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21:1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跟踪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列标语、口号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②“打土豪,分田地”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④“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2.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司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里“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阶级利益趋于一致 B.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
C.美、苏等盟国的压力 D.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
4.中华民族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基础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国共首次合作
C.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全民族团结抗战
5.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各方力量反应强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青年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成发动“西安事变”;中间政派要求团结抗日……材料表明( )
A.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华民族已全面觉醒
C.国共由对峙到合作 D.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
6.与下面电报内容直接相关的史事是
A.东北易帜 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一二·九运动
7.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8.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每年的
A.7月7日 B.9月2日 C.9月18日 D.12月13日
9.据《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记载“沈阳事件发生两年以后,人们已看清,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这反映出当时
A.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列强认可
B.西方列强不愿日本独霸中国
C.日本与西方列强达成侵华共识
D.日本侵华直接威胁列强的利益
10.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中日隔阂,实现共存共荣 B.推广教育经验
C.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 D.推行社会教育
11.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 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12.1933年,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卷中出现以下作文题目。由此可知
大学 题目
国立中山大学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宋子文在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
国立浙江大学 救济农村之我见大学生的责任科学的价值
燕京大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试阐其旨以抒所感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或草拟整个抗日计划或批评国内的抗日运动)
齐鲁大学 语谓“多难兴邦”,试申其说
厦门大学 和平与战争
A.知识分子认同国民政府对外政策 B.儒家学说已经在大学被彻底舍弃
C.文学革命未广泛实行于教育领域 D.大学注重考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3.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再次深刻指出“左”倾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是“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我们不要关门主义”。这一指示( )
A.改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寻找抵御外侮的新思路
C.为反抗国民党进行广泛宣传 D.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4.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下列有关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描写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海有幸葬忠骨,马关耻辱血泪飞。”
②“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③“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
④“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15.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哪项不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
A.近代教育的发展 B.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C.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D.民族资本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爆发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着莫大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5月5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 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月19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外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二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参与力量,并归纳五四运动地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蒋介石对日本侵略态度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3)将日记作为史料用于史学研究,有哪些价值和局限性?
17.材料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处抄送俘获日军士兵日记代电(1938年9月27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处代电谍字第1443号
中华民国廿七年九月日
汉口国际宣传处并转中央社及各报社:本战区于北极峰(瑞昌东南)之役检获敌第九师团第十九联队预备役陆军上等兵三和惣一之日记,由该日记简短记载中可证明,敌军之奸淫行为与我军战斗力之坚强,并知敌第九师团调动频繁,疲于奔命也。兹检送摘译该日记一份,请查照宣传为荷。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处。感午。谍。附敌兵日记一份。
摘译第九师团第十九联队预备役陆军步兵上等兵三和惣一之日记
四月十九日——由昆山出发,经常州宿镇江。廿日——由镇江过南京,宿浦口。
廿一日——担任浦口车站卫兵。五月二日——宿蚌埠,备赴第一线。
四、五两日——赴第一线对“敌”警戒。六日——“敌”异常坚强。最后突击,第三中队三十名战死。
七日——午前七时,由张八岭出发,三十里后遇由徐州来之“敌军”。在联队本部之警戒营住宿。
八日——午前七时出发,午后二时遇华军五百名与军器第一队?①师团之主力部队战斗一小时。
十日——退第二线休息。十一日——再赴第一线,华军战斗力正坚强,第三□队被夜袭,战死甚多。
十二日——第三中队被包围,几次变更位置担任警戒。午前二时半遇华军,即候全体起床警戒。
十五日——退后蚌埠附近休息。卅六联队任第一线任务,前线师团主力第三师团一部及第十九联队主力五百名战死。思之不欲入浴。
十八日——午前八时,由某地出发攻击退却中集中宿县之华军。
十九日——午后向徐州攻击,与华军苦战数日,徐州陷落,一无所获,不知为何而战。廿三日——向蚌埠前进。
廿六日——向张八岭出发。廿七日——由张八岭至蚌埠。廿九日——午前七时,由蚌埠出发至南京。卅一日——午后至慰安所与日本妓女交媾一次,去洋一元五角。六月一、二日——南京经常州至宜兴。四日——在宜任镇警备队第二下士哨服务,热至九十度以上。六日——午前十时警戒宜兴镇,闻枪声二十发。七日——至慰安所与日本女人交媾一次,去洋二元五角。
九日——任宜兴警备队第二下士哨,闻在前方六里处有枪声四十发。十日——至酒保慰安所,去洋二元。
十二日——奸淫中国女人二次,中国女人不甘愿竟自杀。
十四日——任警备队卫兵三日,天雨,甚感困难。第九中队被夜袭,死二名。本部被焚。华军约六百名。
十五日——至慰安所与日本女人交媾一次,去洋三元五角。
十六日——第三回奸淫中国女人。
十八日——午后二时,第五回奸淫中国女人。三时赴酒保慰安所。
廿日——午前八时五十分允许外出,至日本妓女处,去洋一元五角。
廿一日——廿日夜由宜兴出发,本日上午七时至管村镇。
廿二日——午前八时出发,至新葆镇午餐。午后一时半往攻某小村,用山炮五六发。在杨港镇回营休息,因奸淫中国女人回营甚迟。
廿五日——上午八时,由杨港镇出发,午后三时至管村镇。
廿六日——午前八时,自管村镇出发至宜兴。
七月四、五、六日——午前十时起,受发烟简之教育。
七日——事变一周年纪念日,静默一分钟,思不出为何而战。
十一日——午前九时,华军七八名在九百米前方发现,斥候开枪六十发,始退去。西乌大队熊田少尉等十五名担任警戒。
十五日——午后第五大队出发,攻击华军。
十八日——至慰安所一游,热至一百十五度。
十九日——午前演习手榴弹及小队长之教育,午后至慰安所。
八月七日——午前五时起床,七时自宜兴出发。
(七月廿三日起至八月五日止无日记)。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处抄送俘获日军士兵记载慰安妇等情况日记的代电》,杨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2020,(04)
(1)依据材料,从侵华日军日记的记述视角,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慰安妇制度的罪行,并搜集其他相关资料进行佐证。
(2)综合上述材料,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法西斯残暴本质。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④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①是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的,②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③是1935年一二 九运动提出的,按时间排序是④①②③,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三省,由此中国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故选A。一二八事变是指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从一二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结束为十三年,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均发生于1937年,距离抗战结束为八年,故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详解】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两党能够合作抗日,B项正确;两党代表的阶级不同,利益不同,排除A项;C、D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中国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答案为D;A是北伐战争的目标,B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C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生存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策略,均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
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青年学生、国民党爱国将领和中间政派分别提出了自己抗日主张,这表明抗日救亡运动高涨,A项正确;“全面觉醒”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西安事变拉开了国共两党由对峙和合作的序幕,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此时共产党还没有成为中流砥柱,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电报中“沈阳”“北大营”“不抵抗主义”可知,这里涉及的史实是九一八事变中日军进攻北大营,B正确;东北易帜没有军事冲突,排除A;华北事变与沈阳无关,排除C;一二·九运动是抗日救亡运动,与电报内容不符,排除D。
7.D
【分析】试题分析:根据史料学的一般观点,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侵华日撰写的回忆录均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等具有客观性。故D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详解】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促进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9.B
【详解】材料“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反映了列强企图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并未及时制止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这说明西方列强不愿日本独霸中国,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列强认可,故A错误;当时西方列强并未与日本达成侵华共识,而是对日本侵华不满,故C错误;“他们没有把握时机”说明列强并未采取行动制裁日本,故“日本侵华直接威胁列强的利益”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B。
10.C
【详解】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故C正确;消除中日隔阂不是其目的,故A错误;材料和推广教育经验、推行社会教育无关,故BD错误。
11.C
【详解】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年后);“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年底);“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1927-1937年间。A、B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故排除。C、D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C当为最佳答案。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题时注意空间信息“西北”和隐性的时间信息。另外,要注意解题技巧:旧事物可能出现在新时间,新事物不可能出现在老时间。
12.D
【详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因此,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目中“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救济农村之我见”“以抒所感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多难兴邦”“和平与战争”都体现了大学注重考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故选D;材料是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卷中出现的作文题目,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对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态度,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学革命的信息,排除C。
13.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主张寻找抵御外侮的新思路,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B项正确;1940年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排除A项;瓦窑堡会议是1935年召开,此时民族危机加深,需要联将抗日,不是为反抗国民党进行广泛宣传,排除C项;抗日战争胜利后主张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黄海有幸葬忠骨,马关耻辱血泪飞。”描写是1894年的甲午海战;“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描写的是1876年至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描写的是1933年二十九军长城抗战;“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描写的是反割台斗争,开始于1895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的时间排序是C,排除A、B、D。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打击,因此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提到的“中学生习惯的变化”,可以得出近代教育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由此得到背景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学生思想的转变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的成果,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学生、工人和商人。北京到上海。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
(2)变化:由不抵抗到持久抗战。原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民族民族主义思想。
(3)日记是当事人对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或见证,属于第一手资料;日记的记录受主观情感和个人立场的限制,使用过程要注意甄别,要有批判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详解】(1)由材料“北京爱国学生”“上海工人开始罢工”“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可得出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有学生、工人和商人。由材料“北京……决以实力赞助学生”“上海工人开始罢工”可得出北京到上海。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正义诉求失败,反而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关于“变化”,由材料“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结合所学,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由材料“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可得出持久抗战。关于“原因”,可以从中日矛盾变化、抗日救亡运动、中共政策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蒋介石个人主观思想转变等方面归纳。
(3)首先要承认日记是第一手资料,有历史价值;同时要指出日记的主观性比较强,需要甄别去伪、实事求是。
17.(1)罪行:日记中多处记载了侵华士兵去慰安所,证明当时日本实行了慰安妇制度。佐证:中日韩被强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的回忆、日本战地记者的图片等
(2)本质:日本侵略者肆意侵略他国,屠杀平民,实行慰安妇制度,实施细菌战,严重违反人道主义和国籍法则,其本质是反人类。
【详解】(1)罪行:根据材料可以看到,日记中多处记载了侵华士兵去慰安所,证明当时日本实行了慰安妇制度。佐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韩被强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的回忆、日本战地记者的图片等都可以佐证当时日本侵略者实行了慰安妇制度。
(2)本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略者肆意侵略他国,屠杀平民,实行慰安妇制度,实施细菌战,严重违反人道主义和国籍法则,其本质是反人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