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21: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结合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理解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掌握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表现,对比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理解二者成败的原因。
3.了解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4.掌握苏俄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措施以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梳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6)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2.形成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进程
(1)两个政府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领导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四月提纲》指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因此,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攻占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新政权
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4.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时间:1918年。
(2)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3)目的:①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②体现政策的“战时”特点。
(4)内容
①农业:余粮征集制(有军事、行政干预色彩、强制性):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④分配:集中分配(绝对的平均主义),强制劳动。
(5)特点: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6)评价
①积极性: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
(2)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目的: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5)主要内容:①农业:通过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④分配:按劳分配。
(6)特点: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7)意义:①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3.苏联成立
(1)1917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2)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原因
①基本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②客观因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思想基础: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④个人因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概况: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3)结果: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4)内容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
(5)评价
1)积极性:①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一、单选题
1.列宁认为,一国之内不能有两个政权,其中必有一个要化为乌有,不是临时政府吃掉苏维埃,就是苏维埃吃掉临时政府。之后,他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一思想
A.动摇了沙皇政权的统治 B.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发展
C.加速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D.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2.列宁始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忠实最彻底的学生。他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实行者,同时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这表明列宁主义
A.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一致 B.指导了巴黎公社
C.顺应了新时代发展要求 D.推翻了修正主义
3.列宁主义是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它诞生的标志是
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B.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建立
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D.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报纸的出现
4.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它诞生的标志是
A.《火星报》的创办 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C.列宁主义的产生 D.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5.它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的,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是在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修订与补充。它是
A.列宁主义 B.孟什维克主义 C.布尔什维党 D.马克思主义
6.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7.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的是( )
A.“新和谐公社”建立 B.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8.1917年俄历10月26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 )
A.得到了资产阶级大力支持 B.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所有要求
C.巩固了新兴的苏维埃政权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9.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官的信号。从发展模式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 )
A.打败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B.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C.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D.给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案例
10.1917年8月,“就有大约4000名中间派的孟什维克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的领导人马尔托夫曾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坦言:“群众不愿意支持我们,宁愿从护国派转向布尔什维克。”这说明,当时俄国( )
A.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并日益激化 B.沙皇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掌握实权 D.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社会基础
11.二月革命后,在两个政权并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列宁提出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七月流血事件后,广大群众逐渐认识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于是列宁迅速主张用暴力革命代替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最终促成了十月革命的成功。据此可知( )
A.十月革命的成功具有偶然性 B.列宁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C.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根本转变 D.十月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12.在谈及十月革命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时,列宁说:“绝大多数的农民、士兵和工人都拥护和平政策。这不是布尔什维克的政策,也根本不是政党的’政策,而是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政策,是大多数人民的政策。我们不是在实行布尔什维克的纲领,我们在土地问题上的纲领也完全取自农民的委托书。”这反映出( )
A.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自身纲领 B.人民的意愿决定了革命的成败
C.十月革命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 D.布尔什维克党在政治上的成熟
13.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情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状况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B.该政策的目的是保证战争的胜利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D.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4.1918年5月初,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除粮食所有者的田地所必需留的种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到下次收获前所必需的口粮以外,一普特粮食也不应该留在他们手中”,国家要“对全部存粮实行最严格的核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 )
A.苏俄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衡
B.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苏俄集中力量保证战争胜利
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
15.1918年苏俄实施的《粮食专卖法令》中规定“凡有余粮而不把余粮运到收粮站者以及滥用存粮酿私酒者一律宣布为人民的敌人,交革命法庭判处10年以上的徒刑,没收全部财产,永远驱逐出村社;对酿私酒者还要处以强制性的社会劳动。”该法令属于(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体制 D.斯大林的集体农庄
16.1928年,米高扬提出,“如果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市场自发性和经济发展的完全自由,这样想就不对了,....它不是回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而是要走上向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这说明该政策( )
A.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出一辙 B.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
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道路 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17.列宁在《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中写道:“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对“别的”理解准确的是( )
A.指令性的计划体制 B.福利国家政策
C.余粮征集式的政策 D.市场经济机制
18.从下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俄国制造业生产指数(1913-1925年)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指数 100 12.8 70.1
A.俄国经济在一战中遭受损失最大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C.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走出低谷 D.苏联模式有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19.如表反映的是1913年和1937年世界部分国家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情况(世界100%),其中俄国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1913年 1937年 备注
俄国 2.6% 13.7% 1913—1937年俄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世界快14.3倍。
德国 15.3% 11.6%
法国 6.6% 5.7%
英国 12.1% 9.3%
美国 38.2% 41.9%
A.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B.未受经济大危机的任何影响
C.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D.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
20.1930年3月1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决议指出:“根据现有材料,有理由认为,在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发生的富农骚乱事态严重,特别是目前在从边境地区迁出波兰裔富农和反革命分子的情况下,波兰政府将进行干涉。”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少数族裔农民权益遭到无端侵犯 B.成为西方转嫁经济危机的目的地
C.农业集体化的政治环境严峻复杂 D.人民为国家工业化付出巨大代价
二、材料分析题
21.国都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40年,蒙古大军攻下了基辅,东欧的罗斯国家进入蒙古统治时期。罗斯人对于蒙古的政治体制起初是被迫接受的,后来则发自内心认可。他们对蒙古的专制统治与军国主义政策倍加推崇。在对抗蒙古入侵者的斗争中,基辅不再是罗斯的领头羊,莫斯科取而代之。1325年,莫斯科公爵伊凡一世说服四面楚歌的东正教大主教离开基辅,来到莫斯科,这使得莫斯科成为罗斯国家的政治、宗教中心。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莫斯科大公国成了东正教的最后阵地。莫斯科大公国把抗击异教徒当作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并在抵御奥斯曼土耳其的斗争中,确定了其政治和宗教上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英]马丁·西克史密斯《BBC看俄罗斯:铁血之国千年史》
材料二 距圣彼得堡的冬宫不远,涅瓦河畔伫立着一座彼得一世的骑马雕像。彼得一世骑在马上,左手紧拽马辔,佩剑斜挎左腰间,右臂向右前方平伸,凝视着当年营建和迁都圣彼得堡时与瑞典作战的前线(位置如图3所示)。1825年12月,在铜像周围的参政院广场上,一批反对专制制度的青年贵族军官们发动了一次兵谅,要求改变专制政体,实行立宪,废除农奴制,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该广场也由此被称作十二月党人广场。虽然起义遭到镇压,但人们普遍认为,这场起义“惊醒了俄国整个一代青年……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下,他们一路播微下自由的信念”。
——摘编自彭程《三百年的圣彼得堡》
材料三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德军沿着当年拿破仑攻打俄国的老路,向莫斯科进军。1941年10月1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从苏联首都莫斯科疏散》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外国使馆、政府的重要机关以及在莫斯科的一些重要活动家将向后方疏散。有关部门也为斯大林准备了撤离的交通工具。但斯大林作出了照常举行庆祝大会和阅兵式的决定。同年11月6日,庆祝大会在一座地铁站而非大剧院举行。次日,斯大林在列宁墓前发表了简短的演说。他说道:“现在的状况要比二十三年前好得多……(我们)一定会战胜德国侵略者。”当日参加阅兵式的莫斯科第2步兵师从红场直接奔赴前线,阅兵式实况通过无线电波传到全国各地,刊登阅兵式报道的报纸用飞机运往敌占区散发,告诉那里的居民莫斯科并没有放弃。
——摘编自张捷《斯大林与苏联卫国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崛起为罗斯“领头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性质,简析沙俄迁都圣彼得堡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庆祝大会”所庆祝的历史事件,并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一个历史人物,举例说明他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世纪的俄国在面对着外敌入侵、政局不稳、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权受到极大抑制、国力衰微的背景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在打击旧的封建王公势力,加强沙皇专制王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岳宗凤李宁娟《伊凡四世的改革对俄国崛起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城市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他们提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不满。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困难局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会议公报的主题。结合所学对“雅尔塔体系”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列宁针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现象,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明确了俄国革命的方向,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府并存时期,沙皇的统治已经被推翻,A项错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二月革命的结果,不是背景,C项错误;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的是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不是《四月提纲》的提出,D项错误。
2.C
【详解】根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可知列宁主义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发展是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列宁能够进行创新说明他顺应了新时代发展要求,故选C,排除A;巴黎公社发生在法国,列宁是俄国革命领袖,因此与列宁无关,排除B;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他没有推翻修正主义,排除D。故选C。
3.C
【详解】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宣告诞生。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是俄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布尔什维克党史列宁创办,其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C正确;A、B、D均不能作为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排除。
4.C
【详解】根据所学十月革命相关史实可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因此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标志是列宁主义的产生,C项正确;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A项错误;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材料内容问的是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标志,D项错误。
5.A
【详解】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修订与补充”等信息可知,列宁主义是革命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级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A项正确;孟什维克主义是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国早期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材料体现的是列宁主义,而不是布尔什维党,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列宁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D项错误。
6.B
【详解】从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以得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所以新经济政策不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促进了苏俄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AD两项说法错误。
7.C
【详解】根据所学,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C项正确;“新和谐公社”建立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最终失败,排除A项;巴黎公社也失败了,排除B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十月革命之后,且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历10月26日即十月革命的第二天,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代替临时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等,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D项正确;“得到了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与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符,排除A项;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所有要求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非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从发展模式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的胜利,给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案例,D项正确;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的胜利,打败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排除A项;BC项不符合“发展模式的角度”,排除。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考查十月革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大约有4000名孟什维克加入布尔什维克,这表明当时民众更支持布尔什维克,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当时社会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排除A项;二月革命后,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B项;当时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依据材料“列宁提出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于是列宁迅速主张用暴力革命代替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最终促成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可以看出俄国革命的方式从之前的和平方式转化成暴力方式,是对列宁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偶然性”表述错误,排除A项;“根本”表述错误,排除C项;“缺乏”表述错误,应是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十月革命的史实可知,夺取政权、建立政权,且能够根据俄国的实际国情适时调整政策,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政治上的成熟,D项正确;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是包含俄国人民意愿的,排除A项;人民的意愿会影响革命的进程,但并不能决定革命的成败,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表明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完全成熟,且此时十月革命已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拿走”,根据所学可知,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家除了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交给国家,B项正确;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不是促进苏联经济发展的政策,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除粮食所有者的田地所必需留的种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到下次收获前所必需的口粮以外,一普特粮食也不应该留在他们手中”可得出这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是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政权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D项正确;当时苏俄并没有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衡,排除A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之一,排除B项;保证战争胜利是具体的原因,不是整体的背景,C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凡有余粮而不把余粮运到收粮站者以及滥用存粮酿私酒者一律宣布为人民的敌人”,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余粮收集制,除了口粮和种子之外,全部都要上交,这是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B项正确;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实行新经济体制,排除C项;1929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后建立集体农庄,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它不是回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而是要走上向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可得出其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并不是 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在国家控制之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即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B项正确;AC项太绝对,排除AC项;当时并没有实行计划体制,不存在突破一说,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强调通过市场和商品沟通农业和工业,恢复发展生产,D项正确;斯大林时期推行指令性的计划体制,排除A项;大规模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对余粮征集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从1920年到1925年,俄国制造业生产指数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符合当时俄国的国情,使苏俄经济走出低谷,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俄国经济在一战中遭受损失最大,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1920年,而表格显示此阶段俄国经济并没有得到发展,而且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导致俄国发生经济和政治危机,排除B项;当时俄国还没有实行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3—1937年俄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期斯大林上台后,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8-1937年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项正确;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与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未受任何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内战后苏俄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但并非苏俄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1930年”、“在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发生的富农骚乱事态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此时开展了农业集体化,一些地区出现了骚乱,政治环境严峻复杂,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面向农村所有人,并不是针对少数族裔农民,排除A项;苏联农业集体化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人民为国家工业化付出了巨大代价,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原因:对蒙古政治体制的借鉴;作为东正教中心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历代君主的运筹帷幄。(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性质: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历史影响:强化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提升了沙俄的海军力量;宣扬了对外扩张的国策;便利了沙俄与西欧的贸易;促进了西欧思想文化在俄国的传播;推动了俄国向近代转型。(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
说明(示例):
伊凡一世:在外族入侵的形势下,不畏艰险,守护国家的精神信仰,巩固和发展国家的力量。
彼得一世:在战争前线营建新都,体现了勇于开拓的胆魄、向西方学习的热忱以及建设海洋强国的雄心。
斯大林:大敌当前,临危不乱;通过公开活动,紧密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对祖国必胜、正义必胜具有坚定的信念。
(“示例”仅供参考,任答一例即可,对家国情怀的合理解读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1)原因:根据“罗斯人对于蒙古的政治体制起初是被迫接受的,后来则发自内心认可。他们对蒙古的专制统治与军国主义政策倍加推崇。”得出对蒙古政治体制的借鉴;根据“莫斯科公爵伊凡一世说服四面楚歌的东正教大主教离开基辅,来到莫斯科,这使得莫斯科成为罗斯国家的政治、宗教中心”得出作为东正教中心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根据“莫斯科大公国把抗击异教徒当作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并在抵御奥斯曼土耳其的斗争中,确定了其政治和宗教上的领导地位。”可得出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结合材料可得出历代君主的运筹帷幄。
(2)性质:根据“一批反对专制制度的青年贵族军官们发动了一次兵谅,要求改变专制政体,实行立宪,废除农奴制”可得出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历史影响:根据“惊醒了俄国整个一代青年……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下,他们一路播微下自由的信念”可得出强化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提升了沙俄的海军力量;宣扬了对外扩张的国策;便利了沙俄与西欧的贸易;促进了西欧思想文化在俄国的传播;推动了俄国向近代转型。
(3)事件:根据“现在的状况要比二十三年前好得多……(我们)一定会战胜德国侵略者。”中的时间推算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示例):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伊凡一世:在外族入侵的形势下,不畏艰险,守护国家的精神信仰,巩固和发展国家的力量。彼得一世:在战争前线营建新都,体现了勇于开拓的胆魄、向西方学习的热忱以及建设海洋强国的雄心。斯大林:大敌当前,临危不乱;通过公开活动,紧密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对祖国必胜、正义必胜具有坚定的信念。
22.(1)改革内容: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实行“特辖领地制”,打击大贵族。
影响: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2)表现:经济情况糟糕;工人罢工;水兵起义;农民不满。(任答三点)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
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主题: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加强世界各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根据材料“在打击旧的封建王公势力,加强沙皇专制王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可知,实行“特辖领地制”,打击大贵族。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2)表现:根据材料“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城市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可知,经济情况糟糕,工人罢工;根据材料“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可知,水兵起义;根据材料“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不满。”可知,农民不满。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为缓解这一困局,苏俄政府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主题:根据材料“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可知,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加强世界各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评价:结合所学知识,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