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综合测试题1(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综合测试题1(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31 09:3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综合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一密闭烧瓶中,25 ℃时存在着平衡:2NO2N2O4(正反应放热)。把烧瓶置于100 ℃的水中,则下列几项性质中不会改变的是( )①颜色 ②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③质量 ④压强 ⑤密度
A.①和③ B.②和④ C.④和⑤ D.③和⑤
2.下列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事实是( )
A.棕红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氢气、碘蒸气、碘化氢气体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
C.黄绿色的氯水光照后颜色变浅 D.合成氨工业使用高压以提高氨的产量
3.对于已建立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条件改变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以下叙述中正确的( )
①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 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⑥一定使用催化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 D.④⑥
4.某一温度时,在某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 mol C(s)、b mol H2O(g)、c mol CO(g)、d mol H2(g),反
应C(s) + H2O(g)CO(g) + H2(g)达到平衡。若压缩容器使其体积变小,则达到新的平衡时,
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5.一定条件下,在2SO2 + O22SO3的化学平衡体系中,SO2、O2、SO3的浓度分别是:
2 mol·L-1、0.8 mol·L-1、2.4 mol·L-1,则O2在反应起始时,可能的浓度范围是( )
A.0.8~2.0 mol·L-1 B.0~2.0 mol·L-1 C.0~0.8 mol·L-1 D.无法确定
6.恒温下,反应aX(g)bY(g) + cZ(g)达到平衡状态,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X的物质的量浓度从0.1 mol/L增大到0.19 mol/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 +c  B.a7.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O2(g)+SO2(g)SO3(g)+NO(g) ΔH=-41.8 kJ/mol,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8.可逆反应aA(g) + bB(g)cC(g) + dD(g) ΔH,同时符合下列两图中各曲线的是( )
A.a+b>c+d T1>T2 ΔH>0 B.a+b>c+d T1<T2 ΔH<0
C.a+b<c+d T1>T2 ΔH>0 D.a+b<c+d T1<T2 ΔH<0
[
9.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g)bY(g) +cZ(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容积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物质Y和Z的浓度均是原来的1.8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逆反应的系数:a>b +c B.压缩容器的容积时,v(正)=v (逆)
C.达到新平衡时,物质X的转化率减小 D.达到新平衡时,混合物中Z的质量分数增大
10.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 + B(g)C(g) +D(g),
5 min后达平衡。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 )
A.a=2 B.a=1 C.a=3 D.无法确定a的值
11.在一定条件下,容器内某一反应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的浓度的2倍
12.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其性质和制备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定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2O5(g) 4NO2(g)+O2(g) △H>0.反应物和部分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0~20 s内,平均反应速率v(N2O5)=0.05mol·L-1·s-1
B. 升高温度,可使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C. 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D. 10 s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13.右图是关于反应A2(g) + B2(g)2C(g) +D(g) ΔH<0的平衡移动图像,影响平衡移动的原因可能是( )
A.升高温度,同时加压 B.压强不变,降低温度
C.压强、温度不变,充入一些与之不反应的惰性气体
D.温度 、压强不变,充入一些A2(g)、B2(g)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4.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 + 3Y(g)2Z(g) ΔH<0。下图表示该反应的速率(v)随时
间(t)变化的关系,t2、t3、t5时刻外界条件有所改变,但都没有改变各物质的初始加入量。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t2时加入催化剂 B.t3时减小了压强
C.t5时降低了温度
D.t4~t5时间内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最低
15.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① 已达平衡的反应C(s) + H2O(g)CO(g) + H2(g),当增加反应物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 已达平衡的反应N2(g) +3H2(g)2NH3(g),当增大N2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一定升高
③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时,若缩小反应器容积,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④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在恒压反应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某化学研究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mA(g)+nB(g)pC(g)的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像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由图a可知,T1>T2,该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B. 由图b可知,该反应m+nC. 图c是绝热条件下速率和时间的图像,由此说明该反应吸热
D. 图d中,若m+n=p,则曲线a一定增大了压强
17.一定温度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
2SO2(g) + O2(g)2SO3(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s 0 t1 t2 t3 t4
n(SO3)/mol 0 0.8 1.4 1.8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在前t1s的平均速率v(O2)=0.4/t1 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体积压缩到1.0 L,平衡常数保持不变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4 mol SO3,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大于10%
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 mol SO2、1 mol O2,达到新平衡时n(SO3)/n(O2)增大
18.已知A(g)+B(g)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 700 800 830 1 000 1 200
平衡常数 1.7 1.1 1.0 0.6 0.4
830 ℃时,向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 mol的A和0.8 mol的B,反应初始4 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5 mol·L-1·s-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 s时c(B)为0.76 mol·L-1 B.830 ℃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80%
C.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D.1 200 ℃时反应C(g)+D(g)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0.4
19.698 K时,向某V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H2(g)和2 mol I2(g),发生反应:
H2(g) +I2(g)2HI(g) ΔH=-26.5 kJ·mol-1,测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V=
⑵ 该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时间是
该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HI)=
⑶ 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 (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20.(Ⅰ)已知在448 ℃时,反应H2(g)+I2(g)2HI(g)的平衡常数 K1为49,则该温度下反应2HI(g)H2(g)+I2(g)的平衡常数K2为;反应H2(g)+I2(g)HI(g)的平衡常数K3为 。
(Ⅱ)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⑵该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⑶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H2)正=v(H2O)逆 D.c(CO2)=c(CO)
⑷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⑸在800 ℃时,发生上述反应,某一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CO2)为2 mol/L,
c(H2)为1.5 mol/L,c(CO)为1 mol/L,c(H2O)为3 mol/L,则下一时刻,反应向 (填“正向”或“逆向”)进行。
1-5 D B C D B 6-10 A B B C B 11-18 D D D AB D A BD B
19.(1)2 L (2)5 s 0.316 mol·L-1·s-1
(3)放出 41.87 kJ
20. (Ⅰ) 7
(Ⅱ) (1)K=c(CO)c(H2O)/c(CO2) c(H2)
(2) 吸热 (3) BC
(4) 830 (5) 逆向
1