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20:32:43

文档简介

乐东思源高中高二级年级3月月考试题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B D A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B B A A B C A
1.【答案】A【解析】阅读地图,文明起源的地区正好是农作物和家畜的原产地,可得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文明起源与农业的关系,故选A项;据图片,未见各文明区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选项C只利用了图片中的“农作物和家畜”和“河流信息”,材料信息利用不全面,不能得出主题,排除C项;图中未体现食物物种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图片中的“周”多和农田相关,表明当时的其他民族对周民族的印象必然是擅长农耕的,否则不会如此构字,故选D项;汉字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排除A项;井田制是九块田,图中的“周”字只有四块田,排除B项;图片中的“周”字是和农田有关,无法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
3.【答案】D【解析】“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指拥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这一群体出现的前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选D项;抑制豪强对自耕农土地的兼并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政策,而非土地私有制本身,排除A项;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的是科举制,而非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题干要求的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而非政治角度,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流,使得英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人都能描绘美洲的新物种,故选C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扭转了人们疫病防治观念,排除A项;全球物种交流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B项;图片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物种的交流,而保障食品安全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规范和社会技术条件的进步,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材料仅涉及土地政策,没有提及“福利国家”,也不能反映“全面”,故A项错误;无论是“合并小农场时”、还是“为了实施土地开发权国有化而进行国家强制购买时”的政策都强调在土地国有化的过程中补偿失去土地所有权的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形成一种混合市场经济,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等西方国家迎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故D项错误。
6.【答案】D【解析】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对苏联进行粮食禁运的时候,与之属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并未采取与美国一致的做法,反而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出在粮食贸易问题上,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之间存在国家利益冲突,故选D项;由“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可知,并不是美国贸易禁运的时候,苏联就没有其它获得粮食的可能了,所以不能据此说明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美苏之间粮食禁运实际上是冷战的体现,且仅提到了1980年这一个时间,不能据此得出全球性粮食危机频繁出现的结论,排除B项;美国与苏联间的粮食贸易受到了冷战影响,但是由“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则体现出冷战思维并未影响国际粮食贸易,本质上来说,上述现象恰恰说明影响国际粮食贸易的是国家利益,排除C项。
7.【答案】A【解析】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在该时期,美国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国内则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说明美国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即高新技术型产业,这就会加速全球科技重心转移到美国,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国际格局日趋紧张,排除C项;题干所述史实发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是其重要体现,而不是“诱导因素”,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李总理的“互联网+”指的是用互联网来发展经济,把互联网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和蒸汽机的作用有些相似,都具有工具性,故A项正确;两者的比较不是创新的比较,故B项错误;两者的实践性差的很远,故C项错误;两者的时效性也有很大差别,故D项错误。
9.【答案】A【解析】据上表,可知燕下都属于军事重镇,而且出土了其他诸侯国的货币,说明商品经济相对活跃,故选A项;遭到列国觊觎需要出土其他诸侯国的兵器或士兵盔甲才能证明,但材料只提到了钱币,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燕下都出土的战国货币和位置,而商贾周游天下则需要各地出土多种货币来证明,排除C项;对外交流强调中国通国外的交往,而材料中的货币只是诸侯国在燕下都得交往,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与琉球、暹罗和满刺加之间商品贸易的价格远低于正常规定的价格,体现了“厚往薄来”的原则,具有突出的朝贡贸易色彩,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故选A项;出超指的是贸易总额中出口大于进口,材料并未对当时中国的贸易总额进行解释,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表格中的贸易价格很明显低于正常的市场规定价格,这不属于国内的商品贸易,而是对外的朝贡贸易,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士大夫肯定商业的作用,在价值上认同商业。士大夫对商业认识的变化不能推断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官商仍然是商人的主体,故A项错误;士大夫对商业认识的变化不能推断对文化重心的影响,故B项错误;士大夫对商业认识的变化不能推断对货币体系的影响,故C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士大夫对商业作用和价值上的肯定认同,故D项正确。
12.【答案】B【解析】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设四海关”“加重浙海关的关税”“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清廷拒绝”可知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限制,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可知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忽略了战争的本质意图,故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偿付本息”“寄回执照”“垫付资金”可知当时的代办方式已经体现了近代金融信贷的基本流程,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财政的近代化转型,故选D项;材料中的代办方式程序众多,但是过程清晰,诸多准备过程已经由票商和报捐者完成,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排除A项;“捐纳”会加剧政府腐败,降低政府的执行力,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实行“捐纳”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欲兴商务,必以各设商会,始行之有效”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商人主张在全国组建统一的商会,各级商会宗旨、规章一致,形成一个行动统一、不可分割的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近代组织特征,故选B项;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意味着商人群体意识的形成,排除A项;商战属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经济思想,故社会的主流思潮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设立商会符合工商业者的利益,得到工商业者的支持,“成为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舆论”,故成为民间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英法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造成了美元危机。为了缓解危机,美国探索出建立“黄金总库”的办法来稳定国际货币市场,维持现有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故选B项;竭力保障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正常运转,排除A项;“英法开始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说明英法对美元信用怀疑,而不是商业贸易竞争,排除C项;携手西欧应对美元危机的严峻挑战,而不是国际汇率紊乱,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18世纪末,棉布价格上涨较之前幅度较大,但踹匠工资增长幅度却很小,这是因为人口的膨胀,踹匠竞争力大,影响了踹匠的价格,故选A项;表格内容体现了人口膨胀影响劳动力价格,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由表格可知,传统手工业价格幅度在增长,并非走向衰败,排除C项;清中期苏州城市比较繁荣,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根据“租界地与英国政府,并不容许其(指领事)管辖该地,该地仍属于中国之主权”可知,关于租界,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并没有签订相关的条约,因此缺乏相应的依据,故选A项;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英国已经形成租界制,并没有遵循条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英人对于租界地的态度,没有体现英法美三国间的利益平衡与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英人的观点,是清政府没有与西方国家并没有签订相关的条约,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证实了《尚书》中天子“驾六”的说法,说明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故B项正确;历史认识可通过考古发现、史料考证等方法,考古遗址并非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故C项错误;尽管《周礼》中关于天子坐车的规定与考古发现不符,但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周礼》的历史研究价值,故D项错误。
19.【答案】C【解析】材料讲述了元朝重新统一后为解决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的问题,尤其是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问题,对漕运进行大胆创新,海运和内河航运并举,这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故选C项;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国内南北漕运问题,与国际贸易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选项的理解有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驿站制度,设有驿站1500多处,以大都为中心,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而不是通过水路交通组成以“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医疗能力越强,这说明医疗水平的高低跟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故选A项;医疗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仅仅从《柳叶刀》发布的信息并不能看出整个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的情况,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四个信息及说明即可得8分
信息一 整齐划一//布局严整。(2分)
说明:长安城和北京城都体现了这一特点。(2分)
信息二 中轴线纵贯全城//对称分布。(2分)
说明:中轴线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2分)
信息三 宫殿为主体结构。(2分)
说明: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2分)
信息四 宫殿建筑高台化//政治//军事功能为主。(2分)
说明: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2分)
信息五 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2分)
说明:汉代的都城,有东市和西市;明代的则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自身也在发展。其政治性、军事性不断减弱,商业性不断增强。(2分)(
22.【答案】
(1)变迁:以扬州为中心转向以宁波为中心,沿海港口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4分)
因素:政治局势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海外贸易的拓展;江南经济的开发。(4分)
23.【答案】
参考示例:
观点:人类的活动加剧了疫病的传播,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及人类自身生活环境、不良生活习惯,为黑死病等疫病传播提供温床,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黑死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的发展或者殖民扩张,加速了疫病的传播,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美洲大部分土著人口死于疫病传播。由于美洲劳动力的缺乏,欧洲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掠夺奴隶进行贩卖,不道德的黑人奴隶制形成,这是人类文明的罪恶和倒退。英国疫情期间,牛顿回到乡下。这期间,他在光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687年,牛顿划时代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加速了科学研究进程,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工业文明的发展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加强了世界联系,加速了霍乱等疫病的传播,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了医学和科技的进步,为霍乱等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条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及国际合作,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提供了条件。
一战期间,伴随着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大,再加上西班牙爆发流感,因封锁消息,使得疫情越来越严重,加速了疫病的传播,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改变了战争走向,客观上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传染病绝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动力,但传染病却是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揭露者和推动相应改革的催化剂。乐东思源高中3月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范围: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元题(60分)
1.图2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幅地图,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图2
A.文明起源与农业的关系 B.世界区域文明的联系
C.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D.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
2.图1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图1
A.西周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B.西周推行井田制
C.西周建立了贵族等级制度 D.周人擅长于农耕
3.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的出现(  )
A.有利于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C.有赖于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D.前提是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4.下列图片所示的农作物的交流(  )
A.扭转了人们疫病防治观念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5.英国1967年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合并小农场时,政府对愿意放弃经营的小农场主可以发给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金,或者每年发给不超过275英镑的终身年金。为了实施土地开发权国有化而进行国家强制购买时,政府必须向丧失开发权的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金。以上材料最能反映的是(  )
A.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覆盖全面 B.英国重视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补偿
C.英国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D.英国发展混合经济缓解经济危机
6.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7.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国内则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重大调整(  )
A.加速了全球科技重心的转移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主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缓和 D.直接诱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8.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一位学者指出工业革命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与之相似的“蒸汽机+”的现象:蒸汽机运用于陆路交通,产生了火车,运用于水路交通,产生了轮船。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蒸汽机和互联网最重要的共性在于(  )
A.工具性 B.创新性 C.实践性 D.时效性
9.表3是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钱币统计简表。由下表可以推知,燕下都
表3
种类 燕刀 燕布 三晋两周布 赵刀 圆钱
数量(枚) 34493 149 5403 455 1
注:燕下都是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河北易县建立的军事重镇,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  )
A.虎踞要冲,商品经济活跃 B.经济繁荣,遭到列国觊觎
C.币种较多,商贾周游天下 D.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
10.《明会典》记载了明朝前期进口货物交易情况。其部分货物交易情况,列表如下:
货物名称 苏木 胡椒 乌木 檀香
计量单位 斤 斤 斤 斤
规定价格 500文 3贯 500文 500文
与琉球贸易价格 10贯 30贯 — —
与暹罗贸易价格 5贯 25贯 40贯 10贯
与满刺加贸易价格 20贯 40贯 10贯 —
注:1贯=1000文;“—”表示数据缺失。
据此可知,明朝前期(  )
A.朝贡贸易特征明显 B.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国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1.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12.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13.清朝道咸年间,因“捐纳(通过捐纳报请取得官职)之人,大约称贷者多”,且手续繁杂。因此,“大半归票商承办其事”。下面是蔚泰厚苏州票号代办捐纳流程示意图。据此可知,这种代办方式(  )
A.降低了行政审批的办事效率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旨在提升政府金融监管效能 D.客观上利于晚清财政的近代化转型
14.1900年,上海《江南商务报》发文章称“欲兴商务,必以各设商会,始行之有效;各商会再联一十商会,庶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内可与政府通商人之情况,外可与各国持商务之交涉,非设商会不为功也”,成为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舆论。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商人的群体意识开始形成 B.商团组织逐渐走向近代化
C.商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D.设立商会已成为民间共识
15.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欧国家尤其是英法开始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为缓解危机,美国提议建立“黄金总库”。1962年美国与西欧各国签订了《借款总安排协定》,规定由“十国集团”共同出资60亿协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货币市场。上述现象说明,美国(  )
A.竭力保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正常运转
B.探索维持现有世界金融体系稳定的途径
C.与英法等国存在着激烈的商业贸易竞争
D.携手西欧应对国际汇率紊乱的严峻挑战
16.表2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11文
1724年 约1000文 约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约100—200文 约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2万人。)
据表2可推知,清代中期苏州地区(  )
A.人口膨胀影响劳动力价格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C.传统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败 D.通货膨胀破坏城市繁荣
17.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制定了《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上海租界地出现了类似西方自治政府的市政机关,租界制度形成。1864年,英国公使致各领事书中说,“租界地与英国政府,并不容许其(指领事)管辖该地,该地仍属于中国之主权”。据此可知(  )
A.租界制度的施行缺乏条约依据 B.英国遵守与中国签订的条约
C.英法美在中国的利益达到平衡 D.清政府力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18.《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19.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20.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
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二、非选择题(40分)
2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明代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港口的变迁
唐朝 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最为重要;唐末遭到严重破坏,盛况不复。
宋朝 北宋设市舶司后,明州(今宁波)发展迅速,“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进出唯明州一港”。
清朝 清初解除海禁后,江浙海船北上赴奉天贸易,上海港因此而兴。
近代 开埠不久,原经由广州出口的生丝、茶叶,几乎全部改由上海输出。其他口岸将原料运往上海,上海则将工业制成品输往其他口岸。
现代 “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长三角港口群进一步加快联动发展,持续朝向超越国际代工者的角色、攀升产业链高端的目标发展。
图2 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变迁轨迹图
——据吴松弟《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并分析影响变迁的历史因素。(12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五次传染病情况简表
传染病 人类活动 影响
黑死病(鼠疫等) 1347年—1351年 11世纪的垦荒运动引起环境破坏;居民木制、泥砖等结构的房屋;再加上人们不良的卫生习惯。 西欧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大量人口死亡后,封建农奴得到解放;人口死亡,带来宗教的改变,找到新的教义来对死亡进行新的解释,人们把目光从天国转向了尘世的享乐。
美洲瘟疫(天花、麻疹、霍乱、白喉等) 15世纪左右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美洲土著90%的人口毁灭;引起了非洲大规模黑人奴隶的贩卖。
伦敦大瘟疫 1665年—1666年 英国的病源很可能是那些从阿姆斯特丹开出的运送棉花的商船。 超过10万人死亡。为躲避瘟疫,牛顿回到乡下。这期间他在光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687年,牛顿划时代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五次大霍乱 1817年—1896年 工业革命、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是造成19世纪霍乱全球流行的主因 影响遍布全球,大量人口死亡。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公共卫生治污运动和住房改革。190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卫生协议和机构诞生。
西班牙大流感 (蔓延全世界) 1918年—192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 全球有2500万到5000万人丧生。德国由于疫情和战斗损失了80万兵力,1918年11月穷途末路的德国无力再战,只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摘编自丁学良、龙希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传染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次有关传染病的信息,并论述传染病、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关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