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20:4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榆智贤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人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将军的小板凳
石朋庆
我到部队参军时,只有十八岁,年纪小,个头儿也不高,在班里老是被战友们说成是小兵蛋子。高炮团训练很严格,一般的身体还真吃不消,一天下来,累得像害场病似的。有战友私下问我:“你这个头儿怎么想到要当兵啊?”
我倔强地回应了一句:“我自幼就立志当兵,个头儿小也会慢慢长高的。”
一天,我们班长对我说:“你真有福!老将军听说你与他是同乡,要见见你。”
我一时不知所措。我想这可能是我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战友们也以为我会离开连队去师部机关。
果真,第二天师部通讯员小范就打电话来了,要连部派车速送我到师部。我在训练营累得满头大汗,没顾得擦洗一把就搭乘连部的吉普往师部赶。
到了师部,通讯员小范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老将军是我们的老首长,对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兵一卒都怀有深厚的感情。离休后,老将军主动要求回到这里。今天时间紧,以后有空,我带你去师部荣誉室参观参观。现在,我们一起去老将军家吧!”
我原以为老将军会像电影里的将军一样气派,他的家也有和电影里一样的摆设,但眼前这个腿脚已经不太方便的老人却不是我想象中的老将军。
老将军看到我后,就示意小范退出了房间。我一时不知该坐着还是站着,他伸出了双手,我也下意识地伸出了双手。他握我的手时很是有力。
然后,老将军问我:“你是南山头的?”我说:“是。”老将军一口的乡音,让我感到亲切。
“哪个村?”
“楚家坳。”
“真是同乡。你说说,当年,我们楚家坳有多少红军牺牲在南山头上?”
“我知道的不是很多,我只听说您当年是最勇敢的小战士。但我不知道,您还是这个部队的老将军。”
“你坐,你坐,我去倒茶。论辈分,我和你爷爷是一个辈分的,那时你爷爷没有跟着大部队走,现在还健在吧?”
老将军一边说,一边倒茶。
我看到老将军家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的家具都很旧。特别是那个小板凳,三块小木板拼成的,矮矮小小的,是普通人家都有的那种。
我坐了下去。
我之所以没有坐到沙发上,主要是心里对老将军很敬畏,有点儿诚惶诚恐。虽然沙发也很旧。
老将军见了,笑了笑说:“有山里人的质朴!”
老将军把茶杯递到我手里时,我发现老将军看我的眼神很慈祥,使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我们谈了一个上午,主要是老将军问,我答。问的都是家乡的人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家乡有哪些变化,家乡的党员和干部在干什么之类的。我把知道的都向老将军说了。我说:“不知道的,我写信回去问问,再来向您汇报。”
老将军说:“不了,我老了,我要回楚家坳去,叶落归根。”他说这话时很伤感。中午,师部安排我和老将军一起吃了午餐。
从那以后,我回到班里总想听到老将军给我带来的好消息,班里的战友也以为我很快会被调到师部或者送到军校去学习。
等了好长时间。一天,师部通讯员小范又打来电话,点名要我到老将军家搬家。我以为有戏,一定是老将军在师部领导面前提到了我。为老将军搬家,我很是兴奋。我认为,应该给老将军这样的功臣安排一个像样的家。
结果出乎我想象,老将军是告老还乡。
我帮老将军把一些旧家具搬到车上。老将军说:“搬家具是私事,所以,我只有让你来。”
老将军说:“我没什么东西留给你,只有你第一次到我家做客时坐的那个小板凳。”
我感到诧异。一只小板凳,为什么要留给我?
老将军被师部的小车送回了楚家坳。我望着远去的老将军,眼里一片潮湿,心中五味杂陈。
第二年春,老将军中风了,病在床上,总是念叨着我和那只小板凳。
到了初夏,老将军已经病危。
师部领导通知我一起回去看望老将军,我带着那只小板凳回家了。老将军在弥留之际,让我把小板凳拿给他看。看到小板凳,老将军笑了。他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这只小板凳是中央一位首长纺纱时坐过的。他当年到抗大学习时,那位首长送给了他。他还说,当年,他就坐在前排,听过很多中央领导讲课。
我默默听完老将军讲的小板凳的故事,低着头,任泪水直流。
《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8月第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将军中风了,仍然念叨着小板凳,说明小板凳在他心目中分量很重,而老将军将小板凳送给我,也说明了对我的看重。
B.在和老将军刚开始交往时,“我”对老将军有所希冀,认为与老将军交往可能是“我”改变命运的契机,体现了我的狭隘自私的性格特点。
C.老将军知道我是同乡后接见我,向我咨询家乡的情况、离休后想要落叶归根,这些细节表现出他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文章善于从细微之处写人,当老将军点名要我搬家时,将我想象中的家与现实中的家的情况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老将军的品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介绍了老将军询问我关于家乡的事,为老将军最终告老还乡作出了铺垫。
B.“我”初次到老将军家里,就坐到那个小板龚上,既照应了小说题目,更为下文老将军把小板凳留给我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较多,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我和老将军的形象。
D.小说以“我低着头,任泪水直流”为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了微型小说的特点。
8.小说中老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小板凳”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免矣乎!”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宜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辞退,以至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14.请简要概括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体共2题,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登岳阳楼》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16.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同志,曾晳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最能体现作者这种关心国家大事,心系黎民百姓的胸怀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人常借水抒情明志,《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有对江水这样描写:“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过洞庭》中对于洞庭湖的水面也有这样的描述:“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8-19题。(9分)
在雅典阿果拉广场上,孔子与苏格拉底跨越千年,在此形神相遇。两尊青铜雕像分立东西,面向彼此,向世人讲述中国和希腊之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删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授弟子。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全人类共同的圣哲,都生活于社会剧变之际。在历史巨轮的轰然转向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心怀崇高的使命意识,① ,一位漫步街头揭示真谛。他们在周游或漫步中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他们终生恪守自己的原则,践行自己的思想,在不同的环境下开出了自己的济世良方。孔子用“仁”的原则,使共同体成员看到了秩序生活的理想和希望;② ,鼓舞共同体成员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仁”和“德性”的提出,突破了狭隘的等级观念和相对主义,洞悉了人类命运一体性之应然与必然,不仅影响了当世,③ 。
18.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B.既然他听不进劝告,那就算了。
C.回村后该盖他三五间瓦房过日子。
D.他日我必定亲自登门拜访。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时候,我喜欢看大人下象棋,感觉隔着楚河汉界两军对垒,刀兵相见,既刺激又有趣。看着看着,不仅学会了下棋,而且懂得了下棋规则以外的规矩: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修养高的人下棋,彬彬有礼,或是让对方先手,或是让一两子;修养差的人下棋,赢了沾沾自喜取笑对方技艺太差,输了骂骂咧咧诬陷对方耍赖,要是真急了,一言不合还能动起粗来。我那时候还小,对“真君子”“大丈夫”的理解,还只局限在棋局之中。现在看来,其实这种棋品见人品的优良品质,一直在① 地熏陶着我。
学生时代,我一直保持着闲暇下象棋的爱好。有时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熄灯后,乘着一时兴起,与室友顶着被子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一较高下。不过,那时候的我棋艺并不算出色,只是挂点小彩头赌一碗方便面而已,经常会输得一塌糊涂。我的棋艺真正 ② 的时候,是在参加工作以后。结束学生时代的我来到北方工作,开始了独立生活,我懂得了细心去做每一件事,懂得了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这种转变,也作用在下象棋上。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独立生活后我变了,变得会通盘考虑哪些子可以丢、哪些子必须保护好,从以前③ 落子逐渐变成慎重布局、以大局为重,以前浮躁焦虑的心性逐渐变得沉稳平和。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国著名草地农业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扎根西北数十年,一辈子守护草原,实现了让草原草长好、让牛羊吃得好、让老百姓都吃上肉、让生命循环都健康的目标,成为我国草原农业科学的奠基人。如今98岁的任老,还在忙着编写我国第一本有关农业伦理的教材,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他在家里挂满了钟表。他说:“社会给我的东西太多了,回报不了,舀一瓢水,没还一桶;在我这个年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我借来的时间。”
请结合材料,以“时间与回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赣榆智贤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1.B 2.A 3.A 4.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5.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错误。结合材料一开头“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分析,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表述绝对。
C.“不是征服自然”错误。原文第二段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D.“其内涵有相同性”错误。结合材料二第六段“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分析,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错误。材料一结尾段说“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将“已然”当“未然”,原文“纳入了”“成为”应该是已然,选项中是“纳入”“将成为”,时态有误。
C.“‘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误。原文材料二倒数第三段说“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混淆了“历史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D.“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误。结合材料二结尾段“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分析,原文没有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应该是“主流价值”。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B.主要讲传统文化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创新。
C.主要讲不同文化的冲击干扰等。
D.民族和“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
只有A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的。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结合“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分析,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结合“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分析,分六段指出了特质的具体内容;结合“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分析,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
论证方法,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
结合“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运用因果论证进行道理分析,阐明应该多方研究,认识中国文化。
结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等分析,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传统文化名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结合“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等分析,运用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原文“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可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应当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运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根据材料三原文“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可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应当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根据材料二原文“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可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应当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转化工作,促进文化与科技整合,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6.B 7.C 8.①慈祥、待人热情。从知晓我是同乡后,老将军热情的接见了我,看见我伸出手,握我手时很用力,主动的为我“倒茶”,这些细节都可以体现。
②质朴、节俭。将军家中与“我”想象的气派氛围截然不同,家中摆设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家具都很旧,并且从对旧小板凳的珍爱也可以看出老将军的性格。
③重情重义、念旧。从接见同乡战士“我”,询问我家乡的变化,退休后渴望“叶落归根”可以看出。 9.①作为行文线索,将我首次拜访老将军家坐板凳,给老将军搬家时送板凳和最后我带着小板凳看望老将军的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
②老将军对小板凳的珍视,可以衬托出老将军质朴、重情重义的品格。
③寄寓着革命老一代人对年轻一辈的期许,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深化文章主旨。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体现了我的狭隘自私的性格特点”错误,此处反映了我的年轻、渴望被重用的形象。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
C.“对比的手法”错。小说刻画了我和老将军的形象,展现人物的形象时使用了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但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老将军看到我后,就示意小范退出了房间。我一时不知该坐着还是站着,他伸出了双手,我也下意识地伸出了双手。他握我的手时很是有力”“你坐,你坐,我去倒茶……”,从知晓我是同乡后,老将军热情的接见了我,看见我伸出手,握我手时很用力,主动的为我“倒茶”,这些细节可以体现出老将军慈祥、待人热情。
“我看到老将军家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的家具都很旧。特别是那个小板凳,三块小木板拼成的,矮矮小小的,是普通人家都有的那种”“他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时,这只小板凳是中央一位首长纺纱时坐过的”,将军家中与“我”想象的气派氛围截然不同,家中摆设除了彩电是新的,其他家具都很旧,并且从对旧小板凳的珍爱也可以看出老将军质朴、节俭。
“你真有福!老将军听说你与他是同乡,要见见你”“问的都是家乡的人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家乡有哪些变化,家乡的党员和干部在干什么之类的”“不了,我老了,我要回楚家坳去,叶落归根”,从接见同乡战士“我”,询问我家乡的变化,退休后渴望“叶落归根”可以看出老将军重情重义、念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人物、情节、主旨三方面作答。
从情节上来看,“小板凳”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全文围绕“小板凳”展开叙述,将我首次拜访老将军家坐板凳,给老将军搬家时送板凳,最后我带着小板凳看望老将军的情节串联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小说以“小板凳”为题,文中写老将军中风了,仍然念叨着小板凳,说明小板凳在他心目中分量很重,老将军对小板凳的珍视,可以衬托出老将军质朴、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老将军将小板凳送给我,说明了对我的看重。“小板凳”寄寓着革命老一代人对年轻一辈的期望,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深化了文章主旨,引人深思。
C 11.B 12.B
13.(1)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
(2)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
14.要识别人才,尊重人才,任用人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
“身死不葬”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虫”是“流出户”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D;
“何者”是一个问句,应单独断开;“其所任”是“异”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毕朝周室”的“毕”是“全部”,句意: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六王毕,四海一”的“毕”是“完了”,句意: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错误。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智于汤、武”的“于”是“比”的意思,句意:比汤、武明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于”也是“比”的意思。句意:冰,是水凝集而成的,却比水的温度还要低。
C.正确。“伯牙子鼓琴”的“鼓”是“弹奏”,句意:伯牙弹琴。/“虎鼓瑟兮鸾回车”的“鼓”是“弹奏”,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正确。“善哉乎鼓琴”的“善”是“好”,句意:弹得太好了。/“素善留侯”的“善”是“与……交好、友好”,句意:一向和留侯张良友好。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知,是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接”,交接;“无以”,没有用来……的人;“奚由”,宾语前置句,“由奚”,从哪里,通过什么途径;
(2)“善”,善待、友好;“亡”,逃亡;“贵”,看重;“独”,难道。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
由“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可概括为:要识别人才。
由“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可概括为:要尊重人才。
由“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可概括为:要任用人才。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齐桓公兼而有之,但因为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这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
荆国公子十五岁时就代理荆国的事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前往观看他是如何处理政事的。使者返回后,对孔子说:“廊下有二十五俊士,他的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合二十五人的智慧来治理天下,比汤、武还要明智;合二十五人的力量,力量大于彭祖。以此来治理天下,一定可以使国家免于危亡了吧!”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 ,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会自己到达千里之远,是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到达千里。
宋司城子罕看重子韦,与他共食同衣。司城子罕逃亡,子韦没有追随;子罕返回后,又召见子韦并礼待他。左右说:“你对他很是善待,你逃亡的时候他没有跟从,你回来之后还看重他,你难道对那些忠臣不愧疚吗?”子罕说:“我正是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我再次回来,尚且是因为子韦教导我的原因,所以我看重他。况且我逃亡,我的臣子跟从我,哪里对我的逃亡有好处呢?”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15.C 16.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
感情: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说法错误。颈联主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体弱多病的孤独之感,所抒之情动人心弦,不能说是“缠绵悱恻”。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遥望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我不禁老泪纵横。
作者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而登上岳阳楼之后,看到浩渺的湖水,引发了作者复杂的思绪。联系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知,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亲友被分隔在别处,没有音信,让自己思念不已。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
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诗人不只是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更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17. 浴乎沂 风乎舞雩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浴、雩、戎、泗、澄、练、鉴、琼。
18.B 19. 一位周游列国传道解惑 苏格拉底以“德性”的观念 更影响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
画横线句子中的“他”是人称代词,是特指,这里指孔子。
A.“他”是指示代词,另外的、其他的;
B.“他”是人称代词,是特指;
C.“他”是人称代词,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
D.“他”是指示代词,另外的、其他的。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本处是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介绍,根据“一位漫步街头揭示真谛”可知,需要填的句子句式上也是“一位……”,人物对应的是“孔子”,而根据后文“他们在周游或漫步中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可知,应填“一位周游列国传道解惑”。
第②处,根据后文“‘仁’和‘德性’的提出”可知,二人中一位提出“仁”的主张,一位提出“德性”的主张。而前文说到孔子用“仁”的原则,所以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的观念,可填“以‘德性’的观念”。
第③处,根据前文“不仅影响了当世”可知,这里是递进关系,说的是二人的影响,可填“更影响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
20、①潜移默化②突飞猛进③不假思索
21、①把下棋修养高的人和修养差的人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形成鲜明对照;②突出不同修养的下棋人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2、学生时代爱好下棋,但棋艺不高;工作后,懂得通盘考虑,棋艺进步很大。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熏陶着我”,可推知此处是说"“我""收到棋品见人品这样优良品质的影响,故可选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那时候的我棋艺并不算出色"可知,此处是说我的棋艺真正进步得很快的时候,故可选用“突飞猛进”"。突飞猛进:急速飞腾,猛烈的向前跃进。比喻发展进步得很快。
第三处,根据语境说的“以前浮躁焦虑的心性"可推知“我”以前一般不做认真思考,故可选用“不假思索”。不假思索:用不着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养高的人下棋,彬彬有礼,或是让对方先手,或是让一两子;修养差的人下棋,赢了沾沾自喜取笑对方技艺太差,输了骂骂咧咧诬陷对方耍赖..…."中,把下棋时“修养高的人”的表现和“修养差的人""的表现作鲜明对比,从“彬彬有礼,或是让对方先手,或是让一两子"和"赢了沾沾自喜取笑对方技艺太差,输了骂骂咧咧诬陷对方耍赖,要是真急了,一言不合还能动起粗来"可见,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不同修养的下棋人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根据"“学生时代,我一直保持着闲时下象棋的爱好...….那时候的我棋艺并不算出色,只是挂点小彩头赌一碗方便面而已,经常会输得一塌糊涂"概括为:学生时代爱好下棋,但棋艺不高;
根据"我的棋艺真正突飞猛进的时候,是在参加工作以后.…...这刚种转变,也作用在下象棋上。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独立生活后我变了,变得会通盘考虑哪些子可以丢、哪些子必须保护好,从以前不假思索落子逐渐变成慎重布局、以大局为重,以前浮躁焦虑的心性逐渐变得沉稳平和"概括为:工作后,懂得通盘考虑,棋艺进步很大。
23.例文:
争分秒,报国恩
著名农业学家任继周在家中挂满了钟表,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间,以提醒自己尽毕生之精力回报祖国。我想,无疑是对争分夺秒报国之恩最好的阐释了。
当今社会的繁荣与昌盛离不开无数爱国者的辛勤耕耘与付出。那些影响我们的光荣榜样,无疑凝聚了其毕生的心血。他们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新的挑战与追求。无数闪耀的星光向我们证明,时间易逝,人生易老,可报国之心永存。
争分秒,报国恩,是我们青年应有的价值取向,是人生最绚丽的底色。时间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难道我们不应该存在报国之心吗?时间付予我们生活,国家给与我们更好的人生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分夺秒,让青春不负韶光,让我们不负国家。正如那些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争分夺秒,救死扶伤,为国效力,为民效力。无论大小,这都是对于自己的人生,对予养育你的国家,莫大的回报。力虽小,但可聚成无穷大的力量。
时间无情,唯有通过拼搏才能将之留下。生活中,时间就像风一样,从你身边流逝,而你全然不知,唯有奋力奔跑,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古人有云“惜时如金”,而想留住“金”,不拼搏,不努力奔跑,又怎么能赶上时间的流逝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受到西方各国的压迫,研制“两弹一星”的任务又迫在眉睫。可面对未知的领域,中国的科学家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日复一日待在实试场上,24小时从未中断。如此这般,经过数年如一日的拼搏奋斗,才换来了中国的强大。分秒必争是态度,是拼搏进取的最好体现,也是充实人生、实现价值的最好手段,我们应当在争分夺秒中走向胜利之门。
树立爱国报恩之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感激社会之付出,方能自发回报。随着社会进步,如今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本质的改善,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就有“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先知恩,才能回报。而新时代的青年是祖国未来之栋梁。新中国的发展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有为青年,我们应当将国之发展放在首位,将之内化为驱动力,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我所做的就是让全国人民都能吃饱肚子,这是我一生奋斗之目标。”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新时代青年,也应担起这份责任,回报祖国。
争分夺秒,立志报国,新时代的青年,感念国家恩泽,已经做好准备,书写历史华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记叙了立草为业、心系民生的“最美奋斗者”任继周先生的光荣事迹。任继周先生认为社会给予他的太多了,他无以为报。而他的回报方式,则是以自己的一生奋斗,为中国的草原环境发展和饮食健康均衡做出奉献。
而试题要求以“时间与回报”为主题进行写作,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写作时,要从任继周先生的事迹中领悟相关的思想内涵。如,相信时间的积累终会带来回报,就如任继周先生一生的奋斗终会带来帮助中国人实现饮食均衡的回报。当然,也应该领悟到,任继周先生没有追求个人的回报,而是终其一生都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觉悟,或许有时候时间暂时不能带来回报,我们也不应该放弃积累。
立意:
1.深耕于时间的积累,终能带来回报。
2.汗水凝聚珍珠,付出总有回报。
3.暂无回报,也不能放弃积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