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秋声赋》限时规范训练及答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秋声赋》限时规范训练及答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10 22:1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声赋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悚然(sù)   萧飒(sà)   淅沥(xī lì)
B.栗冽(liè) 吹拂(fó) 肃杀(sù)
C.杀戮(lù) 戕贼(qiānɡ) 黟然(mò)
D.漂泊(bó) 丘墟(xū) 南浦(pǔ)
解析 A项,“悚”读sǒnɡ;B项,“拂”读fú;C项,“黟”读yī。
答案 D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初淅沥以萧飒    萧飒:沙沙啦啦的风声。
B.其色惨淡, 烟霏云敛 敛:收,聚。
C.欲与草木而争荣 荣:光荣。
D.必摇其精 精:精神。
解析 C项,“荣”意为“繁盛”。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项,代词,它,指秋气;代词,那。D项,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 C
4.与“万事劳其形”中的“劳”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欧阳子方夜读书 B.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C.百忧感其心 D.春生秋实
解析 例句与C项为使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动词;D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5.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B.此秋声也
C.夫秋,刑官也
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解析 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读课文选段,回答6~10题。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乃其一气之余烈(威)
B.有动于中(内心)
C.必摇其精(摇落,损耗)
D.亦何恨乎秋声(遗憾)
解析 怨恨。
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草拂之而色变
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
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C
8.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解析 C项“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A项“惨淡”古今义均为黯然无光;B项“寂寥”古今义均为寂静、空旷。D项“愤发”古今义均为激昂。
答案 C
9.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解析 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属双关,这里是由字的声音来进行引申解释。
答案 D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使花草树木摧败零落的本领,不过是秋气所具有的一点点余威罢了。
(2)必然会使那些红润青春的面容变成干枯的木头一般,乌黑的头发化为点点白发。
三、课外拓展(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 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解析 盖:超过。
答案 A
12.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D项,“而”均为连词,表递进。A项,“以”分别为“因为”、“用”。B项,“因”分别为表原因,因为;表结果因此。C项,“于”分别是表对象,向;表被动,被。
答案 D
13.下列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  )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言其功绩。④是说史君重修岘山亭。⑥是说后人对两人的敬仰。
答案 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解析 “在此与吴激战”误。
答案 B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忧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
(2)既用壮观的回廊环绕四周,又将扩建后轩,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江,望去隐隐约约,原本是众山中的一座小山。然而它闻名荆州,难道不是因为人的原因吗?那人指的是谁呢?就是羊祜和杜预。当晋国与吴国争战之时,经常依靠荆州把它当作军事重地,而他们两个人相继来到此地,终于因平定吴国而为晋朝立下功业,他们的功勋已超过当代了。至于他们流传下来值得称道的事迹,广泛流传于汉江之间,到现在人们还思念他们,而且对羊祜思念特别深切。大概杜预因为他的功勋,羊祜因为他的仁德,两个人做的事虽然不同,然而都能够永垂不朽。
我却很怀疑他们急切地追求后世之名,到底为什么?传说羊祜曾经登上岘山,感慨地告诉随行属员,说这座山永远存在,而前代的人都已经湮没无闻了,因而为自己感伤起来。然而羊祜惟独不了解岘山凭借他才闻名天下。杜预将自己功勋刻在两块石碑上,一块立在岘山之上,一块投于汉水之中。这是知道山岳有变迁,却不了解石碑也会因时间久远而剥蚀磨灭。这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忧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样远吧。
岘山本就有个亭子,世人传说认为这个亭子是羊祜游览休息的地方。所以它屡次荒废却能重新兴建的原因,是因为后代倾慕他的名声思念他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中辉以光禄卿的官衔来镇守襄阳。第二年,因为这座亭子很陈旧,所以扩大规模翻新改造,既用壮观的回廊环绕四周,又扩建后轩,使它能与亭子相称。史中辉在当时很有名望,所到的地方有好名声。襄阳人都满意他的治理并且愿意和他一起游览。因此就用史中辉光禄卿的官称,为亭子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打算把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传下去。史中辉无法劝阻他们做这件事,于是让我来写这篇亭子记。
我认为史中辉仰慕羊祜的风流余韵并且承袭他们的遗迹,那么他的为人和他的志向,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热爱史中辉并且这样安乐祥和,那么史君在襄阳的政绩,也就能够知晓了。这就是襄阳人打算写的内容。说到岘山亭附近山川的美好景致,与隐约可见的花草树木以及云烟杳霭在广阔的空间或隐或现,这些可以供诗人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后写《离骚》那样的优美篇章,这样的景致应该让游人自己来领会。至于岘山亭屡次毁坏屡次重修,有的本来有碑记,有的没有必要考究它的详细兴废经过了,所以都不再写了。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作记。
四、语言运用(9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②,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③,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到题干中要求的“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还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根”的知识。
答案 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17.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人在论他们的文章风格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请把画横线的句子扩写成一组排比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愈的风格像无边大海,浪涛壮阔;柳宗元的风格像涓清泉水,清澈明净;欧阳修的风格像江上波涛,雄浑有力;苏轼的风格像海上潮水,浪推千里。
18.以“曾巩”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调整语序,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曾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等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欧阳修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