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 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北方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指中国东部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地区
B.西安、北京、洛阳、开封为著名的古都,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C.农业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的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
D.华北平原农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最外围的一带是( )
A.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流域低地
B.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东丘陵
C.三江平原—长白山—辽东丘陵
D.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3.据下图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不包括( )
A.北部和东部平原地区人口多 B.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C.山区人口偏少 D.区内人口分布不均
4.北京市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反映在河流上的水文特征为( )
A.含沙量小 B.流速快 C.冬季结冰 D.春季汛期
5.中国东北部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6.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参会的各国运动员能在北京看到的名胜古迹是( )
A.苏州园林 B.颐和园 C.日月潭 D.黄帝陵
7.东北三省指的是( )
A.黑、吉、辽 B.黑、吉、京 C.黑、辽、鲁 D.黑、吉、豫
8.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 )
①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陡坡耕种 ③黄土土质疏松 ④植被的破坏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华北平原的农业作物熟制是( )
A.一年两熟 B.一年三熟 C.一年一熟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0.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于2023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开。反映了北京是( )
A.全国经济中心 B.全国政治中心 C.全国旅游中心 D.全国文化中心
11.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但在部分人心目中,北京是很难和宜居画上等号的。你认为北京不宜居的原因有( )
①国际化都市②拥挤的人群③恶劣的空气④艺术的圣地⑤高价的住房⑥混乱的交通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2.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春旱突出
B.乙地低温冻害突出
C.甲地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地区
D.乙地适合大力发展水田农业
13.下列地形区中,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东北平原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14.若你要给朋友介绍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应选择介绍( )
A.各类高校及博物馆 B.人民大会堂
C.外国大使馆 D.中关村科技园
15.下列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能正确反映济南气候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二、解答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20日在北京和河北张家口举行,其中北京承办冰上项目比赛。首钢滑雪大跳台位于首钢原址改造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内,其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飞天”飘带,因此得名“雪飞天”。
材料二下方图1为北京地形图,图2为北京年内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北京位于____平原西北部,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势特点是____。
(2)北京是____气候。从气候角度考虑,北京冬奥会选择在2月份举办的原因是____。
(3)首都钢铁集团(首钢)从北京迁往河北曹妃甸,重建钢铁工业基地,这对北京的影响是____;首钢实现整体搬迁,但其研发中心仍然留在北京,原因是____。
17.读“我国北方地区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参照方框中对②地区的描述,完成①地区的相关描述。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共同的位置优势是____,资源优势是____。
(3)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甲、乙两工业基地科技、人才优势更为突出的是____工业基地。(填名称)
(4)观察下面三组水土流失小实验:实验一说明地表植被____(疏或密),水土流失严重;实验二说明降水强度____(大或小),水土流失严重;实验三说明地形坡度____(大或小),水土流失严重。
(5)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治理③地区水土流失的针对性措施 (两点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A
4.C
5.B
6.B
7.A
8.D
9.D
10.B
11.D
12.C
13.B
14.A
15.B
16.(1) 华北 西北高、东南低
(2) 温带季风 2月份气温低于0℃,冰雪不易融化
(3) 减轻了北京的环境污染 北京科技力量雄厚
17.(1)这里是东北平原,属于中温带,种植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一年一熟。
(2) 濒临海洋,海陆交通便利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3)京津唐
(4) 疏 大 大
(5)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筑梯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