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1 19:3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教育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演讲词,理解其观点,感受其风格,获取有益启示,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学习撰写演讲词;举办演讲比赛。”本文的学习重点“明观点理思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通过现场演讲把握演讲词的基本特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编排到议论文单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编排到演讲词单元。两个版本编排体例不同,对本篇演讲词的处理大相径庭。而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编排到以演讲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重在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独立撰写演讲稿和参加演讲比赛。在教材的处理上,我认为既不能摒弃演讲词的文体特征单纯解读文本,又不能只学习演讲词而忽略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所以,我决定先围绕题目全面了解“格物致知”,然后从演讲词角度明观点、理思路,最后通过现场演讲合二为一,让学生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第四学段(7-9年级)“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本文的学习目标为“了解演讲者观点,理清演讲者思路;现场演讲,把握演讲词的特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学生分析:
经过八年级上册以新闻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活动探究单元学习热情较高,同时已具备基本读写、概括、思考、表达能力。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谈话、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现场演讲,为学生搭建展示演讲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潜质和演讲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者观点,理清演讲者思路。
2、现场演讲,把握演讲词的特点。
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现场演讲,把握演讲词的特点。
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现场演讲,提升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谈话法;点拨法;朗读法;演讲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先从文章题目入手。同学们知道“格物”“致知”出自我国哪本古典著作吗?
——《大学》
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大学》?
——出自《礼记》,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四书”之一,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今天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八条目”中,“格物致知”是其他六目的基础。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演讲中围绕“格物致知”给予我们怎样的谆谆教诲?
朗读理解
(一)朗读课文,全面认识“格物致知”。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演讲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演讲者丁肇中为什么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阳明“格”竹,说明传统教育的弊病。)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现代观念中“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传统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学习的影响。(中国学生学习现状;自身学习经历,说明以埋头读书应对一切,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演讲者丁肇中认为怎样才能具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培养实验精神,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正如《论语》开篇所言: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获取书本知识之后,还要实践,还要“躬行”,要通过亲身的实践与演练,化为己有,转为己用。因此,在我们的学习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中,一定要敢于质疑、勤于动手。
本文是演讲者1991年10月,在《瞭望》周刊“情系中华”颁奖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这场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演讲者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接下来,我们从演讲词的角度认识本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作者演讲观点,梳理演讲思路。
1、演讲者丁肇中本次演讲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演讲者围绕观点怎样安排思路的?
什么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传统教育的弊病、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学习现状)
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重要性、真正意义、希望。研究学术;研究人文;个人行动;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通过读,我们了解了演讲者的观点,理清了演讲者的演讲思路。但是学习演讲词,不能只是“读”,还要试着“讲”,“讲”出演讲的感觉、展现演讲者的风采。
我是演讲者
演讲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格物致知精神”从文中任选两到三个段落,形成意思、结构相对完整的演讲词;
2、结合阅读所得,研讨怎样“讲”出对“格物致知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3、每小组推荐一名演讲者,演讲时间2分钟以内。
学生演讲
演讲评价:
听了同学的演讲,请用一个词语你概括你的感受。
——
请从演讲效果角度,就其中一位同学演讲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点评。
——
演讲词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针对性;
观点明确;
思路清晰;
极具感染力(语言口语化:慷慨激昂,理性严谨,幽默风趣,庄重严肃)。
四、课堂总结
演讲是一种在公开场合把自己意图想法表达出来的“说”,它与一个人的读写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息息相关。刚才几位同学的演讲不但讲出了演讲词的特点,而且讲出了对“格物致知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讲出了演讲者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学以致用,以丰富的学识、以大视野、大格局登上更大的演讲讲台。
五、延伸巩固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是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意思是说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亲眼所见,又不如亲自尝试去做。无论为学还是为政,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探索,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自己的事例,说一说。
2、观看一期《我是演说家》或《开讲啦》。
六、板书设计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大学》
学习自然科学 什么是 演讲者
中国学生 传统教育弊病
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 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自然科学现状
现实意义
针对性
演讲词特点 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极具感染力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对“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演讲者的观点、思路以及演讲词特点有了基本的认识;现场演讲文本整合环节能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学习的优势,学生现场演讲和评价加深学生对文本和演讲活动的全方位认识;作业推出与主题相关的出自《习近平用典》一书中与“格物致知”相关的名句,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而学生通过观看《我是演说家》和《开讲啦》节目收获的将不仅是演讲能力。
个人认为,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导入环节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占用教学时间较长,从而导致学生现场演讲和评价环节不够充分。对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情况认识不到位,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缺少成长型思维为主的鼓励性评价语。今后要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多下功夫。
八、同行评价
郭玉崇:围绕单元提示设置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实际,学情把控可以更加精准一些。
赵红亚:通过文本整合,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值得借鉴。
李伟:学生现场演讲和评价加深学生对文本和演讲的认识。
徐宝光:教学环节时间的预设和落实不够精准,前松后紧,影响教学效果。
宋利新: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更精准一些,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进行教学评价,促进生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