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她从早忙到晚,买菜烧饭,洗衣服,一双手从没有停过,为的是要一家人都高兴舒适。但是丈夫却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满满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静兰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明发会说什么呢?他会走过来看,会笑……她抑住激动,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划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
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收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划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
“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目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越想越嫌自己做得慢,结果速度并没加快,反而弄了一身汗。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界地摆开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
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走向工厂间。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妥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静兰满眶眼泪。谁家的自鸣钟当当地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怎么啦,静兰?”明发走近她。
静兰擦着眼泪,把制造木盘的事说了一遍。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马路上静静的,两个人并肩走着。一家点心店还没打洋。明发拉静兰走进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她抬头看见丈夫正温柔地、无限疼爱地看着自己。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不说一句话,但心贴得这么紧,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儿点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1959年9月8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丈夫明发总是说“随便”“随便”,可见他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之人,这也让妻子静兰感到非常不满。
B.对圆树墩能不能做圆盘,静兰是“胆怯地说”,而朱大姐是“嗓门又高了起来”,这说明朱大姐对静兰的不屑。
C.标题“春暖时节”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暗寓主人公静兰和丈夫明发那堵无形的墙消失之后的心理。
D.小说把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写了静兰、明发、朱大姐等人的困惑,体现了历史变迁对小人物的冲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儿女情”“家务事”中勾勒出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对静兰的描写。
B.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静兰的形象,如“眼泪涌满眼眶”是神态描写,“心里却觉得冰凉的”是心理描写。
C.静兰、明发、朱大姐都是普通人,小说对他们的刻画栩栩如生,体现了茹志鹃小说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特色。
D.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富有深意,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也预示更大的改革即将来临。
8.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了新媳妇从忸怩羞涩到勇敢坚定的成长过程,本文也写了主人公静兰的成长历程,请简要概述静兰的三个成长阶段。(6分)
9.小说中多次写了“大虾”,请简要分析其丰富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建安四年,扬州贼帅郑宝欲略居民以赴江表,以淮南刘晔,高族名人,欲劫之使唱此谋,晔患之。会曹操遗使诣州,有所案问,晔要与归家。宝来候使者,晔留与宴饮,手刃杀之,斩其首以令宝军,其众数千人皆服,推晔为主。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以相与耳!”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听,遂伐上缭,至海昏。时策闻勋在海昏,自与领江夏太守周瑜将二万人袭皖城,克之,得勋妻子及部曲三万馀人。勤北归曹操,晔随之。建安二十年,魏公操克汉中,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操不从。居七日,蜀降者曰:“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操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乃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B.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C.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D.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劫之指胁迫刘晔,“劫”字与《红楼梦》中“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的“劫”字含义不同。
B.案问指查办审问,“案”字与《聊斋志异·促织》“成妻纳钱案上”的“案”字含义不同。
C.若军指你的军队,“若”字与《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若”字含义相同。
D.不听指不听取、不接受意见,“听”字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宝想要裹胁百姓到长江以南,希望借助刘晔的地位和名望来达成目的,刘晔冷静应对,邀请郑宝到自己家中宴饮,并趁机杀死了他。
B.刘晔头脑清醒,他解除自我危机后,没有贸然将郑宝的部下收为己用,因为他知道对他们进行整编,必然会引起怨恨,局面难以持久。
C.刘晔洞察时局,他能看出孙策求盟背后潜藏的危机,积极劝阻刘勋讨伐上缭;也了解蜀地君臣的特点,知道蜀地安定之后攻蜀的忧患。
D.刘备初占蜀中就远行夺取江陵,刘晔劝谏曹操在蜀地人心未定之时主动出击,免留后患,可惜曹操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而错失伐蜀良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
(2)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14.刘晔阻止刘勋讨伐上缭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张来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木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柜、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柜:张来二子张柜、张秸。张来,北宋著名文学家,曾任太常寺少卿。
15.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16.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在滕王阁上远眺时所见到的关于落霞与秋水的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自己归家时家人的表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96年,聂海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他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 ① ,于1998年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二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听从召唤任挑选”的军人本色,坚持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却与飞天梦 ② 。面对提上日程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他暗下决心:继续努力,决不放弃!随后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选拔训练,他几乎没有踏出过北京航天城,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舱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放过。聂海胜历经无数次训练,对成千上万个数据 ③ ,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的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在轨100天的首位中国航天员,实行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①__________,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②__________,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③__________。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满溪烟雨湿芙蕖,绿叶红花锦不殊。(周紫芝《次韵草堂主人雨中十首(其五)》)
②红花须得绿叶衬,水扰青山风景馋。
上述诗句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红花”与“绿叶”的思考,结合时代特征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夸大程度,材料一只说“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2.答案:C
解析:“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实现“美政”之路,并非“自我拯救之路”。
3.答案:A
解析: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BCD三项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A项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
4.答案: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5.答案:不冲突。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6.答案:D
解析:A.“可见他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之人”错,原文有“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可见,明发并不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B.“朱大姐对明兰不屑”属于无中生有,从文章内容可知,“嗓门又高了起来”只是朱大姐的脾气,不代表她对静兰的态度。C.表述不全面,标题“春暖时节”还暗示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故选:D。
7.答案:D
解析:D.“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错,结尾的景物描写并没有烘托人物心情。故选:D。
8.答案:最初她只是一位习惯于平静生活的家庭妇女;接下来,厂里开会,再回想明发的表现,静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最后消除了与丈夫的隔阂,与丈夫一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静兰这一人物形象发展阶段的概括。首先要大体把握她的三个变化阶段。从前文来看,“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归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此时的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每天忙于家务事。后文,开会的时候,她还要拿着活做也能看出来。厂里开会的时候,她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这说明她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文章后半部分写她和朱大姐共同研究,最后在明发的帮助下,她解决的工作上的问题,二人的隔阂也消除了。“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这说明她由一位家庭妇女转变成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人。
9.答案:(1)虾是一家人的希望。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他们靠钓鱼虾度过了难关。(2)虾是一家人欢乐生活的象征。父子三人逗弄虾,虾曾经给一家人带来欢乐。(3)虾意味着静兰与丈夫感情的隔阂。丈夫忙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二人没有了共同语言,丈夫对曾经给他们全家带来欢乐的虾也没有了兴趣。(4)虾意味着夫妻二人的感情隔阂消除了。二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着,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丈夫给静兰夹虾,意味着二人没有了感情上的隔阂。
解析:“大虾”在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次,可以抓具有特征性的来写。如“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最初因为生活所迫,二人去钓鱼虾,这说明虾是一家人的希望。“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返,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生活好转之后,静兰买来的虾曾给全家人带来欢乐。“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哦!’明发没抬头。‘明发,你看……’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明发对虾并没有兴趣,而静兰感觉内心很失落,二人有了隔阂了。“‘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说明二人的感情隔阂消除了,因为二人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10.答案:B
解析:“伪”动词,“假装”的意思,后要跟宾语,所以“伪”放后一句,排除A、C;“上缭宗民数欺”中“欺”后缺宾语,所以“鄙郡”放前句作其宾语,“鄙郡”后断开,排除D。故选:B。句子翻译为:孙策对刘勋强大的军队实力颇为忌惮,假装言辞谦卑地对刘勋表示顺服说:“上缭的宗党民众屡次欺负本郡,我打算进攻他们,但路远不便。上缭很富庶,希望您进兵讨伐,我愿出兵作为外援。”并用珠宝来贿赂刘勋。刘勋大喜,内外一致向他祝贺,只有刘晔不这样做。
11.答案:C
解析:C.“若”字含义不相同。如果军队。若:如果/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若:你。
12.答案:A
解析:A.“邀请郑宝”错,根据原文“会曹操遗使诣州,有所案问,晔要与归家”可知,刘晔邀请的是曹操的使者,并不是郑宝。郑宝是自己来刘晔家中拜见使者时被刘晔趁机留下的。
13.答案:(1)刘晔把郑宝的部下交给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对他这样做的原因感到奇怪。
(2)以主公的英明,趁其崩溃时率兵压境,一定能取胜。
解析:①与:交给;怪:对……感到奇怪;故:原因。句子翻译为:刘晔把郑宝的部下交给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对他这样做的原因感到奇怪。②因:趁着;倾:倒塌,崩溃;克:取胜。句子翻译为:以主公的英明,趁其崩溃时率兵压境,一定能取胜。
参考译文:
建安四年,扬州地区叛匪首领郑宝打算裹胁百姓到长江以南,因为淮南人刘晔出身皇族,本人名望又高,他准备胁迫刘晔,以刘晔的名义来发动此事,刘晔对此很忧虑。正好曹操派遣使者到扬州查办审问一件事情,刘晔就邀请使者同自己一道回家。郑宝前来拜见使者,刘晔留他参加宴会,亲手用刀杀死郑宝,砍下他的头颅来命令郑宝的部下,郑宝数千部下都被镇服,推举刘晔作首领。刘晔把郑宝的部下交给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对他这样做的原因感到奇怪。刘晔说:“郑宝军中没有纪律,部众向来靠抢掠百姓取利。我一向没有资才,而又要对他们进行整编,必然会引起怨恨,局面难以持久,所以把这些人交给您管辖。”孙策对刘勋强大的军队实力颇为忌惮,假装言辞谦卑地对刘勋表示顺服说:“上缭的宗党民众屡次欺负本郡,我打算进攻他们,但路远不便。上缭很富庶,希望您进兵讨伐,我愿出兵作为外援。”并用珠宝来贿赂刘勋。刘勋大喜,内外一致向他祝贺,只有刘晔不这样做。刘勋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上缭虽小,但城堡坚固,壕沟深广,易守难攻,不会在十天之内攻克。大军在外变得疲劳困乏而后方空虚,如果孙策乘虚袭击我们,后方便难于自守。这样,则将军进被敌人压制,退又无家可归。如果大军一定要出击,灾祸今天就会到来。”刘勋不听取他的意见,于是讨伐上缭,到达海昏。这时,孙策听说刘勋在海昏,自己与兼任江夏郡太守的周瑜率领二万人袭击刘勋的根据地皖城,攻克该城,俘虏了刘勋的妻子儿女以及部曲三万余人。刘勋向北归附曹操,刘晔跟随着他。建安二十年,魏公曹操攻占了汉中,丞相主簿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刘备靠奸诈劫持了刘璋,蜀人还没有归附他,他却去远行争夺江陵,这个良机不可错失。”曹操说:“人都是苦于不知足,既得到陇地,又眼望着蜀地耶!”刘晔说:“刘备,是人中豪杰,做事有章法,但是缓慢;取得蜀地时间不长,还不能依靠蜀人。我们刚刚攻取汉中,蜀地之人受到很大震动,非常恐慌,势将自行崩溃。以主公的英明,趁其崩溃时率兵压境,一定能取胜。如果稍有迟缓,诸葛亮擅长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地人民安定以后,据守险要之处,我们就很难进攻了。现在不去攻取,必将成为我们的后患。”曹操没有听从这些建议。七天后,蜀地来降的人说:“蜀中一天发生数十次惊忧,守将虽然以斩杀来弹压,仍然安定不下来。”曹操问刘晔:“现在还能进攻吗?”刘晔回答:“现在蜀地已初步安定,不能再进攻。”于是撤军。
14.答案:①上缭城堡坚固,壕沟深广,易守难攻,不能短时取胜。②孙策极可能趁国内空虚进行偷袭,刘勋最终会进退维谷。
解析:根据“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可知,上缭虽小,但城堡坚固,壕沟深广,易守难攻,不会在短时间内取胜。根据“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可知,刘晔认为孙策极可能趁国内空虚进行偷袭,刘勋最终会进退维谷。
15.答案:B
解析:B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此句写卖饼儿生活的艰辛。“歌一声”与“人未行。”的对照,突出卖饼儿出门时间早。因此“歌一声”不是为了表现叫卖的腔调,更不是表现童趣。
16.答案:(1)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浅显通俗。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2)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空寂的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解析:本诗以“景”与“事”为切入点,谈及“韵味”,就是要求考生明确哪些诗句是“写景叙事”的,哪些句子是主旨句。“韵味”是抽象的文学鉴赏术语,是诗句表现出的主观层面的内容。“平实而有韵味”,出题的目标是:平实的语言表现出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内容是什么。
17.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18.答案:①脱颖而出;②失之交臂;③了如指掌
解析:第①空该句说聂海胜参加航天员选拔,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被选中。从千余人中被选出,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第②空该句说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很有可能被选中,却没有被选上。有很大机会却错过,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失之交臂”。失之交臂:指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第③空该句说聂海胜艰苦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数据、飞行程序、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19.答案: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聂海胜考出了满分,这在整个考核中是难得一见的,他也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
解析:首先阅读画框线的句子,找出主干,即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然后把句中的其他成分提取出来,如状语“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定语“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最后根据句意改写句子。
20.答案: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解析:阅读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发现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首位”应放在“成为”后;二是搭配不当,“实行”不能和“承诺”搭配,应将“实行”改为“兑现”。
21.答案:①其实就是靛蓝;②不能溶于水;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实就是靛蓝。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靛蓝“不能溶于水”。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22.答案: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然后再概括。根据“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可知,先把靛蓝用水稀释,然后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根据“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可知,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据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即可。
23.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津】本题是古典诗词类的材料作文。首先,需要考生读懂两则材料在给定的语境中的内涵;其次,再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去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思辨关系;再次,根据材料所给定的任务——“红花”与“绿叶”的思考,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向;最后,根据选定的作文立意,构思文章的写作结构,思考文章的行文脉络。
材料①中,表现了雨中荷花与荷叶各美其美的特征;材料②中,表现了绿叶对红花的衬托作用。
从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来看,涉及红花与绿叶的价值和意义,再结合任务中“结合时代特征”去谈对“红花”与“绿叶”的思考,可知,此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问题,无论是做红花还是绿叶,都有其存在价值。人活一世,我们要争做红花,活出自己的风采;但是如果做不成红花,我们也可以做为衬托红花而存在的绿叶。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有做时代主人,积极拼搏、当仁不让、引领时代潮流的觉悟,也要有甘为人梯、活出自我风采的境界。
【押立意】①红花绿叶均有其价值;②做有价值的绿叶;③红花绿叶相映方能成趣,缺一不可。
【素材集锦】
[名人说]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②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中充当配角。——林语堂
③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时文选]
主份备份皆本分,有名无名皆英雄。在航天队伍里,还有很多个如邓清明一样的“备份”英雄,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勇担使命责任,彰显着一名“备份”英雄独有的魅力。他们是攻坚克难的科研人员,是以眼为“尺规”的航天工匠,是为航天员保驾护航的后勤团队,是控制航天任务枢纽的“北京明白”调度组……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探索、担当奉献托举着“中国航天梦”,他们亦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刷新着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的最佳“主角”。
[事件录]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15位老教授回信,希望他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世的育人精神给予了肯定,希望他们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物志]
多次备份、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今年56岁的他,始终在坚持训练。截至2021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的14人中只剩下邓清明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且仍是现役。这些年来,他一直坚信“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对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不允许在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得知自己被确定为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时,邓清明坦言,当时内心十分平静,想得更多的是珍惜机会、扎实训练,做一个让乘组放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