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二年级下4.12《我们的创意》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的创意次 单元 4 学科 科学 年级 2
教材分析 本课要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创造发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思考其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然后利用学习的简单创造发明方法,对这些用品进行再设,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过期。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提出我们的创意”,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发明创造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进行发明创造时,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例如,课本中的铅笔加上橡皮面发明的带橡皮的铅笔,就是用了加一加的方法;眼镜去掉眼镜框而发明的隐形眼镜,就是用了减一减的方法;单一功能的螺丝刀组合在一起而发明的多功能螺丝刀,就是用了组一组的方法。第二个环节是寻找创造发明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种物品,进行发散思维,列举缺点和希望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和希望点,思考如何改进可以使它更方便或者具备某些特别的功能。第三个环节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通过第二个环节的思维碰撞,学生有了自己创新的想法后,引导他们将创意画下来。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自己的创意是否可以实现,最后,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质疑和改进建议。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科幻绘画—描绘未来,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大胆畅想和展望,并且将想法画下来。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有创新意识,能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对身边常用的物品进行改进,体会设计要围绕人类的需要进行。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比较思维和创新意识。科学探索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和能力。责任态度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分享信息的意识。
重点 有创新意识,能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对身边常用的物品进行改进,体会设计要围绕人类的需要进行。
难点 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一种奇怪的飞碟帽面罩伞,对3000多年来的传统雨伞发起了挑战,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雨伞和雨衣的所有想象,改变了对雨伞原本的认知。这个雨具有什么新的创意?明确:这款创新的飞碟帽面罩伞在设计上结合了雨衣和雨伞的特点,释放出了双手。2、我们能不能像设计师那样设计一件新的产品? 把雨衣和雨伞的特点结合起来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发明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物品,它们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比如带橡皮的铅笔、隐形眼镜、多功能功能螺丝刀等。明确:(1)方法1:加一加比如,铅笔+橡皮=橡皮铅笔(2)方法2:减一减比如,眼睛-镜框=隐形眼镜(3)方法3:组合比如,单一功能螺丝刀组合成多功能螺丝刀二、改变物品1、观察一种物品。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希望它具有哪些功能?请用气泡图的方式展示出来。例如,2、想一想,通过哪些改变能使它更便于使用或者具有更多的功能 预测:(1)暖水壶:减去水壶盖,改成隐藏饮水口,用起来更卫生。(2)黑板擦:按个手柄,用起来更方便。(3)拉杆书包:安装一个密码锁,更安全。(4)文具袋:增加隔,功能更多。3、能将自己的创意画下来吗?给它起一个美丽的名字。预测:4、我们的创意能够实现吗?怎样实现?预测:(1)需要借助工具,对材料进行改造。(2)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把自己的创意想法告诉他们。三、作业布置描绘未来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畅想和愿望,利用绘画形式表现未来人类的生活情境。 观察讨论交流用气泡图展示物品的优缺点和希望具有的功能讨论交流画出自己的创意图,并起个美丽的名字能。 了解物品发明创造的方法有创新意识,能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对身边常用的物品进行改进,体会设计要围绕人类的需要进行。明确实现创意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大胆畅想和展望,并且将想法画下来。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可以形象的表达自己创意的方式是( ) A.文字表达 B.绘图 C.正面照片二、判断题 不需要借助工具就能实现我们的创意。( ) 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测自己对于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内容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只要有创新意识,就能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对身边常用的物品进行改进,设计出人类需要的产品。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回顾课堂并与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板书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