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语文试题(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语文试题(B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20:4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沭阳县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区别,皆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象。所谓千笔万笔,统于一笔,中国的大书法家正是运此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中国历代丰富的书法。
这里所说的一笔书、一笔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像宋人郭若虚所说的,“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这才是一笔书、一笔画的正确定义。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那么,用笔怎样能够表现骨、肉、筋、血,成为艺术境界呢?
三国时魏国大书法家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点画,突破了空白,创造了形象。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内心之美。没有人,就感觉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达不出这美。画家、书家、雕塑家创造了这条线(一画),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划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而这条线,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里、在商周钟鼎文里、在汉隶八分里、在晋唐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中国人用笔写世界万象,从一笔入手,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著名的“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努法、避法、策法、掠法、啄法、磔法等,八笔合成一个“永”字。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映入眼帘。可见,“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这里所见到的中国人的美学倾向在于壮美。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把艺术的表现形式说成是“生命的形式”,固然很有见地,然而,艺术的形式不仅限于此。在中国书法家看来,艺术还有更为高邈的诉求,那就是——“技进乎道”,这是超越了“生命意识”的更为高远的认知。
“道”从根本上不可言说,但在现实生活、世间万物中处处存在,《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性质,代表着事物中具备的两种矛盾。成中英先生剖析“阴阳”三义为:阴阳对峙(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阴阳之间互相影响产生变化、阴阳的整体性。在书法作品中,阴阳之道就表现为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
刘洪流先生认为,用笔求节奏,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的大端。而细分之大概有虚实、擒纵、巧拙、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邓宝剑老师将点画的形态分为粗与细、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直笔与曲笔、内擫与外拓、润与枯、浓与淡、精致与粗放、平匀与繁富几点。这诸多“相互对峙”的形式,通过书法家的“灵心妙用”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在书法用笔中的体现。在书法家笔下,这些不同形式的点画形态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趣,不同的点画形态之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让其获得一种和谐的节奏感。这样,局部的矛盾在总体上达到统一,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秩序感与丰富性是书法用笔中阴阳关系表现方式的概括。不同形态的点画形式或直或曲,或刚或柔,而又曲中有直、刚柔兼济,这正是阴阳相峙相成的具体体现。而富于变化的点画形态通过一种富于节奏变化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相互生发,在总体上显现出和谐的秩序感。秩序感与丰富性本身就是一组阴阳关系,秩序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性,不具备丰富性的形式,无所谓秩序与否;丰富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性,杂乱无章的形式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
(摘编自马春灯《书法用笔审美内涵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用笔中的一笔画强调的是在构成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时应注重一气呵成、血脉不断。
B.中国书法虽从一笔入手,但也重视笔画的变化多端,比如“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等八笔。
C.作品中的节奏感,不仅指每个字的“阴阳”和谐,还包括整幅作品呈现的秩序和多变的视觉效果。
D.书法作品中,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着阴阳相峙相成,且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蕴含着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的笔迹一定是运用全身之力控制手腕,且运用中锋一气呵成的有深度的创作。
B.正是因为有着超越“生命意识”的“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目标,我们才更加青睐于壮美的书法作品。
C.要想熟练掌握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等点画形态的运笔变化,只需全面通晓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
D.内心有美,手腕有力,并懂得借助于阴阳之道驾驭用笔,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秩序感与丰富性的书法作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说:“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为人书。”
B.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C.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D.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释书法用笔上的侧重点。(4分)
5.下面的“咸”字,取自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请阐释该字的书写是如何体现两则材料中的观点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
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的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的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的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死入生,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
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
“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眩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便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的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的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的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
“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
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
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力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的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
“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着,便勉强的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的说道:
“要说呢,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
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的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
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
“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的说道:
“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
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 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末,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
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
“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
(有删改)
【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全文共十六章,本文节选自第一章,其时文天祥正“坐桂公塘土围中”。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这句话表明文天祥从敌营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艰险处境。
B.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与文天祥志同道合,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仍追随着文天祥。
C.“大事是不可为的了”,杜浒这句话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朝中高官要么年老体衰,要么奸邪昏庸,他们难堪国家大事。
D.伯颜邀请南宋高官去其军营谈判,南宋官僚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谈判不会有成果,派往谈判的使者可能会被蒙古军队扣留。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描绘文天祥逃归途中的片段,再追叙南宋朝臣商议派遣谈判使者的过程,并插叙杜浒劝阻文天祥之事,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B.“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C.文章多次用比喻来描绘朝臣们的反应,如“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
D.贾余庆等官僚对外胆怯退缩,对内排挤文天祥,各怀鬼胎,各谋其私,与文天祥、杜浒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二人的光辉形象。
8.文章前后情节有诸多呼应之处,试举两例简要说明。(6分)
9.在朝臣议事过程中,文天祥从拒绝到最终同意前往敌营,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变化 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桓公问于宁戚曰:“既以举贤士而用之矣,微夫子幸而临之,则未有布衣屈奇之士踵门而求见寡人者!”宁戚对曰:“是君察之不明,举之不显,而用之疑;官之卑,禄之薄也。且夫国之所以不得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傍,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狱诘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去此五阻,则豪俊并兴,贤智来处;五阻不去,则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桓公曰:“善!吾将著夫五阻,以为戒本也。”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大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节选自《说苑》)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昔齐桓公得管仲/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大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东面而立/
B.昔齐桓公得管仲/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大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东面而立/
C.昔齐桓公得管仲/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大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东面而立/
D.昔齐桓公得管仲/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大牢/进之先祖/桓公四面而立/管仲东面而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曾打“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B.执事,这里指专权的官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意思相同。
C.九夷,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的部族的称呼,后代泛指一切少数民族。
D.赞,文体的一种,一般用于颂扬人物,多用韵文写成,史传类文章常常用“赞”收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桓公虽然能够选贤任能,但委任的官职太低,给的俸禄太少,这导致具有奇异才能的平民不投奔他,而他对此认识不清。
B.谋臣宁戚劝谏齐桓公利用好那些谈便民利国之事的人,只有依靠左右亲信了解下情,疏通引进贤士的道路,才能国运长久。
C.越王勾践身居高位而害怕不知道自身不足,曾下令要处死那些知道他的过错而不告知他的人,这应该是英明君主的日常警戒。
D.齐桓公因管仲辅佐而感到耳聪目明,在祭祀活动中,齐桓公说像管仲这样的人才他不敢独自占有,愿将此人推荐给先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
(2)桓公曰:“善!吾将著夫五阻,以为戒本也。”
14.晋军火烧楚军,大火三日未熄,而晋文公面带忧色,请分析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明】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诗中的“似陶家”用典,“陶家”是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居所。
B.元诗第二句写出诗人赏菊兴致之浓,表现了诗人悠闲的情态。
C.唐诗用一个“幽”字描写故园菊花淡然安静、毫不张扬的状态。
D.唐诗写菊花在一夜霜降后败落,以碧空衬托菊花的凄美姿态。
16.咏菊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题材,但是两个诗人都不落俗套,写出了新意,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身份虽低却得到重用。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石钟山记》中,作者发现“窾坎镗鞳之声”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①__________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据研究表明,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而且这些单字还不是当时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宝贵资料。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两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中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
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②___________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甲骨文虽然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③_______________,多有书法之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除了比拟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人感染传全家”,相信很多人听说过幽门螺杆菌,却不知道它的凶险。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长期存活于胃部强酸环境下的细菌。①_________,根据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中国是感染幽门螺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感染率高达59%,将近7亿人感染。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但在它成为癌变助推器之前,依然拥有一定的健康防治保障时期。简单来说,越早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②________。
和所有预防感染传播的方法一样,③________,我们可以消灭传染源,一旦感染要及时进行根除治疗。切断传播途径,杜绝用嘴喂孩子的不良习惯;如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采用家庭分餐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保护易感人群,尽量让儿童使用独立餐具,帮助其建立长久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按照科学方法防治,才能让我们在疾病面前不恐慌,用健康的心态拥抱每一天的生活。
2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也许因为他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导师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C.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D.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更名袭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朱光潜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中指出,“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一个人要有大成就,就必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如果以当下流行语来概括朱光潜先生的话,就是要“挑战不可能”。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成功之人,却并非“挑战不可能”,而是“扬长避短”,如著名的“孙膑赛马”的故事,再如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李左车赞其善于“以长击短”,等等。
作为新时代的逐梦青年,你如何看待“挑战不可能”和“扬长避短”?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对应材料二最后一段。“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秩序感与丰富性本身就是一组阴阳关系,秩序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性,不具备丰富性的形式,无所谓秩序与否;丰富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性,杂乱无章的形式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可知秩序感和丰富性只体现了“阴阳相峙相成”,不能表现二者的相互转化。
2.答案:D
解析:A项,选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3、4段内容,可知第3段谈论的是书法笔迹反映出的人心之美,第4段谈论的是书法笔迹体现出的力量之美,二者并无太大关联。选项“蕴含着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说的是书法笔迹的人心之美,“一定是运用……有深度的”说的是书法笔迹的力量之美。B项,“正是因为有着……我们才……”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选项前后两个部分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只需全面通晓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邓宝剑老师将点画的形态分为粗与细、露锋与藏锋……这诸多‘相互对峙’的形式,通过书法家的‘灵心妙用’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在书法用笔中的体现”,可知“露锋与藏锋”等是阴阳观念的体现,但并非通晓阴阳观念就能熟练掌握“露锋与藏锋”等点画形态的运笔变化。
3.答案:B
解析:A项,强调书的气韵精神是人的气韵精神的体现,书品和人品应当是统一的、互为表里的,材料一第3段中的“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内心之美。没有人,就感觉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达不出这美”,也强调书与人的统一,选项符合材料一观点。C项,说一笔画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强调一笔画的重要性,材料一第1段也说“所谓千笔万笔,统于一笔,中国的大书法家正是运此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选项符合材料一观点。D项,强调张芝的书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材料一第2段中说“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选项符合材料一观点。而B项强调的是书法不必拘守平正的规矩,不符合材料一中的观点。
4.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中国书法用“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并介绍了完成“一笔”的要点;②材料二侧重于阐释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书法用笔的阴阳关系,符合中国书法家“技进乎道”的艺术诉求。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梳理两则材料的段落大意。材料一第1段提出书法就是用“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的观点;第2段具体阐释“一笔”的定义;第3段重点强调这有血有肉的“一笔”来源于“人”,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第4段以“永字八法”为例,论述一笔须变动,中国美学倾向于强调“势”与“力”的“壮美”。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阐释书法中的“一笔”能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且强调了完成“一笔”的要点。材料二第1段指出艺术更高邈的诉求是“技进乎道”;第2段根据“阴阳”三义,指出书法作品中的阴阳之道表现为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第3段具体阐释了点画用笔体现了中国传统阴阳观念;第4段进一步强调了“秩序感”与“丰富性”的辩证关系。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于阐释书法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阴阳关系,符合中国书法家“技进乎道”的艺术诉求。
5.答案:①“咸”字虽有九画,但王羲之书写时由横起笔,后续笔画紧承笔势,自始及终,一气呵成,血脉不断,从而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②“咸”字中横竖撇钩点等笔画多样,王羲之运用刚柔、曲直、粗细等富于变化的点画形式,既体现出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又使字体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应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王羲之“咸”字所体现出的两则材料中的观点。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结合“咸”字笔顺书写的连贯性,可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在书法家笔下……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结合“咸”字笔画形态丰富多变的特点,可得出答案第②点。
6.答案:B
解析:“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错,根据“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可知门客逃散,并非投敌。
7.答案:C
解析:“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错,朝臣们推卸责任,不愿去敌营,纷纷委祸于文天祥,并非视他为救国的希望。
8.答案:①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②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③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
9.答案:①在议事初,官僚们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但官僚们推诿退缩,令他愤怒,他心里也有主动前往的冲动。②在议事进入僵局,吴坚明确提议文天祥前去时,文天祥被迫同意。但他转念一想,前往敌营可以打探敌军虚实,以便于筹备防御敌人的策略,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前往。
10.答案:D
解析:根据语意,“令”为动词,作谓语,故“令”前需断开,排除A、C两项“桓公”作“西面而立”的主语,与“管仲东面而立”结构相同,故“桓公西面而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意思相同”错,“敢以烦执事”中“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翻译为“您”,和文中“执事”意思不同,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只有依靠左右亲信了解下情,疏通引进贤士的道路,才能国运长久”曲解文意,由原文“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可知,“依靠左右亲信了解下情,疏通引进贤士的道路”是因为君主耳目被堵塞,遇事受蒙蔽,不能因此得出这样做便能使“国运长久”的结论。
13.答案:(1)耳目被堵塞遇事受蒙蔽,一定要依靠左右亲信,然后(才能)了解下情,这是第三种阻碍。
(2)齐桓公说:“好!我必需记住这五种阻碍,把它作为鉴戒的根本。”
解析:【文言译文】
齐桓公问宁戚说:“(我)已经举拔贤士并任用他们了,除了先生您幸而光临外,还没有具有奇异才能的平民亲自上门来求见我!”宁戚回答说:“那是(因为)国君您考察人才不明确,举用人才不显赫,且任用人才又有疑虑;委任的官职太低,给的俸禄太少。而且国家不能得到贤士的原因,有五种阻碍:君主不喜欢贤能之士,谄谀的人在身旁,这是第一种阻碍;谈便民利国之事的人,不曾被任用,这是第二种阻碍;耳目被堵塞遇事受蒙蔽,一定要依靠左右亲信,然后(才能)了解下情,这是第三种阻碍;审理案件深究治罪,施用刑罚超过法度,这是第四种阻碍;管事的人为了私欲,专断国政滥施权柄,这是第五种阻碍。去除这五种阻碍,那么英豪俊杰就会都出现,贤才智士就会来此安居;这五种阻碍不消除,那么对上会隐藏官吏和百姓的实情,对下会堵塞引进贤士的道路。因此圣明的君王治国,好比大江大海没有不接纳的,因此能长久成为天下河流的主宰;圣明的君王没有不包容的,所以才能安乐而国运长久。由此看来,能使君王安定、有利于人民的人,不只是一个贤士啊。”齐桓公说:“好!我必将记住这五种阻碍,把它作为鉴戒的根本。”英明的君主有三种警戒:一是居高位时害怕不能知道自己的过失;二是得意时害怕骄傲自满;三是听到天下至理名言时害怕不能实行。他们是如何知道会这样的呢?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大败吴国,兼并了九夷。在那时,(他)南面称霸,左右的近臣很多,远方称臣的不少,(他)对群臣下令说:“知道我的过错而不告知我的人该被处死。”这就是身居高位而害怕不知道自己过失的例子。从前,晋文公与楚国交战,大胜楚国,焚烧了楚军营垒,大火三天三夜没有熄灭,晋文公退朝之后脸上带有忧虑的神色,侍者说:“您大胜楚军,现在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晋文公说:“我听说能因战胜而安宁的,那恐怕只有圣人吧!如果使用诡诈计谋而取胜的,没有不危亡的,我因此而忧虑。”这就是得意时而害怕骄傲自满的例子。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采用他的意见,欣赏他的议论。到正月上朝祭祀,便命令准备牛、羊、豕三牲,进献先祖。齐桓公(为主人)站东面西,管仲(为宾)站西面东,齐桓公称赞说:“自从我能听到您的言论,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愿将此推荐给先祖。”这就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害怕不能实行的例子。
14.答案:晋文公认为战争是为了寻求安宁,如果使用诡诈计谋而取胜的,没有不危亡的,因此面带忧色。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信息“晋军火烧楚军,大火三日未熄”“晋文公面带忧色”,筛选文中关键信息“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由此即可概括答案。
15.答案:D
解析:“一夜玄霜坠碧空”意思是菊花好像一夜之间从碧空坠落的厚厚的霜,这里是说菊花盛开,并不是写菊花在一夜霜降后败落。
16.答案:①元诗咏菊,却说自己并不是“偏爱菊”,只是因为菊花在百花凋尽时还在开放,委婉地表达了对菊花凌寒开放的赞颂,富有新意。②唐诗咏菊,全诗不提一个“菊”字,通过对菊花姿态和生存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菊花的淡然、毫不张扬,并以菊花自比表现高洁品格,富有新意。
解析:元稹《菊花》 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环境幽雅,仿佛陶渊明家,运用陶渊明爱菊的典故。“遍绕篱边日渐斜”的“绕”字写诗人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篱边便驻足,而是“遍绕”,直至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专注、悠闲的情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以否定句式陡然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言语之中尽含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唐寅《菊花》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第一句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幽然绽放的情形,第二句诗人写菊花盛开,一夜之间好像厚厚的霜从天空坠落,赞美了菊花高傲的品质,同时以菊花自比。结尾两句写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篱笆里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故园中清冷的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绪,羁旅他乡,他自己又何尝不是那天涯未归客呢?
17.答案:(1)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18.答案:①当之无愧;②悬而未决;③字里行间
解析:第①空,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此处主要突出了甲骨文的重要地位,故应填“当之无愧”之意的成语。第②空,悬而未决:一直搁置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根据前文“解决……问题”可知,应填“悬而未决”之意的成语。第③空,字里行间:字句中间。此处与下文甲骨文的“书法之美”相照应,故应填“字里行间”之意的成语。
19.答案:据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而这些单字还不是当时使用的全部文字。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据研究表明”句式杂糅,应删去“表明”或“据”;二是“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不合逻辑,应改为“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三是关联词“而且”使用不当,原文后半句与前一分句在语意上是转折关系,错用了表递进关系的词语,应将“而且”改为“而”。
20.答案:修辞手法:对偶。
构成:意义紧密相连。“骨格开张”和“细密绢秀”都是对甲骨文字的描绘,两两相对;“有”和“具”、“放逸之趣”和“簪花之格”也都是两两相对,共同组成动宾短语。
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凸显甲骨文的艺术之美。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判定类型,再分析构成,最后点明效果。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作用:语言精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两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照应或者对比、反衬,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
21.答案:D
解析:文中“一人感染传全家”的双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突出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直接引用,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故选D项。
22.答案:①它的感染范围非常广;②健康就越有保障;③要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
解析: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第①空,上文提及“幽门螺杆菌”的概念,再结合下文说明的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数,故此处应填“它的感染范围非常广”之意的句子。第②空,由上文“越早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推知②句应含有“越”字,再结合上文“健康防治保障时期”可知,此处应填“健康就越有保障”之意的句子。第③空,上文“和所有预防感染传播的方法一样”,可推知③句含有“预防”字词,再由下文提及的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消灭传染源”可知,此处应填“要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之意的句子。
23.答案:略
解析:①逐梦之路,就是挑战之路,要敢于“挑战不可能”;②在选择人生目标时,要立足自我的条件,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实现梦想;③在追梦路上,既需要在“挑战不可能”中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也需要有“扬长避短”的智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