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跟踪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2.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共持续约
A.38年 B.48年 C.30年 D.22年
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目标是
A.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B.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C.把日伪资产收归国有 D.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4.南京总统府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在总统办公室陈列着一本台历,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此布展可用来说明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C.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D.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5.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解放战争时期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参与斗争。下列口号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打过长江,解放全国
7.总结概括是复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表为某同学设计的历史知识表格,下列选项与表格要求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国民大革命 ①
十年对峙 ②
抗日战争 ③
解放战争 ④
A.①中共一大召开 ②北伐战争 ③淞沪会战 ④重庆谈判
B.①中共三大召开 ②遵义会议 ③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④三大战役
C.①国共第一次合作 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七届二中全会
D.①黄埔军校创办 ②中共七大的召开 ③百团大战 ④开国大典
8.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图箭头所示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A.武昌起义后的革命浪潮
B.“工农武装割据”点燃的星星之火
C.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
D.中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9.由导演吴宇森执导的影片《太平轮·彼岸》讲述了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因未开夜航灯而被货船“建元轮”撞沉,导致船上近千名绅士、名流罹难的故事。同时损失大量货物、重要国民党档案等。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这一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渡江战役后国民党败逃台湾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D.解放战争走势已渐趋明朗
10.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都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B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C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D 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A.A B.B C.C D.D
11.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第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2.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基于这一形式,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行动是
A.号召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
B.与国民党政府签署“双十协定”
C.与国民党代表举行北平和平谈判
D.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作战
13.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14.1924-1927年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1927-1936年国共内战、对峙;1937-1945年国共再次合作,携手共赴国难;1946-1949年国共又掀内战,民生艰难。这一变化反应了
A.国家利益是其根本出发点 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民主革命由国共共同领导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5.《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中记载:“l944年,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敌后战场转入反攻.”这主要反映出1944年
A.国民政府统治离心已见端倪
B.日军持续进攻战略效果明显
C.敌后根据地合法地位得到认可
D.民主党派已支持中共的主张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在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人民解放军的那一次行动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指的是哪三次战役?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此革命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革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3)“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请分别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领导的一次重大革命斗争?
(4)请概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5年,第二次东征时,陈赓取得了惠州之役的胜利,深受蒋介石欣赏。后来,又在一次溃败的战役中冒死救出蒋介石,并历尽艰险把消息送到接军处,陈赓救蒋的行为成为黄埔军校的佳话。1947年夏,鉴于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央军委决定调陈賡纵队南渡黄河,毛泽东在接见陈赓时说:“你们在晋南打得很好,给了敌人致命的一击,把蒋介石吓坏了,现在要你们再吓吓蒋介石,这一次要把他吓疯。”陈赓按照指示在伏牛山展开主力,取得“豫西牵牛”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陈锋、王翰《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赓“救蒋”和“吓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赓“救蒋”和“吓蒋”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在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因此C项正确,ABD项排除。故选C。
2.C
【详解】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持续30年。故C正确;A、B和D的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C。
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为此,中共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故选D;当时中共顺应时局变化和人们心愿,主张建立联合政府,而不是推翻国民党统治、没收日伪资产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三者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
4.D
【详解】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指的是1949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D正确;抗战胜利是在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排除A;南京解放之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南依然有大量军事力量存在,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排除B、C。
5.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解放时期的口号,故选D项;A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是抗日战争时期,C是五四运动时期,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6.D
【详解】结合所学,打过长江,解放全国是渡江战役时期提出的口号,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故选D;A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B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口号,C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ABC。
7.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间为1924年-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1927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为1931年至1945年,解放战争为1946年至1949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1927年10月,《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 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均有共产党参与,故C项正确;中共一大时国民革命尚未开始,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不是中共的实践活动,排除A项;中共三大召开时国民革命运动未开始,排除B项;中共七大的召开于抗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C。
8.D
【详解】图片中信息显示1949年渡江战役,该战役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胜利,D正确;A是辛亥革命时期;B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是抗战时期。
9.D
【详解】根据材料中“1949年1月27日”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三大战役基本结束,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的走势已渐趋明朗,故选D;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故排除A;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故排除BC。
10.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C项正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A项;三大战役胜利,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B项;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C
【详解】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第十六章决战淮海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而十三章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此历史人物参加南昌起义,且是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并参加长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淮海战役等,联系所学的历史人物,此人应是刘伯承元帅,空白处从时间上应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大决战之前的历史事件即千里跃进大别山,故选C;北伐先遣战江南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A;第三次反“围剿”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百万雄师过大江发生在三大决战之后,排除D。
12.A
【详解】据材料“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当局更加变本加厉的摧残和迫害民主力量,民主党派被迫转入地下,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基于这一形式,中国共产党号召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A正确;与国民党政府签署“双十协定”是1945年10月,与材料不符,B错误;与国民党代表举行北平和平谈判是1949年4月,与材料不符,C错误;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作战是1947年6月,与材料不符,D错误。
13.D
【详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5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是1947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是1927年的土地革命时期,依据时间排序D符合题意。A、B和C顺序错误,排除。故选D。
14.B
【详解】从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内战—合作——内战”变化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结果,B项正确;国共两党的两次内战,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不能体现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A项错误;两次内战不是国共合作,不能说明国共共同领导民主革命,C项错误;两次内战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D项错误。
15.A
【详解】“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敌后战场转入反攻”说明国民党政府已经得不到各界的支持,A正确;其他不符合题意,排除。
16.(1)行动:挺进大别山。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事件: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3)斗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4)意义:标志着中国100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详解】(1)根据材料“1949年9月30日,……‘三年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从1949年往前30年。根据所学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革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3)根据所学可知“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有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4)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即标志着中国100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7.(1)“救蒋”背景:国民大革命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吓蒋”背景: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军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救蒋”作用:打击了军阀势力,巩固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吓蒋”作用: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力量,配合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详解】(1)“救蒋”背景:根据材料“又在一次溃败的战役中冒死救出蒋介石,并历尽艰险把消息送到接军处,陈赓救蒋的行为成为黄埔军校的佳话”可知,陈赓“救蒋”发生于北伐期间,结合所学从国民大革命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等方面分析其背景。“吓蒋”背景:根据材料“1947年夏”“陈賡纵队南渡黄河”等信息可知,陈赓“吓蒋”发生于解放战争期间,结合所学从解放军相继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等方面分析其背景。
(2)“救蒋”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打击北洋军阀势力、巩固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吓蒋”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