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22:4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 世袭制的确立 B. 郡县制的确立
C. 华夏族的形成 D. 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能印证“水则覆舟”的统治者是(   )
A. 夏禹 B. 商汤 C. 周武王 D. 商纣王
3. 东周贵族詹桓在回忆西周疆土之盛时曾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西周疆土之盛”主要得益于实行(   )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4. 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
A. 形成了禅让方式
B. 稳定了社会秩序
C. 实现了土地分封
D. 扩大了国人利益
5. 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B. 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 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 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6.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7. 观察右图,对其中文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
B. 体现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 发现地集中在长江流域
D. 主要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8. 目前所知,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
A. 铭文 B. 甲骨文 C. 小篆 D. 隶书
9. “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A. 周王室势力大减 B. 周朝即将灭亡
C. 分封制得到巩固 D. 周朝政局稳定
10. 如图农具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11.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 改革了户籍制度
B. 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 战场立功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 鼓励耕织
12.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秦长城
13. 中国近代文人胡适评论:“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 “仁者爱人”
B. “有教无类”
C. “为政以德”
D. 因材施教
14.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如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
A. 科学技术发达
B. 百家争鸣出现
C. 地方书院兴起
D. 儒家学派形成
15.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 “兼爱”“非攻”
B. “无为而治”
C. “仁政”治国
D. 依法治国
16.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可见,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 )
A. 全面否定 B. 照抄照搬
C. 全面超越 D. 继承发展
17.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18.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 )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兵家
二、非选择题
21、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材料二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反映了远古时期的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有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制度与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2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铸就铁血霸途】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蛮夷了)
—— 《论语》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管仲相桓公”的结果是什么?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2)孔子对“管仲相桓公”持什么态度?
【变法崛起群雄之林】
材料二
如果我们要在材料二中的“?”处添加一幅人物图片,你认为应添加谁的图片?根据材料,分析秦国变法的原因。
观察图片,面对顽固的保守派,如果你是商鞅,你将怎样辩驳?写出这次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条措施。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为国家作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答案
1-5DDCBA 6-10BBBAB 11-15CBBBC 16-18DDB
19、(1)禅让制;世袭制。
(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适应社会情况的国家制度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制度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革。(言之有理即可)
20、(1)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扩充疆界。
(2)肯定态度,大加赞扬。
(3)秦孝公。秦国国力弱,不为各国重视。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或治理国家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建立县制。
(5)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