。
C.材料信息没有明确说明1565年里斯本商店的瓷器是否来自中国,故不选C。
D.材料中缺乏里斯本制瓷业与其他地区对比的信息,故不选D。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海国图志》在当时国内并未引起知识分子的重视,甚至遭到守旧官吏的谩骂和焚毁,这反映出当时国人的天朝上国意识和愚昧无知,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顽固势力的分裂,排除A项;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符合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排除C项;魏源的思想不属于维新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A.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A。
B.结合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故B项正确。
C.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故排除C项。
D.公元前2世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7.【答案】(1)特点:儒家从历史文献中找寻解决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规律中找寻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时代难题,提倡法治;墨家强调社会平等。
共同点:人本主义;关注社会现实。
(2)示例 观点: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封闭性(内敛性)。
阐述:中国是古代人类发展史上典型的大河文明国家,肥沃的平原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经济的封闭性;中国的地理位置在亚洲东部,西高东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孕育了中华文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内敛性),从而使这种模式延续下来。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18.【答案】(1)背景:民主政治高度发达;政局动荡,社会出现道德沦丧现象;工商业不断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思想活跃;人文精神产生。相同:都重视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政治思想具有伦理化色彩。不同:苏格拉底将政治问题完全伦理化,缺乏解决政治问题的具体理论和措施;孔子将伦理思想和行为具体到政治,更具实操性。
(2)影响:促使后世中国的知识分子以积极入世为己任或注重经世致用,学术研究与政治参与密切相关;促使西方培养起一批更专注于研究科学和真理本身的知识分子。
19.【答案】【小题1】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开发中国江南地区;灭亡西罗马帝国,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建立新兴国家。
【小题2】作用: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文化的传播;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美洲多元文化并存;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的影响。
2.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产生的作用。
21.【答案】 新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
解读:从原因的角度分析,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减少;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数增加,移民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配偶和孩子都在欧洲,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欧洲爆发战争,浓厚的家国情怀推动移民返乡。从影响的角度分析,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可以改善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扩展;带回了异国文化,有利于促进欧美文化交流,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