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蒹葭》课件(共3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蒹葭》课件(共3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22:53: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蒹 葭
《蒹葭》选自十五《诗经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蒹,尚未吐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 称之为《诗经》“六义”。其中’‘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最富于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解题:
1、“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经辨义》:“‘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2、“招贤”说。
《诗经通论》云:“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诗经原始》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3、“爱情”说。
今人杨任之、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吕恢文说:“这(《蒹葭》)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4、理想说。
由于“伊人”形象和诗中客体形象的不确定性,根据对“伊人”的执着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艰难曲折,演绎出了“理想说” 。
5、惜时说。
“白露”“流水”意象——转瞬即逝
“伊人”——飘忽不定
6、距离说。
诗歌阐释了汉民族幼年时期的美学思想──距离产生美。
听范读,正字音,通文意.(6分钟)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三、自由朗读:读准诗句,读出节奏。
说说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
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
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
(升高)
(干)
(河岸)
(小洲)
(小沙滩)
(停止)
(水边)
(左右弯曲)
灿灿的样子
四、合作朗读:忠实原文,理解诗意。
疏通文意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阿,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河边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 我的意中人啊,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河边芦苇长的非常茂盛,早晨露水还没有完。 我的意中之人啊,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分析第一章的写作特点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二句以兼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三、四句写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徘徊,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五六句写“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征途漫漫,终不可达。
七八句写 “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景: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溯洄和溯游连用,从侧面刻画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焦急与忧愁。
全文的结构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结构内容
归纳主题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讨论以下问题:
2、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芦苇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换了词语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全诗以秋水、蒹葭、白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情。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
艺术特点:
1、描写技巧上,融写景、抒情、叙事于一炉。
每章首二句起兴(景),因物起兴,触景生情。
在叙事方面,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
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而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2、创造出“秋水伊人”的朦胧凄美意境。
苍青色的芦苇和凝结为霜的白露,茫茫一片,充满了朦胧之美,且都是萧条、冷落、凄凉、惨淡的秋天的物证。
秋天那种荣华谢尽、凄迷惨淡的感伤色彩,与诗人苦苦追寻“伊人”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迷惘感伤的心情又是协调一致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3、重章叠句,使感情的表达既层次鲜明,又有一唱三叹之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时间)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道路)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地点的转换)
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时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迭,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乎远矣。”
大胆说出你的读后的感受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给人的美感
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概括它的美?
含蓄美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
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意境美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蔼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切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
朦胧美
作业与思考:
1、背诵《蒹葭》。
2、比较《关雎》与《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